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则材料中的孔子形象看史料研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但是在长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忽视史料在学生学习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充分吸收新世纪以来史料教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史料研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说,史料研习活动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缺乏史料研习的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很难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犹如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缺乏实验一样,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再者,史料研习活动也是分不同水平的,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辅助学生验证某种特定的历史结论属于史料研习活动的初级水平,引导学生基于不同的视角、立场的史料,对历史做出更丰富的历史解释,以及引导学生辨析、探究史料背后的内涵意图等,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提高思维判断能力,无疑属于史料研习活动的高级水平。
  我们在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古代文献,既是中国古代史学习的重要史料,也是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选文。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史料研习,和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文学习,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由此我们产生了如下疑问,也是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历史课上的史料研习与语文课上的古文学习有什么不同?我们认为,史料研习与古文学习两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必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但两者的学习重点却是大相径庭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1]因此古文学习重在把文章作独立篇章处理,集中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各项能力。但史料研习所提供的是“历史”资料,学生需要对史料的出处有基本认识,把史料放在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中,综合运用历史教科书内外的各种知识去分析,才可以作出深层次的历史解释。例如:分析一段历史文献,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史料不等于事实,留意文献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其生平事迹大概是什么,其所持何种思想观念、政治立场等,该历史文献基于何事而写,有何主张,是否有合理性等。但是,语文课上的古文学习,则更多地停留在文献表面的翻译及理解上,教师或语文教科书虽然也介绍了一些关于文献及文献作者的有限信息,尽管有限,但这些信息对于深层次理解文献的价值是被忽视的,其实这也非语文教师所擅长的。
  由此可见,与古文学习相比,史料研习活动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活动。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研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古文学习的习惯,按照历史学科强调思想方法进行学习,下面,我们拟以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两小儿辨日》和《庄子》文为例,按照史料研习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历史思考。
  学习任务一:《两小儿辨日》的孔子形象
  教师讲述:语文教科书《列子·汤问篇》中“两小儿辩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里的孔子不愧是一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谦逊的学者。
  史料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
  ——杨伯峻《列子集释》
  问题设计1:在这则故事中你還能看出孔子被塑造成什么形象?再仔细体会材料1中两小儿最后说给孔子的话:“孰为汝多知乎?”,猜想文献作者意图表达什么思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孔子面前,小孩子能用自己的智慧让孔子显示出其“孤陋寡闻”的形象,显然带有讽刺和取笑的性质。那么,文献作者是认同小孩的观点还是想批评小孩面对老人时的无理和粗鲁?需要我们继续阅读相关史料进行对照分析。
  史料2:今存《列子》八篇为魏、晋人所造之赝品,殆无可疑。[3]
  ——蒋伯潜《诸子通考》
  问题设计2:结合史料2,对照材料1,谈谈《列子》中为什么会有“孔子为儿嬉戏”形象出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列子》并不是成文于春秋时期,在这一点上学生容易想当然地出现认识上错误。《列子》实际上伪造于魏晋时期,且最晚成书于为《列子》作注的东晋人张湛生活的时期,这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这一时期,学者、名士多以老庄为宗,道家学派的思想渗透于整个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毋庸置疑,道家学派的思想也影响了《列子》的思想内容。因此,《列子》中“孔子为儿嬉戏”,被讽刺和挖苦,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体现,是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思想观念上冲突的延续。
  在道家经典《庄子》中,孔子多有提及。那么,在《庄子》中,孔子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习任务二:《庄子》中孔子的形象
  史料3: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 …… 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渔父说:“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礼后站起身来……孔子看定渔父离去的方向头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听不见桨声方才登上车子。[4]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史料4:庄子者……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5]
  ——司马迁《史记》
  问题设计3:史料3中,《庄子》是如何评价孔子?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渔父》篇将一个循规蹈矩的孔子展现无遗,将孔子塑造成了伪君子的形象。
  教师讲述:庄子的《渔父》篇所塑造的“孔氏”,是“性服忠信, 身行仁义, 饰礼乐, 选人伦”的形象, 因而得道者渔父斥他为“蚤湛于人伪”的“难悟”、“愚甚”之人。《盗趾》篇中的孔子更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儒者嘴脸, 以致被道家化的盗趾骂得“执髻三失, 目芒然无见, 色若死灰, 据轼低头, 不能出气”。《肤箧》篇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指责孔子, 但也显然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圣智仁义”的极力批判和攻击。
  问题4:根据史料4,说说为什么庄子要在《渔父》、《盗跖》、《胠箧》“诋訿孔子”?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不难看出, “渔父”、“盗跖”对孔子的批判和攻击, 也正代表着得道者们对待儒者孔子的一般态度。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作出判断, 司马迁所谓的“诋訿孔子”,即是说庄子所诋訿的仅仅是以儒家面貌出现的孔子, 而是不包括以道家面貌出现的孔子在内的。要不然, 他何以唯独举出这三篇性质相同的作品为例,这不能看成是他行文的疏忽吧。
  史料5: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者也,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仲尼日:“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是之谓才全。”[6]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史料6: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问题5:与史料6对比,史料5中的孔子形象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5中的孔子经过一翻精心的改造, 孔子被换上了道家的灵魂和脸谱, 于是便操起了地地道道的道家腔调。这与史料6即儒家经典学说《论语》中的孔子大相径庭。
  问题6:阅读以上史料,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孔子的形象为什么会被庄子等人塑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庄子等道家后起者对别派多不是采取正面攻势,而是运用文学手段,通过改造、歪曲别派人物形象以达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之目的。《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塑造正是这样。作者通过“寓言”“重言”等文学手段恣意造说,一方面通过道家人物对孔子无所顾忌的驳斥而贬抑儒家,另一方面又通过孔子的自我悔悟、改宗于道而褒扬道家。这样一抑一扬、一贬一褒的结果,似乎能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儒家不足为道,道家优于儒家;同时也似乎能使《庄子》的作者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这是孔子形象被《庄子》作者如此塑造的社会原因。
  总而言之,《庄子》中孔子几重形象的出现,反映出作者企图通过由讥讽孔子、否定孔子、到改造孔子、再到重塑孔子的逻辑进程而实现其抑儒扬道的目的。
  简言之,史料研习着重培训学生结合个人对史事、概念、历史问题的已有知识,包括能否本着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史料,按探究问题的要求对史料的背景加以讨论。史料研习既要求学生具备历史知识,又需具备运用史料的能力,从而建构对史事及历史問题的立场及看法。故此,历史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论从史出”的原则。教师可让学生“大胆假设”,但必须要求“小心求证”,提升论点的说服力,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在史料研习的历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并持有客观开放的人文精神,明白对问题的看法只是基于现有证据的“结论”而非“定论”,对问题的解答并非研习的“终点”而是“过程”及“起点”,透过反思不断完善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进行问题探究,可以由教师选出一个主题,提供多段来源不同的史料,让学生甄别选择、整理及分析,进而运用史料讨论或推论。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史实知识的传授”,而是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研习史料的方向;学生的任务也不再是仅仅记忆别人的观点及研究结果,而是透过研习史料,建立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此外,对于部分中学生来说,如何突然要从史料发现问题,看到史料间的矛盾、不足、漏洞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确实不是易事。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然不能一蹴而就,方法不外乎“多看、多做”。“多看”,是中学历史教师要多阅读史籍,就同一问题阅读不同学者的看法,透过比较、互证、筛选,从而把能最贴近学情的史料运用于教学。而且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不少网站都搜集了对历史事件及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看法,宜善加运用。“多做”,就是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多进行作业的同学互评,透过不断练习,可逐渐建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角度及对不同史事的看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6页。
  [2]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8页。
  [3]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55页。
  [4][6]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6—824、108、157页。
  [5]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3—2144页。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雍也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5页。
其他文献
一、考试焦虑及表现    考试焦虑是高中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到了高三,不少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总感到紧张”“心情烦躁”“复习时提不起精神,上课总想睡觉”“总感到心中没底,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内心感到迷茫”“
一、小说阅读答题过程中的主题意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对小说阅读的设题也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的。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题《马裤先生》一文,问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作品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问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
关于DNA分子的计算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过程以及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教辅资料总结出了许多诸如“推导公式解题”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靠记忆公式来完成解题过程,不能很好体现对学生理解技巧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记住这些所谓的“公式定理”也实在困难,就算记住了,时间长了也容易遗忘,因此笔者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出了一套较为
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稳住经济基本盘。作为“六保”任务之一,“保市场主体”对各地政府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江苏省泰州市也经受住了考验,一方面严格落实疫情
“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主题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由别尔辛与费多索夫所著,基姆院士编辑,苏联教育部通过的九年级历史教科书(1982年,第7版),在广阔的范围内研究了这一主题。[1]书中分述了1895至1917年和1917至1937年的革命,第二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由德罗发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沃洛布耶夫、卡尔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间跨度长、结构宏大、内容复杂,囊括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事件,要在一节课里展现重难点、贯彻核心素养、有趣有味有料,极具挑战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这对唯物史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完整的社会经济运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组成。“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1]因此,对于社会生产来说,商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性,商业规模被限定在较低的水平上。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的交换环节影响较小,而对分配环节作用较大,即社会剩余劳动如何
雨过天会晴  ■广东一考生    妈妈抛弃我们那天,雨丝斜斜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抬起头,看见你的脸,肃穆中间杂着一丝落寞。这雨已足足下了一个礼拜。  我问你:“爸,这雨会停吗?”你看看远处的天空,摸着我的头说:“会的。雨会停,雨过天会晴。这是常识。”  雨过天会晴是常识,我知道。只是那一刻,我们的世界大雨倾盆。妈妈真狠心,她带走了一切值钱的东西。可你说:“她还算有良心,没把你带走。”我破涕而笑。你就
唐诗宋词好比是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考则是莘莘学子的一次集体攀爬。千仞之山,登临有道,想成功登临顶峰,一要取道于完整的诗词鉴赏知识体系,二要取道于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虽然诗歌园林百花齐放,高考真题却是一枝独秀。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力图从命题特点、情感取向两方面切入,以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为依托,试图深度探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力求让考生在考场上知彼、不殆。  一、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比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采访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全国两会,载满14亿人民共同期待,吸引了世界目光。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