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学段管理策略分析,从因材施教,根据学段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多学段间的交流;多样性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学段管理
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关注学生成长。学段管理指的是不同学段学生的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作息时间规划、学生实践活动规划、评价和考试规划等。中国的教育多采用分年级管理的模式,但在实际的管理中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段之间教学的割裂,导致衔接困难,或者教学目标和作息时间等规划混乱,没有突出学段特殊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的教学,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故在学段管理时,教师也要采用科学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段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不够稳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只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定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一年级和六年级由于年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就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需要随眠时间多,教师在进行作息时间管理时就要留出足够多的休息时间,即布置作业量小;六年级身体发育相对成熟,所需要随眠时间少,又面临升学压力,教师在进行作息时间规划时就可以加大学习的时间,如增加晚自习等。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目标就可以偏低,教学模式也要偏向活动式;六年级学生相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注意力相对一年级较为容易集中,教师在规定教学模式时就可以偏向理论性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探究。这样,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阶段和特色,进行适合学段的年级管理能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多学段间的交流。
中国小学实行学段制管理,学段割裂是这个模式的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为低学段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学段学生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模式,低学段的学生无法满足高学段教学的知识基础要求,导致后续的学习产生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正常衔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段之间交流不足,学生对其他学段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段之间的交流,让低学段学生提前了解高学段的生活,了解高学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从而完成“无缝隙”的衔接。
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节、元旦节等节日开展全学校的表演比赛,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计节目进行表演。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色,所表演的节目特点不同,展现的风采也不同,通过这样全年级举办的节目,学生也能了解其他的年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我的学习生活”征文,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发表感想,并将优秀文章张贴在校公告栏附近,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这样,教师应用活动促进了学段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对其他学段的了解,也让学段之间能更加顺利地衔接。
三、多样性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后续动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还是较为单一,即为考试成绩加教师评价的模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且评价的时间间隔长,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故教师需要丰富评价的主体和标准,建立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如针对一个学段,教师可以设定多样化的测试体系。具体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其中“大考试”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试卷测评,保证绝对的公平。“中等考试”为月考,形式为竞赛,促进学生积极性。“小型考试”为“周测”或者“半月测”,形式为课题实践活动,主要在一个大知识点结束时使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在评价标准方面,教师可以抛弃原有的单一的分数评价,而是用变化的角度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成长,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优点和薄弱点,从综合能力的角度分別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教师评价后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让学生和教师互评,从而更好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问题,创建高效课堂。这样,教师利用多种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构建了多样性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教育中,学段管理极其重要。在实际的学段管理中,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段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段间的交流,解决学段割裂的问题;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样,教师才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学段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新时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周红军,肖爽.以学段小循环支撑九年大循环实践路径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7(29):15-16.
[2]李银乐.关于基础教育学段贯通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31):83-8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学段管理
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关注学生成长。学段管理指的是不同学段学生的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作息时间规划、学生实践活动规划、评价和考试规划等。中国的教育多采用分年级管理的模式,但在实际的管理中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段之间教学的割裂,导致衔接困难,或者教学目标和作息时间等规划混乱,没有突出学段特殊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的教学,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故在学段管理时,教师也要采用科学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段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不够稳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只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定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一年级和六年级由于年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就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需要随眠时间多,教师在进行作息时间管理时就要留出足够多的休息时间,即布置作业量小;六年级身体发育相对成熟,所需要随眠时间少,又面临升学压力,教师在进行作息时间规划时就可以加大学习的时间,如增加晚自习等。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目标就可以偏低,教学模式也要偏向活动式;六年级学生相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注意力相对一年级较为容易集中,教师在规定教学模式时就可以偏向理论性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探究。这样,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阶段和特色,进行适合学段的年级管理能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多学段间的交流。
中国小学实行学段制管理,学段割裂是这个模式的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为低学段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学段学生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模式,低学段的学生无法满足高学段教学的知识基础要求,导致后续的学习产生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正常衔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段之间交流不足,学生对其他学段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段之间的交流,让低学段学生提前了解高学段的生活,了解高学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从而完成“无缝隙”的衔接。
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节、元旦节等节日开展全学校的表演比赛,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计节目进行表演。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色,所表演的节目特点不同,展现的风采也不同,通过这样全年级举办的节目,学生也能了解其他的年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我的学习生活”征文,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发表感想,并将优秀文章张贴在校公告栏附近,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这样,教师应用活动促进了学段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对其他学段的了解,也让学段之间能更加顺利地衔接。
三、多样性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后续动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还是较为单一,即为考试成绩加教师评价的模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且评价的时间间隔长,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故教师需要丰富评价的主体和标准,建立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如针对一个学段,教师可以设定多样化的测试体系。具体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其中“大考试”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试卷测评,保证绝对的公平。“中等考试”为月考,形式为竞赛,促进学生积极性。“小型考试”为“周测”或者“半月测”,形式为课题实践活动,主要在一个大知识点结束时使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在评价标准方面,教师可以抛弃原有的单一的分数评价,而是用变化的角度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成长,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优点和薄弱点,从综合能力的角度分別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教师评价后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让学生和教师互评,从而更好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问题,创建高效课堂。这样,教师利用多种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构建了多样性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教育中,学段管理极其重要。在实际的学段管理中,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段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段间的交流,解决学段割裂的问题;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样,教师才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学段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新时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周红军,肖爽.以学段小循环支撑九年大循环实践路径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7(29):15-16.
[2]李银乐.关于基础教育学段贯通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3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