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集众人智慧来破解更多的难点知识。尤其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模型建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和谐、高效的自主学习氛围。因此,本文对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应用
笔者认为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小组内的3—6名成员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表现出均衡分布态势;而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的综合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差距较小。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使学生在互动交流、经验分享的氛围下完成学习,能对提升数学成绩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1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是教师较为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之一。在设置问题时,教师结合授课内容,以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并以具体的数学练习题延伸出与本单元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合作小组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的方法得出问题答案。但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如果直白生硬地将课堂讲述的内容作为参考对象,则无益于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数学教师要突破教学瓶颈,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当中,使其与数学问题产生共鸣,这样对学生快速获取正确答案大有帮助。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亲自导出勾股定理。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笔者首先引入了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小故事。据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大禹当年为了治理洪水,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这样就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这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这个故事也是最早有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记载。学生聆听了这个故事后,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与授课节奏相同步[1]。
接下来,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并且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度为5cm,然后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请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各边的长度,找一找这三个数值之间的关联。合作学习小组接收到学习任务后,进入到热烈的讨论气氛当中。讨论结束后,笔者选择学生代表负责回答问题。得出答案,3的平方加上4的平方恰好等于5的平方。根据学生的答案,笔者分别将这三个数字转换为字母a、b、c,进而得出勾股定理,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经实践证明,用这种故事导入的方法引出讨论问题,能够减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感。
2 掌握合作学习时机,展现学生合作能力
在應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当精准把握切入时机,切不可所有数学知识点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因为这样不但会扰乱课堂教学与学习秩序,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小组合作法应用得过于频繁,会使一些学生从小组中独立出来,不愿参与讨论过程,或者使部分小组成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分化成小团体,这将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现实意义[2]。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当准确拿捏好小组合作的最佳时机,通常情况下,以本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或者难点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而使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重点与难点。
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区分出一元二次方程与整式以及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异同。因此,笔者在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时以例题为切入点,请每个小组判断下面的式子中哪一个属于一元二次方程:,,,。各小组接收到这个问题后,在组长的有序组织下进入到讨论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扮演辅助教学指导的角色,提示各个小组解决这道问题关键点在于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即判断的主要依据。经过提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短时间内便判断出哪一个式子属于一元二次方程。
小组讨论结束后,笔者利用板书的形式,将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写在黑板上。依据一是必须为整式方程,依据二是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依据三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在讲述重点数学知识时,笔者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为破解更多的数学知识难点奠定坚实基础。
3 科学公正评价,正向鼓励为主
笔者认为,教师评价环节与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息息相关。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小组讨论当中,为小组的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小组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讨论当中,与每个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当讨论结束,小组成员给出答案之后,即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而不能否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这样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可能会在小组合作环节与其他组员产生隔阂。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教师而言,缓解了教学压力;对学生而言,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均衡划分合作小组、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正确予以指导、公平进行结果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聂礼.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
[2]张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35).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应用
笔者认为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小组内的3—6名成员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表现出均衡分布态势;而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的综合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差距较小。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使学生在互动交流、经验分享的氛围下完成学习,能对提升数学成绩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1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是教师较为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之一。在设置问题时,教师结合授课内容,以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并以具体的数学练习题延伸出与本单元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合作小组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的方法得出问题答案。但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如果直白生硬地将课堂讲述的内容作为参考对象,则无益于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数学教师要突破教学瓶颈,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当中,使其与数学问题产生共鸣,这样对学生快速获取正确答案大有帮助。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亲自导出勾股定理。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笔者首先引入了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小故事。据古籍《路史后记十二注》记载:“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注东海,无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大禹当年为了治理洪水,根据地势高低,决定水流走向,因势利导,使洪水注入海中,这样就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灾害。这是应用勾股定理的结果,这个故事也是最早有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记载。学生聆听了这个故事后,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与授课节奏相同步[1]。
接下来,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并且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度为5cm,然后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请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各边的长度,找一找这三个数值之间的关联。合作学习小组接收到学习任务后,进入到热烈的讨论气氛当中。讨论结束后,笔者选择学生代表负责回答问题。得出答案,3的平方加上4的平方恰好等于5的平方。根据学生的答案,笔者分别将这三个数字转换为字母a、b、c,进而得出勾股定理,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经实践证明,用这种故事导入的方法引出讨论问题,能够减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感。
2 掌握合作学习时机,展现学生合作能力
在應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当精准把握切入时机,切不可所有数学知识点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因为这样不但会扰乱课堂教学与学习秩序,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小组合作法应用得过于频繁,会使一些学生从小组中独立出来,不愿参与讨论过程,或者使部分小组成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分化成小团体,这将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现实意义[2]。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当准确拿捏好小组合作的最佳时机,通常情况下,以本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或者难点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而使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重点与难点。
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区分出一元二次方程与整式以及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异同。因此,笔者在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时以例题为切入点,请每个小组判断下面的式子中哪一个属于一元二次方程:,,,。各小组接收到这个问题后,在组长的有序组织下进入到讨论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扮演辅助教学指导的角色,提示各个小组解决这道问题关键点在于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即判断的主要依据。经过提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短时间内便判断出哪一个式子属于一元二次方程。
小组讨论结束后,笔者利用板书的形式,将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写在黑板上。依据一是必须为整式方程,依据二是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依据三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在讲述重点数学知识时,笔者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为破解更多的数学知识难点奠定坚实基础。
3 科学公正评价,正向鼓励为主
笔者认为,教师评价环节与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息息相关。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小组讨论当中,为小组的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小组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讨论当中,与每个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当讨论结束,小组成员给出答案之后,即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而不能否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这样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可能会在小组合作环节与其他组员产生隔阂。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教师而言,缓解了教学压力;对学生而言,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均衡划分合作小组、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正确予以指导、公平进行结果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聂礼.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
[2]张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