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早已完成了从1.0到2.0版本的蜕变。中国社会在这四十年间的加速转型、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商业逻辑的普遍侵透,都为青年亚文化的孵化和培育提供了舒适的温床。今天,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规模、结构、走向都愈发展现出新态势。
一、以“困境”为主题的表达
五月初,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聚集的重镇——哔哩哔哩弹幕网站,发布了一条站在前辈视角来给予年轻人赞美和祝福的名为《后浪》视频广告,却伴随了许多质疑和反感的声音,甚至遭遇了圈内青年群体的舆论反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内容多展现的是精英青年的境况,与广大年轻群体面对的现实生活不符,忽视了当代青年人生活中的困境。近年来,我们看到关于“困境”主题的青年亚文化样式在逐渐增多,例如“佛系文化”,因其强调一种无欲无求无所谓、不悲不喜不强求的生活态度而受到青年人的热捧。“丧文化”作为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文化,无疑在其中最为典型。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运用消极、颓废、哀伤的图片、表情包、文字、视频等表达自身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关注到与该文化相关的语词还有“我太丧了”“我太南了”“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好”等。再比如“夸夸群文化”中的“求安慰”“求鼓励”“求点赞”等,在现实困境中大家渴望能抱团取暖。从本质上看,这都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的一种现代性表征。“佛系青年”“丧文化”“夸夸群文化”等文化来源于生活中的“挫败感”,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竞争的加剧,自然也就容易产生学习挫败感和职场挫败感,从而凸显出以“困境”为主题的表达诉求。他们在现实生活对自我身份角色的不满,渴望找到窗口进行暂时逃离。这种现象在电竞文化、二次元文化、追星文化、同人文文化、恶搞文化等,都有所折射。
二、“部落化”走向“部落文明”
早期亚文化圈与圈之间界限较为分明,青年亚文化群相对隐蔽,大部分交集与对话都在圈子内展开,活动轨迹也不易被察觉,规模建制上较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限。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一些亚文化圈在规模和建制上都有所发展,再加上与其它亚文化的相互借鉴,在内涵上有所丰富。例如以某个偶像明星为追捧对象而形成的饭圈文化。粉丝组织内部成员围绕着元文本以及脱离元文本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愈发频繁,产生了数量惊人的“粉丝交谈”文本,而且类型丰富, 包括粉丝小说、粉丝漫画、粉丝视频等一系列粉丝艺术形式。粉丝组织的规模化、结构化、制度化、和功能化特点使其建构起自身的“文明系统“。此外,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亚文化由“部落化”向“部落文明”的形成过程。各式各样的网络亚文化圈实际上正作为其代偿,建立着一种新的、以共同趣味为依据的情感共同体,不断地凝聚着“集体智慧”,积淀着“部落文明”。例如今年年初网络上爆发的肖战粉丝攻击AO3事件,这其实是两个部落分明之间的冲突,因各自拥趸的文明存在对立,而展开的互相攻击事件。
三、趋向“幼龄化”、“低智化”
从主体来看,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中国青年有一种不断呈现幼龄化和低智性的趋势。例如2018年初兴起的“佩奇文化”。“佩奇”本是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卡通人物,受众指向是0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然而在网络空间、商业文化与社会情绪的共振下,“佩奇”在青年中颇有市场,小猪佩奇表情包也成为了线上交流的社交工具。短时间内网友们制造了海量童真稚气的表情包,引发病毒式传播,“佩奇”一时成为新晋网红,甚至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交流中。青年人在对佩奇文化的追捧,多少有幼稚的成分。在这种文化中青年沉浸在过度美好、简单的想象中,似乎自己还是个孩子,想恒久停留在童年的梦境中。还有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中,也存在许多30歲以上的女性通过服饰妆扮成十七八岁的少女形象,模仿其表情,动作,语气……装傻充愣、卖萌扮嫩,完全是一张早面目全非的青年面孔。总体来看青年亚文化还是难掩其肤浅表面的特质。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发展周期太短,往往在短短数年类异军突起,缺乏底蕴和人文积淀,与传统文化存在脱节。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是对年轻人诸多矛盾心态的契合,利用网络和媒介发挥自我创造力、狂欢式表达、恶搞情绪发挥,无需深刻反思和逻辑推理,企图以一种低幼化的姿态规避现实。
四、在商业收编中“被死亡”?
2017年至今,亚文化或其元素经由视听节目,以各种姿态展示在大众面前,国内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持续发生。一是通过青年亚文化的符号元素植入并呈现于节目中。目前,耽美文化、吐槽文化、表情包文化等文化都是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常用元素。二是把青年亚文化的精神核心作为节目其设计的前提。腾讯视频推出的重新改版后的《吐槽文化》,将吐槽文化推向主流,也使得吐槽逐渐从个人情绪宣泄演变成为全民的娱乐表达。三是在青年亚文化节目设计基础上,对节目进行产业链开发。不过我们看到青年亚文化在经过商业化运作后确实有了大的飞跃同时,商业的助推也缩短了其寿命,大众往往是被节目新奇的亚文化风格或符号以及商业、主流文化重构的粗浅宽泛的身份认同。例如吐槽文化从早前的收视爆棚到2019年的惨淡收官,早期奇葩说作为现象级网综好评如潮到今天争议不断,都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出现后劲不足,疲软的态势,在经过一轮“娱乐至死”后迅速走向“被死亡”。
总 结
纵观这些发展新态势,青年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体,他们是体验者也是传播者,他们是积极的创作者也是意义的操纵者。这也一再提醒我们理当对青年的生存状态给予更多关注。这是一个庞大而极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是创造世界文化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或许他们年轻、焦虑、不成熟、浅薄、娱乐至上……但我们不应忽视,沉溺于亚文化中的中国青年人,在他们看似肤浅又离经叛道的外表下,每一个心灵深处也怀着自由与梦想。
作者简介:郭治郊(出生年份1995—) 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330038
一、以“困境”为主题的表达
五月初,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聚集的重镇——哔哩哔哩弹幕网站,发布了一条站在前辈视角来给予年轻人赞美和祝福的名为《后浪》视频广告,却伴随了许多质疑和反感的声音,甚至遭遇了圈内青年群体的舆论反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内容多展现的是精英青年的境况,与广大年轻群体面对的现实生活不符,忽视了当代青年人生活中的困境。近年来,我们看到关于“困境”主题的青年亚文化样式在逐渐增多,例如“佛系文化”,因其强调一种无欲无求无所谓、不悲不喜不强求的生活态度而受到青年人的热捧。“丧文化”作为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文化,无疑在其中最为典型。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运用消极、颓废、哀伤的图片、表情包、文字、视频等表达自身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关注到与该文化相关的语词还有“我太丧了”“我太南了”“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好”等。再比如“夸夸群文化”中的“求安慰”“求鼓励”“求点赞”等,在现实困境中大家渴望能抱团取暖。从本质上看,这都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的一种现代性表征。“佛系青年”“丧文化”“夸夸群文化”等文化来源于生活中的“挫败感”,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竞争的加剧,自然也就容易产生学习挫败感和职场挫败感,从而凸显出以“困境”为主题的表达诉求。他们在现实生活对自我身份角色的不满,渴望找到窗口进行暂时逃离。这种现象在电竞文化、二次元文化、追星文化、同人文文化、恶搞文化等,都有所折射。
二、“部落化”走向“部落文明”
早期亚文化圈与圈之间界限较为分明,青年亚文化群相对隐蔽,大部分交集与对话都在圈子内展开,活动轨迹也不易被察觉,规模建制上较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限。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一些亚文化圈在规模和建制上都有所发展,再加上与其它亚文化的相互借鉴,在内涵上有所丰富。例如以某个偶像明星为追捧对象而形成的饭圈文化。粉丝组织内部成员围绕着元文本以及脱离元文本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愈发频繁,产生了数量惊人的“粉丝交谈”文本,而且类型丰富, 包括粉丝小说、粉丝漫画、粉丝视频等一系列粉丝艺术形式。粉丝组织的规模化、结构化、制度化、和功能化特点使其建构起自身的“文明系统“。此外,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亚文化由“部落化”向“部落文明”的形成过程。各式各样的网络亚文化圈实际上正作为其代偿,建立着一种新的、以共同趣味为依据的情感共同体,不断地凝聚着“集体智慧”,积淀着“部落文明”。例如今年年初网络上爆发的肖战粉丝攻击AO3事件,这其实是两个部落分明之间的冲突,因各自拥趸的文明存在对立,而展开的互相攻击事件。
三、趋向“幼龄化”、“低智化”
从主体来看,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中国青年有一种不断呈现幼龄化和低智性的趋势。例如2018年初兴起的“佩奇文化”。“佩奇”本是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卡通人物,受众指向是0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然而在网络空间、商业文化与社会情绪的共振下,“佩奇”在青年中颇有市场,小猪佩奇表情包也成为了线上交流的社交工具。短时间内网友们制造了海量童真稚气的表情包,引发病毒式传播,“佩奇”一时成为新晋网红,甚至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交流中。青年人在对佩奇文化的追捧,多少有幼稚的成分。在这种文化中青年沉浸在过度美好、简单的想象中,似乎自己还是个孩子,想恒久停留在童年的梦境中。还有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中,也存在许多30歲以上的女性通过服饰妆扮成十七八岁的少女形象,模仿其表情,动作,语气……装傻充愣、卖萌扮嫩,完全是一张早面目全非的青年面孔。总体来看青年亚文化还是难掩其肤浅表面的特质。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发展周期太短,往往在短短数年类异军突起,缺乏底蕴和人文积淀,与传统文化存在脱节。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是对年轻人诸多矛盾心态的契合,利用网络和媒介发挥自我创造力、狂欢式表达、恶搞情绪发挥,无需深刻反思和逻辑推理,企图以一种低幼化的姿态规避现实。
四、在商业收编中“被死亡”?
2017年至今,亚文化或其元素经由视听节目,以各种姿态展示在大众面前,国内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持续发生。一是通过青年亚文化的符号元素植入并呈现于节目中。目前,耽美文化、吐槽文化、表情包文化等文化都是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常用元素。二是把青年亚文化的精神核心作为节目其设计的前提。腾讯视频推出的重新改版后的《吐槽文化》,将吐槽文化推向主流,也使得吐槽逐渐从个人情绪宣泄演变成为全民的娱乐表达。三是在青年亚文化节目设计基础上,对节目进行产业链开发。不过我们看到青年亚文化在经过商业化运作后确实有了大的飞跃同时,商业的助推也缩短了其寿命,大众往往是被节目新奇的亚文化风格或符号以及商业、主流文化重构的粗浅宽泛的身份认同。例如吐槽文化从早前的收视爆棚到2019年的惨淡收官,早期奇葩说作为现象级网综好评如潮到今天争议不断,都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出现后劲不足,疲软的态势,在经过一轮“娱乐至死”后迅速走向“被死亡”。
总 结
纵观这些发展新态势,青年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体,他们是体验者也是传播者,他们是积极的创作者也是意义的操纵者。这也一再提醒我们理当对青年的生存状态给予更多关注。这是一个庞大而极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是创造世界文化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或许他们年轻、焦虑、不成熟、浅薄、娱乐至上……但我们不应忽视,沉溺于亚文化中的中国青年人,在他们看似肤浅又离经叛道的外表下,每一个心灵深处也怀着自由与梦想。
作者简介:郭治郊(出生年份1995—) 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