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来自孩子心灵的呼唤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系淡漠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而且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更大的问题。
  一、过高的期望使孩子很有压力
  在家长看来,现在的孩子可谓生活在幸福的蜜罐里,处在家庭的中心地位。孩子们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大都享受着“超级待遇”,学习条件也是上一代人无法比拟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综合素质”,许多家长搭上时间和金钱,在孩子们的时间表上排满了钢琴课、英语课、美术课等各种各样的“功课”。
  家长的逻辑很简单,为了孩子们以后的成功和幸福,就要从小抓起,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现在的孩子应该感觉幸福和快乐——这是成年人的视角。而用这种视角来观察和衡量下一代的“幸福指数”时,我们的评价坐标可能已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不然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会抑郁?反过来讲,在我们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的现在和将来创造“幸福生活”时,许多孩子其实并不快乐。他们不快乐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家长的“好心”带来的精神重压。在当今社会教育功利化的导向下,他们太渴望孩子能够成功了,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安排孩子们的时间,因此也就限制了孩子玩耍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事实上,孩子们以后的成功不仅需要学  习好、钢琴弹得好等“本领”,更需要学习忍让、宽容、合作等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可惜的是,许多家长舍本逐末,压制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重压是当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两大特征。许多孩子在不快乐中被动地接受着我们给予和圈定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完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虽然我进入教育这个职业的时间还很短暂,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作为学生踏上学习人生的第一步,成长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必须为他们打好基础。因此,我为他们选择了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释放他们的压力。
  二、看到孩子的重负我感到压抑
  对于经常接触孩子们的老师来说,年幼的孩子们总是用他们并不成熟的眼光和思想来理解我们,对我们崇拜并且敬畏着。我们也许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他们渴望我们的理解和认可。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时期,身心发展,个性逐渐形成,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从心理上看,他们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喜欢参与。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求知欲虽旺,但不持久,且易转移兴趣;他们虽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其批判的行为常常又是盲目的。我深深地感觉到想做一名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老师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我的班级里想去了解这些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的学生总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梦想,阳光的孩子,金色的未来。我只能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能做的事。但看着这些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我又如何能辜负他们对自己的信任。为了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理解他们的行为,我发现沟通迫在眉睫。
  三、学生复杂的心理需要沟通
  一开始,我把日记纳入班级管理。按照训练序列,主要是对身边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记录和不断积累作文的素材。但一段时间以后,出问题了——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丧失了开始时的热情,渐渐的,日记写起来成了负担,记的也都是流水账,学生更没有了写日记的积极性。望着学生有些应付的日记,我发愁了。怎样使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班上召开日记交流会,大家互相评议,并在墙上贴了一张大表,写上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将日记篇数规定为每篇一分,得一个“好”字的日记得三分,能在全班交流的日记得五分,每周统计一次,得分情况写在大表格内,然后,每个人的得分给一个上升曲线。并及时奖励日记写得好的同学,以及能够利用日记与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同学。这下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一时间,有一部分学生竟然坚持天天写日记了。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写日记得到“小红花”,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日记表达出他们没有勇气当面表达的想法。
  四、日记成了沟通的桥梁
  对于这些识字并不多的小家伙们来说,日记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们可以把他们不敢讲、不好意思讲的话告诉日记本,就是这个也许只是一个小字条的物品,却架起我与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有一次,我在一个孩子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今天,爸爸、妈妈又吵架了,真是烦死了。”这个学生平时就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看了他的日记,我不禁把他的性格与他的生长环境联系起来。于是,我找来他的父母,与他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委婉地将孩子对他们的不满告诉他们,并且让他们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他们也表示:以前的确是忽视了孩子的感觉,以后一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以后的一段日子中,我刻意地去观察这个孩子,发现他活泼、开朗多了。
  看着那一本本的日记,这是孩子心灵的窗口和他们对我的信任,我感动。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我选择,所以我热爱。我将用我的行动,让这些孩子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深信这一点,所以我开始用爱来接近我的学生:生日时送上一个小蛋糕,过节时送上一张小贺卡,在学习上热心辅导,学生取得成绩及时表扬……我将尽我所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把书教好!教师最美的发现永远是来自学生们的眼睛。当我望着学生们那渴望知识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将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琐碎繁杂。班主任工作能否开展得好,关键是学生是否信任和喜欢班主任。只有喜欢班主任,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只有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如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认为需要“三心”“二意”。  一、爱心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是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既是班主任一种职业高尚品质的表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时,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就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但是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却是无法改变的,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夺目的光彩,那震人心魄的力量渐行渐远,最终深藏在那段岁月里。而学生童心正盛,阅历尚浅,面对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犹如面对“冰冷而奇怪”的远古的遗存,因此出现了误解、隔阂、强自说愁。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故事,多数被学生陈列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走不进学生的生命。因而
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互动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自主进行理性的转型变革,追求和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组织,要实现特色化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成为自主发展的系统。而一所学校要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其核心理念的厘清及定位,是极为重要的起始环节。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的准确定位是一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心中其实是茫然的。  本人认为,其中原因有三:  一、新课程标准中 “语用”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年段进行了条例说明。然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部分教师仍无法冲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做什么作业和练习”,而学生做作业——做什么,怎么做,除了完全服从于老师,毫无发言权。于是面对着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用价值的作业,学生或是苦不堪言,望题兴叹,或是照虎画猫,草草了事。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苦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是让他们将学习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来承担,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礼物来欣然接受,已经成为了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数学故事,可以点燃小学生学习热情、活跃数学思维,赋予小学课堂生命力的“神奇功效”,如何积极合理地将数学故事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做法进行的详细
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 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 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