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传志、施振荣、周伟焜,被尊称为中国IT界三大教父。随着周伟焜卸任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如今三人全部退居幕后。
他们三人最大的共同点是所在的行业、成长环境相同,但在企业里的身份不同,有的是创始人,有的是职业经理人;管理风格也不同,有的善于妥协,有的善于分享,有的擅长沟通。这些相同、不同之处蕴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领导准则呢?
周伟焜:沟通的绅士
“短命”是外企中国区CEO的宿命,而周伟焜却在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位子上坐了12年,被称为跨国公司高管的常青树。
“长寿”的秘诀:一是周伟焜力主将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合二为一。在他看来,有这两个头衔可以达到“左手大中华、右手中国区”的目的,而公司最好接受一个脑袋指挥,省得打架;二是主张大中华区总经理不仅要代表公司做销售,也要代表公司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能理解公司总部及中国区的多样性。周伟焜高超老到的沟通之术少有人及。
随需应变
1994年,时任IBM总裁的郭士纳制定了“到中国去”的战略,IBM(中国)进入全面投资阶段。周伟焜正是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
周伟焜亲手推动了IBM(中国)的许多重要变革,改变了IBM以前只做大客户的惯例。他参与运作将IBM的PC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使IBM成为最早把主要产品制造放到中国的IT跨国巨头之一。2004年周伟焜又参与了将整个PC业务出售给联想。
1995年至今,整个大中华区在周伟焜的领导下,从最初销售PC发展到集研发、制造、销售、咨询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我跟同事说,我们每一个礼拜要有新的东西出来,而我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表面看好像我十年间只做了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我是做了三四个不同阶段的事。”周伟焜说。
业内的评价是,周伟焜在其职业生涯中使得IBM公司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而且出色地整合了中国资源,提高了IBM的全球竞争力。
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伟焜随需应变的沟通能力。
周伟焜说,一个地区领导人最怕成为“夹心人”——在总部的人眼里你是中国人,在中国员工和客户眼里你成了外国人。两边都得不到信任,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取得信任的捷径是最好在多元化的文化里待过。周伟焜回到中国之前,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任职,这个经历无疑大大提高了他与总部沟通的能力。另一个因素是IBM由30多个成员组成的全球管理委员会,周伟焜是其中一员,这也让IBM在很多重要问题决策上,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绅士气质
出生于湖南,三岁随父母到香港生活的周伟焜乡音很重,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很好的沟通人才。
“你回公司总部汇报也好,会见客户也好,与公司员工交流也好,你事先要想清楚——你要将什么信息传达给对方,这个信息对对方有什么用。”周伟焜十分注重沟通的准备工作。
坊间流传说,每年圣诞节或者新年,周伟焜都会宴请来自台湾、香港和内地的高管一起到家中吃饭。而这一天周伟焜的太太会带领这些人的夫人下厨。这甚至被看做平衡手下各种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周伟焜时常会在家中宴请关系比较好的媒体朋友,吃吃饭,聊聊音乐,品品红酒。
在周伟焜的职业生涯中,他为IBM在中国做了四步规划——把IBM带进来、使IBM变为中国一分子、把IBM客户和伙伴带到全球去、协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企业。“绝大部分规划周伟焜已经完成了。他做事情很认真,又很亲切,属于威而不怒的那种。他对IBM中国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甚至暗中模仿他说话和做事的风格。”IBM员工对周伟焜褒扬有加。
施振荣:分享之道
即使爱将李焜耀已成脱缰之马,时而对自己顶撞,但当其遭受国际化亏损之败,面临下野困境之际,施振荣依然会出面力挺。
宽容、分享,这是施振荣的风格,无论爱将成功还是失败。
1948年,4岁的施振荣失去了父亲。跟从母亲的他从小就被灌输了“吃亏就是占便宜”的观念。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学会在与人打交道时,要以尊重为本。
多年后,这一性格让宏基成了一家世界上股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傲然屹立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代工角色的中国台湾。
股权分享
分享,几乎贯穿了施振荣的商业生涯始末。
1976年,32岁的施振荣离开老东家荣泰,自立门户创立宏基。
尽管施振荣夫妇拥有100万元创业股本中50%的股份,但从一开始,施振荣就没打算把宏基办成一个家族企业。公司开张前,他与其他股东约法三章中的第二条,就是提高决策门槛。要求公司决策必须有80%的股东同意才算通过。
从创办宏基起,施振荣就没想过让子女接棒。他曾放言:“他们(子女)连进入宏基工作都不行。”相反,在员工的眼里,施振荣是一个“喜欢画大饼、开支票的人”。
“开支票”的最惯常手法,是让员工人股。早在宏基未上市前,员工只要入职满3年,主管人职满1年,就能按净值计算入股宏基。
到1984年,施振荣夫妇已把自己的股份缩减到了30%,宏基的股东也由创业时的7人变成了数百人。
中间有两位创业股东退出,施振荣就以净值回购其股份,然后折价两成卖给公司,公司再折价,以净值的50%将这部分股份分配给新进的管理层。李焜耀当年进入宏基,所得到的2%的股份,就是这样来的。
施振荣始终认为,宏基的崛起有赖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应该让大家都享受到股票上市的果实。1988年,宏基上市,施振荣以“制造”了成百上千个百万、千万富翁而声名鹊起。
控制分享
施振荣有一种典型的“性本善”管理风格,不以控制为目的。
在宏基,员工是“师傅带徒弟”式一代代成长起来的,主管带头干,能力是衡量的标准。在宏基的文化中,管理级别并不那么凸显。员工习惯叫施振荣的英文名“Stan”,而不是施总或董事长。这种文化甚至延续到了宏基的关联企业。
不过,不要以为这种亲和的称呼让宏基的“情”与“事”纠缠不清。
1991年,宏基进军国际化大败,造成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亏损。
经历了巨亏,施振荣痛定思痛。在此之前,秉承分享文化的宏基衍生了诸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施振荣意识到,安乐、迟钝、肥胖、责权不分等大公司病症已经成了宏基的痛,必须动大手术,施振荣决定将控制权下放。大宏基的思维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
施振荣大刀阔斧,再造宏基,管理上转向“主从架构”的模式。“主”指的是宏基系下众多的子公司和关系企业,与“主”对应的其他企业,包括宏基总部都是“从”,“主”与“从”之间没有上下隶属的关系。施振荣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经营上不要去理会关系企业的“情面”。用“法理情”替代了以往的“情理法”。各企业间业务交往的原则是: “有包袱不要背,有资源尽量用,各自当家做主”,只在符合市场规则的情况下互相帮忙,而宏基总部不再发号施令,只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这种主从架构让宏基及时适应了当时的IT快速发展,能像麦当劳那样在世界各地贩卖“新鲜”的电脑,诸多电脑配件能做到就近灵活配送。
“宁可失去控制赚钱,不愿控制而赔钱。”这是施振荣一贯的经营风格。
柳传志:中国式妥协
《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这样评价联想:“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环境妥协
23年前,一群人在街头倒卖旱冰鞋,中科院计算所简陋的传达室是他们的总部,它的名字叫联想。那一年,柳传志40岁。
“我们所冒的风险有两类:一类是商业风险;一类是政策风险。”14年后,联想已经成长为中国IT业的标杆企业,柳传志深有感触地:“今天我们回过头看走过的路,会有高兴甚至自豪的感觉,而回忆当年面对风险的时候,每一次都是战战兢兢,甚至会吓出大病。”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给关系户送礼,去黑市换外币,默许采购走私品,甚至为了逃避当年300%的奖金税,拿支票到异地套现,然后装上整箱的钞票回北京发放,这都是柳传志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孵鸡蛋的最佳温度是39℃,我们创业时的环境温度大概有42℃,因此,只有生命力极强的蛋才能孵出鸡来。”在柳传志的经营理念中,企业发展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生存环境,其次是企业要不断地创新,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联想的股改之路是柳传志在特定环境中寻求突破的典型案例。
联想曾长久等待股改时机。1987年有工作组到中关村进行股份制改造,但那时时机不成熟,联想没有参与。直到1993年,四通的段永基率先对公司股份制改造后,柳传志才开始出手。他采取的策略是“拐大弯”。因为他觉得,“开汽车到一个地方急着拐弯,就要翻。如果提前知道要拐,就能拐过去”。
拐大弯的第一步是对“员工持股”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创业者和主要员工在联想国有大股东中科院的蛋糕中得到35%的分红权利。又过了7年,才将分红权转化成了直接股权,彻底解决了新一代管理者与创业者更替的后顾之忧。
如果大环境不好,就求助于小环境;小环境不好,就试图改造小环境;改变不了,宁可不做也不当改革的牺牲品。这是典型的柳传志思路。
战略妥协
从创业起,柳传志身上就流淌着追猎梦想的血性。这一血性缘于柳传志的军校背景。
“那些战士根本不怕死,一个个往上冲,就是那股劲头,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这是柳传志学生时代辅导员讲给他听的一句话。
“企业做什么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却不严格执行,最害人。”柳传志认为,立下的规矩是一定要遵守的。
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痕迹同样被引进。联想的大会必唱《联想之歌》,新员工要集训喊口号,做早操,参加军事化的训诫和誓师。
从柳传志的“企业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也能看出其军校出身的痕迹。
在柳传志的管理风格中,同样可以看到变通的商道。
联想选择接班人的过程,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2000年,联想拆分。当时有一说法,杨元庆的联想代表着现在,郭为的神州数码代表着未来。其实,那是说给股市听的。事情的真相是,柳传志当时打算让杨元庆接班,郭为做杨元庆的副手。可一山难容二虎,而柳传志又舍不得让郭为走,所以才要另外搭出一个舞台。
这样的公司分拆,实属战略妥协之道。柳传志在决定前曾请教高盛公司,遭到高盛的反对。管理顾问诧异地说:“美国人要是知道你分拆的理由,会说你有毛病。”
但谁也不能改变柳传志的决定。
不管如何,今天的联想成了中国IT业的一面旗帜。你可以对历史做出无数种评价,但不得不承认柳传志的商业智慧。(编辑:赵玮)
他们三人最大的共同点是所在的行业、成长环境相同,但在企业里的身份不同,有的是创始人,有的是职业经理人;管理风格也不同,有的善于妥协,有的善于分享,有的擅长沟通。这些相同、不同之处蕴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领导准则呢?
周伟焜:沟通的绅士
“短命”是外企中国区CEO的宿命,而周伟焜却在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位子上坐了12年,被称为跨国公司高管的常青树。
“长寿”的秘诀:一是周伟焜力主将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合二为一。在他看来,有这两个头衔可以达到“左手大中华、右手中国区”的目的,而公司最好接受一个脑袋指挥,省得打架;二是主张大中华区总经理不仅要代表公司做销售,也要代表公司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能理解公司总部及中国区的多样性。周伟焜高超老到的沟通之术少有人及。
随需应变
1994年,时任IBM总裁的郭士纳制定了“到中国去”的战略,IBM(中国)进入全面投资阶段。周伟焜正是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
周伟焜亲手推动了IBM(中国)的许多重要变革,改变了IBM以前只做大客户的惯例。他参与运作将IBM的PC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使IBM成为最早把主要产品制造放到中国的IT跨国巨头之一。2004年周伟焜又参与了将整个PC业务出售给联想。
1995年至今,整个大中华区在周伟焜的领导下,从最初销售PC发展到集研发、制造、销售、咨询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我跟同事说,我们每一个礼拜要有新的东西出来,而我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表面看好像我十年间只做了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我是做了三四个不同阶段的事。”周伟焜说。
业内的评价是,周伟焜在其职业生涯中使得IBM公司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而且出色地整合了中国资源,提高了IBM的全球竞争力。
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伟焜随需应变的沟通能力。
周伟焜说,一个地区领导人最怕成为“夹心人”——在总部的人眼里你是中国人,在中国员工和客户眼里你成了外国人。两边都得不到信任,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取得信任的捷径是最好在多元化的文化里待过。周伟焜回到中国之前,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任职,这个经历无疑大大提高了他与总部沟通的能力。另一个因素是IBM由30多个成员组成的全球管理委员会,周伟焜是其中一员,这也让IBM在很多重要问题决策上,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绅士气质
出生于湖南,三岁随父母到香港生活的周伟焜乡音很重,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很好的沟通人才。
“你回公司总部汇报也好,会见客户也好,与公司员工交流也好,你事先要想清楚——你要将什么信息传达给对方,这个信息对对方有什么用。”周伟焜十分注重沟通的准备工作。
坊间流传说,每年圣诞节或者新年,周伟焜都会宴请来自台湾、香港和内地的高管一起到家中吃饭。而这一天周伟焜的太太会带领这些人的夫人下厨。这甚至被看做平衡手下各种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周伟焜时常会在家中宴请关系比较好的媒体朋友,吃吃饭,聊聊音乐,品品红酒。
在周伟焜的职业生涯中,他为IBM在中国做了四步规划——把IBM带进来、使IBM变为中国一分子、把IBM客户和伙伴带到全球去、协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企业。“绝大部分规划周伟焜已经完成了。他做事情很认真,又很亲切,属于威而不怒的那种。他对IBM中国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甚至暗中模仿他说话和做事的风格。”IBM员工对周伟焜褒扬有加。
施振荣:分享之道
即使爱将李焜耀已成脱缰之马,时而对自己顶撞,但当其遭受国际化亏损之败,面临下野困境之际,施振荣依然会出面力挺。
宽容、分享,这是施振荣的风格,无论爱将成功还是失败。
1948年,4岁的施振荣失去了父亲。跟从母亲的他从小就被灌输了“吃亏就是占便宜”的观念。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学会在与人打交道时,要以尊重为本。
多年后,这一性格让宏基成了一家世界上股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傲然屹立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代工角色的中国台湾。
股权分享
分享,几乎贯穿了施振荣的商业生涯始末。
1976年,32岁的施振荣离开老东家荣泰,自立门户创立宏基。
尽管施振荣夫妇拥有100万元创业股本中50%的股份,但从一开始,施振荣就没打算把宏基办成一个家族企业。公司开张前,他与其他股东约法三章中的第二条,就是提高决策门槛。要求公司决策必须有80%的股东同意才算通过。
从创办宏基起,施振荣就没想过让子女接棒。他曾放言:“他们(子女)连进入宏基工作都不行。”相反,在员工的眼里,施振荣是一个“喜欢画大饼、开支票的人”。
“开支票”的最惯常手法,是让员工人股。早在宏基未上市前,员工只要入职满3年,主管人职满1年,就能按净值计算入股宏基。
到1984年,施振荣夫妇已把自己的股份缩减到了30%,宏基的股东也由创业时的7人变成了数百人。
中间有两位创业股东退出,施振荣就以净值回购其股份,然后折价两成卖给公司,公司再折价,以净值的50%将这部分股份分配给新进的管理层。李焜耀当年进入宏基,所得到的2%的股份,就是这样来的。
施振荣始终认为,宏基的崛起有赖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应该让大家都享受到股票上市的果实。1988年,宏基上市,施振荣以“制造”了成百上千个百万、千万富翁而声名鹊起。
控制分享
施振荣有一种典型的“性本善”管理风格,不以控制为目的。
在宏基,员工是“师傅带徒弟”式一代代成长起来的,主管带头干,能力是衡量的标准。在宏基的文化中,管理级别并不那么凸显。员工习惯叫施振荣的英文名“Stan”,而不是施总或董事长。这种文化甚至延续到了宏基的关联企业。
不过,不要以为这种亲和的称呼让宏基的“情”与“事”纠缠不清。
1991年,宏基进军国际化大败,造成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亏损。
经历了巨亏,施振荣痛定思痛。在此之前,秉承分享文化的宏基衍生了诸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施振荣意识到,安乐、迟钝、肥胖、责权不分等大公司病症已经成了宏基的痛,必须动大手术,施振荣决定将控制权下放。大宏基的思维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
施振荣大刀阔斧,再造宏基,管理上转向“主从架构”的模式。“主”指的是宏基系下众多的子公司和关系企业,与“主”对应的其他企业,包括宏基总部都是“从”,“主”与“从”之间没有上下隶属的关系。施振荣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经营上不要去理会关系企业的“情面”。用“法理情”替代了以往的“情理法”。各企业间业务交往的原则是: “有包袱不要背,有资源尽量用,各自当家做主”,只在符合市场规则的情况下互相帮忙,而宏基总部不再发号施令,只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这种主从架构让宏基及时适应了当时的IT快速发展,能像麦当劳那样在世界各地贩卖“新鲜”的电脑,诸多电脑配件能做到就近灵活配送。
“宁可失去控制赚钱,不愿控制而赔钱。”这是施振荣一贯的经营风格。
柳传志:中国式妥协
《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这样评价联想:“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环境妥协
23年前,一群人在街头倒卖旱冰鞋,中科院计算所简陋的传达室是他们的总部,它的名字叫联想。那一年,柳传志40岁。
“我们所冒的风险有两类:一类是商业风险;一类是政策风险。”14年后,联想已经成长为中国IT业的标杆企业,柳传志深有感触地:“今天我们回过头看走过的路,会有高兴甚至自豪的感觉,而回忆当年面对风险的时候,每一次都是战战兢兢,甚至会吓出大病。”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给关系户送礼,去黑市换外币,默许采购走私品,甚至为了逃避当年300%的奖金税,拿支票到异地套现,然后装上整箱的钞票回北京发放,这都是柳传志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孵鸡蛋的最佳温度是39℃,我们创业时的环境温度大概有42℃,因此,只有生命力极强的蛋才能孵出鸡来。”在柳传志的经营理念中,企业发展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生存环境,其次是企业要不断地创新,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联想的股改之路是柳传志在特定环境中寻求突破的典型案例。
联想曾长久等待股改时机。1987年有工作组到中关村进行股份制改造,但那时时机不成熟,联想没有参与。直到1993年,四通的段永基率先对公司股份制改造后,柳传志才开始出手。他采取的策略是“拐大弯”。因为他觉得,“开汽车到一个地方急着拐弯,就要翻。如果提前知道要拐,就能拐过去”。
拐大弯的第一步是对“员工持股”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创业者和主要员工在联想国有大股东中科院的蛋糕中得到35%的分红权利。又过了7年,才将分红权转化成了直接股权,彻底解决了新一代管理者与创业者更替的后顾之忧。
如果大环境不好,就求助于小环境;小环境不好,就试图改造小环境;改变不了,宁可不做也不当改革的牺牲品。这是典型的柳传志思路。
战略妥协
从创业起,柳传志身上就流淌着追猎梦想的血性。这一血性缘于柳传志的军校背景。
“那些战士根本不怕死,一个个往上冲,就是那股劲头,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这是柳传志学生时代辅导员讲给他听的一句话。
“企业做什么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却不严格执行,最害人。”柳传志认为,立下的规矩是一定要遵守的。
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痕迹同样被引进。联想的大会必唱《联想之歌》,新员工要集训喊口号,做早操,参加军事化的训诫和誓师。
从柳传志的“企业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也能看出其军校出身的痕迹。
在柳传志的管理风格中,同样可以看到变通的商道。
联想选择接班人的过程,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2000年,联想拆分。当时有一说法,杨元庆的联想代表着现在,郭为的神州数码代表着未来。其实,那是说给股市听的。事情的真相是,柳传志当时打算让杨元庆接班,郭为做杨元庆的副手。可一山难容二虎,而柳传志又舍不得让郭为走,所以才要另外搭出一个舞台。
这样的公司分拆,实属战略妥协之道。柳传志在决定前曾请教高盛公司,遭到高盛的反对。管理顾问诧异地说:“美国人要是知道你分拆的理由,会说你有毛病。”
但谁也不能改变柳传志的决定。
不管如何,今天的联想成了中国IT业的一面旗帜。你可以对历史做出无数种评价,但不得不承认柳传志的商业智慧。(编辑: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