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行,校园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校园文化也逐渐成为特有的要素参与到整个校园建设中来。深厚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传播学校文化理念,树立学校品牌特色起着关键的作用,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分析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最早起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e”一词,在西方发展史上,“文化”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我国“文化”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48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综合中西方关于“文化”一词的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性、阶段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辞海》对于“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作为“人类学之父”,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的定义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学校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在其《教育社会學》(1932)提出。如同“文化”的定义一样,“学校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定义,学校文化 在不断地研究中表现出新特征,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不断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
对于“学校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会的价值观念和形态”。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的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随着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更为紧密的联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也曾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代表着良好的校风、学风”。这一理念更加明确了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只有在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校园中才能不断展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和心灵的丰盈与健全。
2、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需要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该校所信仰的价值取向,在整个学校系统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校园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3、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师生凝聚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
健康向上,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缩影,构建校园文化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4、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空和纽带。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塑造心灵的平台。校园文化通过外在的物质文化和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
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学生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顺利与否。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各年级学生年龄、认识、行为方面的差异,以及对各年级活动器材的了解和使用情况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加之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校园文化建设中获得人生价值的体验。
(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行为和职责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师生的共同努力是校园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教师除了“教书”的职责以外,更重要的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一批又一批学生不断地体会校园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各组织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否,全体师生能否在活动中获得最有效的资源都取决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东街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校园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四)环境等其他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除了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影响以外,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家长的配合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各因素环环相扣,只有采取正确的协调措施才能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全体师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体会“艺术”气息。
三、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使得D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就,在分析材料和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以校风为导向,树立长远发展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远目标,在满足和适应现在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未来,要不断的使校园文化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引领人文校园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必须是“以人为本”快乐合作的过程,作为校园文化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和教师,要能在学校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只有“人文”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的价值导向。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两点,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作为学校组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单位——班级,应该被看作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学校在鼓励年纪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鼓励班级文化的建设,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品牌的特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活力,由下而上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机制
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案,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把校园文化评估工作作为学校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内容要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做法如可以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不同阶段的文化建设目标,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葛金国著.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操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邦虎著.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邹放鸣,李来成.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6]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分析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最早起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e”一词,在西方发展史上,“文化”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我国“文化”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48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综合中西方关于“文化”一词的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性、阶段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辞海》对于“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作为“人类学之父”,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的定义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学校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在其《教育社会學》(1932)提出。如同“文化”的定义一样,“学校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定义,学校文化 在不断地研究中表现出新特征,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不断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
对于“学校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会的价值观念和形态”。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的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随着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更为紧密的联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也曾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代表着良好的校风、学风”。这一理念更加明确了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只有在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校园中才能不断展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和心灵的丰盈与健全。
2、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需要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该校所信仰的价值取向,在整个学校系统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校园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3、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师生凝聚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
健康向上,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缩影,构建校园文化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4、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空和纽带。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塑造心灵的平台。校园文化通过外在的物质文化和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
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学生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顺利与否。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各年级学生年龄、认识、行为方面的差异,以及对各年级活动器材的了解和使用情况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加之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校园文化建设中获得人生价值的体验。
(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行为和职责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师生的共同努力是校园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教师除了“教书”的职责以外,更重要的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一批又一批学生不断地体会校园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各组织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否,全体师生能否在活动中获得最有效的资源都取决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东街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校园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四)环境等其他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除了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影响以外,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家长的配合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各因素环环相扣,只有采取正确的协调措施才能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全体师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体会“艺术”气息。
三、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使得D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就,在分析材料和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以校风为导向,树立长远发展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远目标,在满足和适应现在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未来,要不断的使校园文化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引领人文校园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必须是“以人为本”快乐合作的过程,作为校园文化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和教师,要能在学校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只有“人文”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的价值导向。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两点,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作为学校组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单位——班级,应该被看作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学校在鼓励年纪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鼓励班级文化的建设,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品牌的特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活力,由下而上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机制
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案,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把校园文化评估工作作为学校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内容要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做法如可以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不同阶段的文化建设目标,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葛金国著.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操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邦虎著.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邹放鸣,李来成.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6]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