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愿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材中将原来的“说话训练”改为如今的“口语交际”。要上好这门课,作为老师是得花一番功夫去研究研究。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上好了这门课,这对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我发现,小学生年龄越小,思想越是最少保守;年龄越大,越是不愿开口(他们考虑多,爱面子的思想严重)。怕开口的现象,这在高年级尤其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首先必须从营造良好氛围入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愿说的习惯,这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我们是这样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与否,都以微笑面对。回答对了,掌声鼓励;回答错了,微笑着说:“好,你再思考一下!”或“好,他回答得不错,有没有谁愿意再帮他完善一下?”我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愿说,消除恐惧感,排除爱面子的思想。只有在学生发现自己还行、能行,开口说话的同学就会不断增加,良好的氛围就会渐渐形成。
当然,除之以外,还有好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让学生谈谈对老师课堂教学的看法,或向老师提提意见。把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尽量拉拉近一些,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是可亲近的,并不可怕。同时,也可在晨会课的“5分钟演讲”活动中,用一些小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人大而爱面子”的思想。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乐说
1、利用班队活动,激发学生说话欲望。众所皆知,班队活动是用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老师要想把一个班级管理得有声有色,少不了要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就利用班队活动的好机会,一节课确立一个活动主题,经常让班干部轮流主持(老师则作为旁听对象)。其活动的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主持人总结。由于你把活动的时间给了他们,这堂课就自然成了他们的天下。活动的时候,他们就特别来劲。他们会畅所欲言,无话不说。我们在《课间十分钟》、《言行一致》、《如何用好压岁钱》、《我为班级增光添彩》等主题班会活动中,就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假如一个老师你一味地包揽,就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权,这样也不好。所以,我们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定活动主题。这样,就体现了一种民主,一种主人翁意识。活动起来,学生的劲头就会更足。
2、拓宽活动范围,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变换上课地点,一改那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其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替代的。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大山口水库。到了大山口水库,我就借水库大堤为课堂,向同学们介绍了水库的来历——是陆笪人民用自己两只肩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挑起来的,以此来打开同学们的话匣。果然不出所料,我刚说完,就有好多同学说我是在说“天书”。他们滔滔不绝,找出种种理由,来证实大山口水库是天生存的(幸亏年长的胡老师帮我解了围)。胡老师也乘机现场操作,让同学们来计算一下水库大堤的总土方。这下可忙坏了同学们,他们互相合作,时说时算。很快算出了令老师满意的结果。假如是在教室,同学们计算的结果能如此快而准确吗?
3、开展远足活动,开启学生的心扉。比如搞一些登山远足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锻炼同学们顽强的毅力,也让他们回来后有话可说。
三、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会说
在孩子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过程中,我除了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形式、拓宽活动范围之外,还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连贯通顺、完整;不使用溧阳方言,坚持讲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辩论时能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怄气、相骂而导致不和的苗头,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口语交际环境。鼓励大家开口,避免有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的现象;鼓励大家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还要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会说。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本资源主要有三大来源(课本资源,这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二是校本课程,这块资源来源于校内,只要善于发现,随手可得,随时可取;三是社区资源,这块资源有现成的,需要组织力量去加以挖掘的……)。因此,要上好口语交际课,还必须将校内外课本资源融为一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我们学校,有网络室,每当教到与课文、口语交际有关的内容,我或让学生去网络室查阅各种资料,丰富他们的知识;或走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或为爸爸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体验一下生活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有话可说打下扎实的基础。
平时,我就有意地让学生在电影、电视上留心去观察,积累一些东西。例如人物心情的描述:心情好,会出现小桥流水、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明朗的月亮、平静的湖面等镜头;心情不好,会出现大海上波涛汹涌、天上布满了愁云、乌鸦在鸣叫、晚上睡觉做噩梦等镜头……从上面不难看出,人物心情与天气情况、自然环境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换一句话说,人们往往依托天气情况、自然环境等来抒发情感。在《现场目击报告》的口语交际中,由于班级平时的基训练较多,他们恰到好处地学会了知识迁移,大多说得较好,使人听得懂,有的还说得有声有色。追其根源,在指导表达顺序的过程中,我還特别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使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想像等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学生的思路开拓了,就能把话说“活”了,表达真情实感时效果就更佳。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材中将原来的“说话训练”改为如今的“口语交际”。要上好这门课,作为老师是得花一番功夫去研究研究。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上好了这门课,这对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我发现,小学生年龄越小,思想越是最少保守;年龄越大,越是不愿开口(他们考虑多,爱面子的思想严重)。怕开口的现象,这在高年级尤其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首先必须从营造良好氛围入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愿说的习惯,这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我们是这样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与否,都以微笑面对。回答对了,掌声鼓励;回答错了,微笑着说:“好,你再思考一下!”或“好,他回答得不错,有没有谁愿意再帮他完善一下?”我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愿说,消除恐惧感,排除爱面子的思想。只有在学生发现自己还行、能行,开口说话的同学就会不断增加,良好的氛围就会渐渐形成。
当然,除之以外,还有好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让学生谈谈对老师课堂教学的看法,或向老师提提意见。把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尽量拉拉近一些,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是可亲近的,并不可怕。同时,也可在晨会课的“5分钟演讲”活动中,用一些小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人大而爱面子”的思想。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乐说
1、利用班队活动,激发学生说话欲望。众所皆知,班队活动是用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老师要想把一个班级管理得有声有色,少不了要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就利用班队活动的好机会,一节课确立一个活动主题,经常让班干部轮流主持(老师则作为旁听对象)。其活动的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主持人总结。由于你把活动的时间给了他们,这堂课就自然成了他们的天下。活动的时候,他们就特别来劲。他们会畅所欲言,无话不说。我们在《课间十分钟》、《言行一致》、《如何用好压岁钱》、《我为班级增光添彩》等主题班会活动中,就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假如一个老师你一味地包揽,就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权,这样也不好。所以,我们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定活动主题。这样,就体现了一种民主,一种主人翁意识。活动起来,学生的劲头就会更足。
2、拓宽活动范围,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变换上课地点,一改那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其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替代的。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大山口水库。到了大山口水库,我就借水库大堤为课堂,向同学们介绍了水库的来历——是陆笪人民用自己两只肩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挑起来的,以此来打开同学们的话匣。果然不出所料,我刚说完,就有好多同学说我是在说“天书”。他们滔滔不绝,找出种种理由,来证实大山口水库是天生存的(幸亏年长的胡老师帮我解了围)。胡老师也乘机现场操作,让同学们来计算一下水库大堤的总土方。这下可忙坏了同学们,他们互相合作,时说时算。很快算出了令老师满意的结果。假如是在教室,同学们计算的结果能如此快而准确吗?
3、开展远足活动,开启学生的心扉。比如搞一些登山远足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锻炼同学们顽强的毅力,也让他们回来后有话可说。
三、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会说
在孩子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过程中,我除了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形式、拓宽活动范围之外,还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连贯通顺、完整;不使用溧阳方言,坚持讲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辩论时能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怄气、相骂而导致不和的苗头,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积极向上的口语交际环境。鼓励大家开口,避免有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的现象;鼓励大家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还要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会说。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本资源主要有三大来源(课本资源,这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二是校本课程,这块资源来源于校内,只要善于发现,随手可得,随时可取;三是社区资源,这块资源有现成的,需要组织力量去加以挖掘的……)。因此,要上好口语交际课,还必须将校内外课本资源融为一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我们学校,有网络室,每当教到与课文、口语交际有关的内容,我或让学生去网络室查阅各种资料,丰富他们的知识;或走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或为爸爸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体验一下生活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有话可说打下扎实的基础。
平时,我就有意地让学生在电影、电视上留心去观察,积累一些东西。例如人物心情的描述:心情好,会出现小桥流水、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明朗的月亮、平静的湖面等镜头;心情不好,会出现大海上波涛汹涌、天上布满了愁云、乌鸦在鸣叫、晚上睡觉做噩梦等镜头……从上面不难看出,人物心情与天气情况、自然环境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换一句话说,人们往往依托天气情况、自然环境等来抒发情感。在《现场目击报告》的口语交际中,由于班级平时的基训练较多,他们恰到好处地学会了知识迁移,大多说得较好,使人听得懂,有的还说得有声有色。追其根源,在指导表达顺序的过程中,我還特别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使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想像等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学生的思路开拓了,就能把话说“活”了,表达真情实感时效果就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