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忽视一些文字浅显却大有深意的地方,而经典文本往往以浅显的文字来彰显其魅力。因此教学经典文本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如《守财奴》中的这几句:
(1)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2)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3)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太重视。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
师:“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句话中的“纵”“扑”两个动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老虎。
师:对,是形容老虎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老虎扑食婴儿时的迅猛。那么用在葛朗台身上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是一个十足的“老头儿”,而76岁的老头儿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的。
师:看来“纵”“扑”两个动词用在葛朗台身上确实不太合适,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呢?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不是,应该合适吧?
师:为什么?
生:表面看来,这两个动词用在76岁的老头儿身上不太合适;不过,仔细想想,这是用在葛朗台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完全是因为看到了金子做的梳妆匣。因此,从这两个动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了金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性格,可以说,这“纵”“扑”恰恰表现了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占有欲。
师:有道理!两个看似不合适的动词其实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老虎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生:应该是在看准了猎物的情况下。
师: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时,他清楚梳妆匣里是什么东西吗?
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
师:对,葛朗台在没看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眼前金光一闪,便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如果他知道里面装着两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会有何种令人惊骇的行动。由此可见,“纵”“扑”应该是葛朗台的本能反应,他对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正如作者所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嗜财如命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骗取财产继承权”这部分中的一个句子:“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这句话中的“搀”本来是怎么用的?
生:一般用于年轻人对老年人。
生:也用于健康者对体弱多病者。
师:可现在作者却让一个76岁的老头儿去搀扶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这个“搀”字用得合理吗?
(学生沉默了片刻)
生: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从下面“差不多”可以看出他的慈祥是装的,还有从下面“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这一句也可以看出,他的慈祥并不是对他的女儿,而是对一堆财产。因此,他搀着女儿,也是装的。
师:那大家说说看,他为什么要装呢?
生:因为葛朗台要守住财产,就得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而要女儿痛快地放弃,就要讨女儿的欢心,这个“搀”字写出了葛朗台为骗取女儿信任而不惜自己年迈之躯的贪婪心理。
师:确实如此,一个“搀”字活画出葛朗台为了财产继承权而不择手段的骗子本质,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这样的守财奴到了弥留之际会有些什么表现呢?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临死时说的一句话:当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时,他表情快乐地说了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请问临死的人一般怎样才会觉得心里暖和?
生:应该是亲人都在场吧。
师:可葛朗台是把金路易放在面前才觉得暖和,这合情理吗?
生:当然合情理。葛朗台把金路易放在面前才暖和,说明在他眼里只有金路易,根本没有亲情。
师:说得很对,在葛朗台身上应该是合理的,这个句子不仅反映了葛朗台的性格,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他守财奴的性格至死都没有改变。
师:通过对以上三个句子的赏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葛朗台守财奴的性格,同时,我们也懂得了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要因为一些文字表面上浅显,一看便懂而忽视它,因为这些地方很有可能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要让学生对这些浅显的文字高度关注,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打破他们的认知平衡,而还原法正是有效的方法。所谓还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或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关注的目光和探究的欲望。上述课堂教学中笔者便是采用了还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还原“纵”“扑”“搀”等词的本来用法,然后与文本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文本的矛盾处;学生在矛盾的诱导下,兴味十足地去解决发现的矛盾,而最后矛盾解决之时,恰恰是学生深入文本、看到文本精彩之处时。这堂课运用了还原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2)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3)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太重视。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
师:“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句话中的“纵”“扑”两个动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老虎。
师:对,是形容老虎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老虎扑食婴儿时的迅猛。那么用在葛朗台身上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是一个十足的“老头儿”,而76岁的老头儿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的。
师:看来“纵”“扑”两个动词用在葛朗台身上确实不太合适,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呢?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不是,应该合适吧?
师:为什么?
生:表面看来,这两个动词用在76岁的老头儿身上不太合适;不过,仔细想想,这是用在葛朗台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完全是因为看到了金子做的梳妆匣。因此,从这两个动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了金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性格,可以说,这“纵”“扑”恰恰表现了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占有欲。
师:有道理!两个看似不合适的动词其实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老虎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生:应该是在看准了猎物的情况下。
师: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时,他清楚梳妆匣里是什么东西吗?
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
师:对,葛朗台在没看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眼前金光一闪,便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如果他知道里面装着两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会有何种令人惊骇的行动。由此可见,“纵”“扑”应该是葛朗台的本能反应,他对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正如作者所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嗜财如命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骗取财产继承权”这部分中的一个句子:“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这句话中的“搀”本来是怎么用的?
生:一般用于年轻人对老年人。
生:也用于健康者对体弱多病者。
师:可现在作者却让一个76岁的老头儿去搀扶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这个“搀”字用得合理吗?
(学生沉默了片刻)
生: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从下面“差不多”可以看出他的慈祥是装的,还有从下面“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这一句也可以看出,他的慈祥并不是对他的女儿,而是对一堆财产。因此,他搀着女儿,也是装的。
师:那大家说说看,他为什么要装呢?
生:因为葛朗台要守住财产,就得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而要女儿痛快地放弃,就要讨女儿的欢心,这个“搀”字写出了葛朗台为骗取女儿信任而不惜自己年迈之躯的贪婪心理。
师:确实如此,一个“搀”字活画出葛朗台为了财产继承权而不择手段的骗子本质,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这样的守财奴到了弥留之际会有些什么表现呢?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临死时说的一句话:当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时,他表情快乐地说了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请问临死的人一般怎样才会觉得心里暖和?
生:应该是亲人都在场吧。
师:可葛朗台是把金路易放在面前才觉得暖和,这合情理吗?
生:当然合情理。葛朗台把金路易放在面前才暖和,说明在他眼里只有金路易,根本没有亲情。
师:说得很对,在葛朗台身上应该是合理的,这个句子不仅反映了葛朗台的性格,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他守财奴的性格至死都没有改变。
师:通过对以上三个句子的赏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葛朗台守财奴的性格,同时,我们也懂得了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要因为一些文字表面上浅显,一看便懂而忽视它,因为这些地方很有可能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要让学生对这些浅显的文字高度关注,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打破他们的认知平衡,而还原法正是有效的方法。所谓还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或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关注的目光和探究的欲望。上述课堂教学中笔者便是采用了还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还原“纵”“扑”“搀”等词的本来用法,然后与文本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文本的矛盾处;学生在矛盾的诱导下,兴味十足地去解决发现的矛盾,而最后矛盾解决之时,恰恰是学生深入文本、看到文本精彩之处时。这堂课运用了还原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