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自由、开放、虚拟、交互等特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求知欲的同时,又存在着辨别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而,面对网络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当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认清时代的新特点,以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其树立健康的道德观,提高其道德评判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道德教育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对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来说,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的精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它的兴起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自由、开放、虚拟、交互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求知欲的同时,又存在着辨别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而,面对网络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当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认清时代的新特点,以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其树立健康的道德观,提高其道德评判能力。
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1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1.1 思想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使高校教育者能够不受时空局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例如,对于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会乐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信息,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
1.2 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的集散地 互联网当中的海量信息可以丰富道德教育的素材;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原本枯燥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网络传播的互联网的即时性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
1.3 更加广阔的教育视野 互联网拆掉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展开。
2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2.1 垃圾信息层出不穷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在没有边际的互联网空间里,人们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在自由自主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扭曲和错位,信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羡慕、认同和模仿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网络则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机器的交往逐渐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交往模式。这种不真实的交往方式,也容易使学生对现实中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形成某些心理疾病。
2.3 弱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互联网本身的自由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行为的自由。一些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长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沉溺网络而导致学生玩物丧志、贻误学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忘了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知识的天职,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置之脑后,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祖国的重托。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3.1 发挥网络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3.1.1 将“两课”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同网络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将互联网信息引进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1]
3.1.2 建立健康多样的网络教育模式 首先,各高校要规划和建设好本学校的校园网站,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通过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融思想教育在线交流于一体,及时反映学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其次,要切实挖掘网络中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最后,要拓展和延伸网络教育的管理服务功能。
3.2 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自律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已成为信收接受的主体,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2.1 政治素养的提高 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通过对互联网中有益信息的获取,提升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坚定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3.2.2 社会公德方面的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地把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例如,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3.2.3 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 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当代大学生所要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负责的社会,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3.3 提高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2]
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一支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3.4 加强互联网的道德文化建设 首先,进行政治理论与政策的熏陶,在网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等。最后,介绍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3]
4 结语
荣誉与耻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归纳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言简意赅,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4]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姬海鹏.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4).
[2]钱强.“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温州大学学报2006,(2).
[3]张焕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4]陈忠红.“八荣八耻”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道德教育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对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来说,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的精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它的兴起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自由、开放、虚拟、交互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求知欲的同时,又存在着辨别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而,面对网络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当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认清时代的新特点,以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其树立健康的道德观,提高其道德评判能力。
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1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1.1 思想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使高校教育者能够不受时空局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例如,对于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会乐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信息,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
1.2 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的集散地 互联网当中的海量信息可以丰富道德教育的素材;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原本枯燥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网络传播的互联网的即时性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
1.3 更加广阔的教育视野 互联网拆掉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展开。
2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2.1 垃圾信息层出不穷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在没有边际的互联网空间里,人们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在自由自主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扭曲和错位,信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羡慕、认同和模仿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网络则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机器的交往逐渐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交往模式。这种不真实的交往方式,也容易使学生对现实中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形成某些心理疾病。
2.3 弱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互联网本身的自由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行为的自由。一些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长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沉溺网络而导致学生玩物丧志、贻误学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忘了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知识的天职,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置之脑后,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祖国的重托。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3.1 发挥网络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3.1.1 将“两课”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同网络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将互联网信息引进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1]
3.1.2 建立健康多样的网络教育模式 首先,各高校要规划和建设好本学校的校园网站,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通过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融思想教育在线交流于一体,及时反映学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其次,要切实挖掘网络中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最后,要拓展和延伸网络教育的管理服务功能。
3.2 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自律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已成为信收接受的主体,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2.1 政治素养的提高 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通过对互联网中有益信息的获取,提升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坚定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3.2.2 社会公德方面的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地把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例如,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3.2.3 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 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当代大学生所要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负责的社会,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3.3 提高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2]
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一支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3.4 加强互联网的道德文化建设 首先,进行政治理论与政策的熏陶,在网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等。最后,介绍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3]
4 结语
荣誉与耻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归纳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言简意赅,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4]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姬海鹏.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4).
[2]钱强.“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温州大学学报2006,(2).
[3]张焕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4]陈忠红.“八荣八耻”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