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揭露了城市中学“隐性辍学”这种现象,并从班级文化视角提出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行为的四种类型,即根据不同班级的团结程度和班级规范强烈程度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
关键词: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类型
Abstract: This study exposes the phenomenon of "recessive dropout" in urban middle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four types of "recessive dropout" behavior of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culture,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un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class norms of different classes, the types of recessive dropout are divided into egoism, altruism, anomie and fatalism.
Key words: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cessive Dropout; Type
青少年辍学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对青少年辍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较少涉及城市里的初中生辍学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强制性,在城市中学,注销学籍意义上的显性辍学现象很少见,但青少年厌学、不学等“隐性辍学”现象却很常见。隐性辍学虽然没办理学籍注销手续但却是事实意义上的离校或不学状态。
一、隐性辍学概念的认识
辍学就是所有直接地或间接地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学业停止情况,并且学生知道会产生这种学业停止的结果。在此定义中,辍学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积极的行动产生的,如主动办理退学手续,永久离开学校;另一种是由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如不做作业、不听课、考试交空白卷、不参加升学考试等。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又和直接或间接的学业停止联系在一起,如办理退学手续造成直接的学业停止,而课堂上不听讲、不做作业等行为造成了间接的学业停止。后者就是指本研究中的隐性辍学。
因此,本研究把隐性辍学概念界定为“所有间接地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学业停止情况,并且学生知道会产生这种学业停止的结果”。隐性辍学现象是指事实意义上的离校或在校的一切不学状态,包括学籍在人不在,或者人在心不在、人在力不在、人在爱不在的逃学、拒学或厌学现象。
二、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调查
面对城市初中生这个群体,本研究采用个案的方式选取临沂市L中学2017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初一到初三进行跟踪研究,有意识地搜集各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卷面答题情况、历次考试名单等资料。研究发现隐性辍学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上课不听讲(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与当堂课无关的事,如手工、涂鸦、看小说、睡觉等)、不做作业、考试交空白卷、不参加考试、长期离校等。
临沂市L中学2017级学生考生流失率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增多,尤其到了初一末尾时,增幅最大,如表1所示。班主任F老师谈到,“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后,面对暴增的功课与背诵任务(从小学阶段的语数英到初一猛然增多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等课程),很多初一新生不适应。面对这种从小学到初中骤变式的繁重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紧张,有的孩子适应的比较快,融入新环境比较好;有些适应比较慢的学生也还可以,但有些学生用了初一上学期这半年时间还没适应过来,到了初一下学期就跟不上学习的进程了,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也没有做好督促的职责,自制力差的学生就可能从网络游戏中寻找存在感与成就感,时间一长学习更差,恶性循环。即使家长、老师不说什么,孩子也会感到在学校里呆不下去了,就会辍学”。
三、班级文化视角下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行为的四种类型
城市初中生为什么会产生隐性辍学行为? 纵然有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相关的个体原因,但是放在一个个班集体中看,却会发现每个班级学生隐性輟学的行为表现与人数是不一样的,隐性辍学率可以从班级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本研究类比涂尔干《自杀论》中的解释框架,提出班级文化与辍学行为的类型解释框架。班级文化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班级团结和班级规范。班级团结反映着班级成员与班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班级规范的实质是一种外控力,其作用是限制和调节班级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学生将各种欲望转化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本研究发现,班级团结与班级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班级的辍学倾向,它们的平衡状态对辍学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果二者处于适度、稳定状态,辍学率就处于一个稳定的低水平上,一旦团结与规范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辍学率的上升。
根据不同班级的团结程度和班级规范强烈程度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利已型和利他型辍学率可以由班级团结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辍学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一)利己型隐性辍学
团结性强的班集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同学的思想行为,使同学完全归属于班集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班集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班集体的团结是遏制同学辍学的学校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班集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同学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降低了同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学习挫折的人很容易陷入气馁、沮丧、自暴自弃的状态,不学以求解脱,这种是利己型辍学行为。 (二)利他型隐性辍学
当班级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班级整合使得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班集体的需要和利益。为了不拖累整个班级,学习落后的学生“自愿的”产生利他型辍学行为。
(三)失范型隐性辍学
在管理不善的班级,辍学率往往急剧上升。班级缺乏秩序、没有规范的状态会引起辍学率上升。班级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班级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班级成员指明学习方向,因此,一旦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不切实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学习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学生心中充满了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会倾向于辍学。这种因班级规范缺失导致的辍学称为失范型辍学。
(四)宿命型隐性辍学
如果老师的要求过高过严,作业布置太多,那么规范的约束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和压力,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学校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失范状态导致辍学率上升,并不意味着任何规范对人的约束均能遏制辍学倾向。约束与被约束者的需求应当一致,超过了限度,规范约束会变成一种压抑,从而导致宿命型辍学率的上升。
结束语:
城市青少年的辍学行为较为隐蔽,本研究可以揭露这种现象,使城市辍学问题显性化,从而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往的辍学研究较为关注学校之外的经济、社会、家庭等因素,本研究把落脚点放在学校之内的因素——班级文化上,更切中问题要点,对辍学问题的解决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从社会学的群体视角,把宏观的社会文化聚焦到微观的班级文化,类比《自杀论》中的解释框架,从班级文化视角提出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行为的四种类型,即根据不同班级的团结程度和班级规范强烈程度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视角新颖,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朱新卓,刘焕然.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文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5,(4).
[3]魏莉莉,董小苹,罗国振.“贫困文化”视野中的上海流失生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
[4]董小苹,程福财.都市里的辍学青少年——以上海为例[J].青年研究,2003,(8).
[5]刘录护.城市青少年的逃学与拒学研究:一个群体社会化的解释框架——以广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J].青年研究,2012,(6).
[6]王維审,张沛霞.班级管理在控制辍学中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
[7]国家一般课题:“班级活动中交往与互动规律及教育功能——基础教育班级培养模式的过程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8]郭仙云,崔海林.“惩罚”的艺术──—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的体会[J].山西教育:管理版,1995,(1).
[9]陈思根.农村中学差生辍学控制与班级课堂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10]李正晴.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11]李维.班级管理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控辍保学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6,(2).
[12]盖强.教育中的“无为”“无不为”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6).
关键词: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类型
Abstract: This study exposes the phenomenon of "recessive dropout" in urban middle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four types of "recessive dropout" behavior of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culture,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un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class norms of different classes, the types of recessive dropout are divided into egoism, altruism, anomie and fatalism.
Key words: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cessive Dropout; Type
青少年辍学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对青少年辍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较少涉及城市里的初中生辍学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强制性,在城市中学,注销学籍意义上的显性辍学现象很少见,但青少年厌学、不学等“隐性辍学”现象却很常见。隐性辍学虽然没办理学籍注销手续但却是事实意义上的离校或不学状态。
一、隐性辍学概念的认识
辍学就是所有直接地或间接地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学业停止情况,并且学生知道会产生这种学业停止的结果。在此定义中,辍学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积极的行动产生的,如主动办理退学手续,永久离开学校;另一种是由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如不做作业、不听课、考试交空白卷、不参加升学考试等。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又和直接或间接的学业停止联系在一起,如办理退学手续造成直接的学业停止,而课堂上不听讲、不做作业等行为造成了间接的学业停止。后者就是指本研究中的隐性辍学。
因此,本研究把隐性辍学概念界定为“所有间接地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消极的行动产生的学业停止情况,并且学生知道会产生这种学业停止的结果”。隐性辍学现象是指事实意义上的离校或在校的一切不学状态,包括学籍在人不在,或者人在心不在、人在力不在、人在爱不在的逃学、拒学或厌学现象。
二、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调查
面对城市初中生这个群体,本研究采用个案的方式选取临沂市L中学2017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初一到初三进行跟踪研究,有意识地搜集各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卷面答题情况、历次考试名单等资料。研究发现隐性辍学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上课不听讲(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与当堂课无关的事,如手工、涂鸦、看小说、睡觉等)、不做作业、考试交空白卷、不参加考试、长期离校等。
临沂市L中学2017级学生考生流失率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增多,尤其到了初一末尾时,增幅最大,如表1所示。班主任F老师谈到,“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后,面对暴增的功课与背诵任务(从小学阶段的语数英到初一猛然增多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等课程),很多初一新生不适应。面对这种从小学到初中骤变式的繁重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紧张,有的孩子适应的比较快,融入新环境比较好;有些适应比较慢的学生也还可以,但有些学生用了初一上学期这半年时间还没适应过来,到了初一下学期就跟不上学习的进程了,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也没有做好督促的职责,自制力差的学生就可能从网络游戏中寻找存在感与成就感,时间一长学习更差,恶性循环。即使家长、老师不说什么,孩子也会感到在学校里呆不下去了,就会辍学”。
三、班级文化视角下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行为的四种类型
城市初中生为什么会产生隐性辍学行为? 纵然有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相关的个体原因,但是放在一个个班集体中看,却会发现每个班级学生隐性輟学的行为表现与人数是不一样的,隐性辍学率可以从班级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本研究类比涂尔干《自杀论》中的解释框架,提出班级文化与辍学行为的类型解释框架。班级文化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班级团结和班级规范。班级团结反映着班级成员与班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班级规范的实质是一种外控力,其作用是限制和调节班级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学生将各种欲望转化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本研究发现,班级团结与班级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班级的辍学倾向,它们的平衡状态对辍学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果二者处于适度、稳定状态,辍学率就处于一个稳定的低水平上,一旦团结与规范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辍学率的上升。
根据不同班级的团结程度和班级规范强烈程度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利已型和利他型辍学率可以由班级团结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辍学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一)利己型隐性辍学
团结性强的班集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同学的思想行为,使同学完全归属于班集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班集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班集体的团结是遏制同学辍学的学校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班集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同学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降低了同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学习挫折的人很容易陷入气馁、沮丧、自暴自弃的状态,不学以求解脱,这种是利己型辍学行为。 (二)利他型隐性辍学
当班级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班级整合使得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班集体的需要和利益。为了不拖累整个班级,学习落后的学生“自愿的”产生利他型辍学行为。
(三)失范型隐性辍学
在管理不善的班级,辍学率往往急剧上升。班级缺乏秩序、没有规范的状态会引起辍学率上升。班级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班级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班级成员指明学习方向,因此,一旦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不切实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学习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学生心中充满了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会倾向于辍学。这种因班级规范缺失导致的辍学称为失范型辍学。
(四)宿命型隐性辍学
如果老师的要求过高过严,作业布置太多,那么规范的约束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和压力,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学校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失范状态导致辍学率上升,并不意味着任何规范对人的约束均能遏制辍学倾向。约束与被约束者的需求应当一致,超过了限度,规范约束会变成一种压抑,从而导致宿命型辍学率的上升。
结束语:
城市青少年的辍学行为较为隐蔽,本研究可以揭露这种现象,使城市辍学问题显性化,从而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往的辍学研究较为关注学校之外的经济、社会、家庭等因素,本研究把落脚点放在学校之内的因素——班级文化上,更切中问题要点,对辍学问题的解决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从社会学的群体视角,把宏观的社会文化聚焦到微观的班级文化,类比《自杀论》中的解释框架,从班级文化视角提出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行为的四种类型,即根据不同班级的团结程度和班级规范强烈程度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视角新颖,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朱新卓,刘焕然.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文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5,(4).
[3]魏莉莉,董小苹,罗国振.“贫困文化”视野中的上海流失生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
[4]董小苹,程福财.都市里的辍学青少年——以上海为例[J].青年研究,2003,(8).
[5]刘录护.城市青少年的逃学与拒学研究:一个群体社会化的解释框架——以广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J].青年研究,2012,(6).
[6]王維审,张沛霞.班级管理在控制辍学中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
[7]国家一般课题:“班级活动中交往与互动规律及教育功能——基础教育班级培养模式的过程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8]郭仙云,崔海林.“惩罚”的艺术──—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的体会[J].山西教育:管理版,1995,(1).
[9]陈思根.农村中学差生辍学控制与班级课堂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10]李正晴.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11]李维.班级管理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控辍保学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6,(2).
[12]盖强.教育中的“无为”“无不为”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