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大师何在?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16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自述·
  中师毕业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论文答辩期间流连于主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之随园,惊叹于这座“东方最美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感慨今虽暂至于斯,但更“心向往之”。我曾任教于村小、乡镇初中,2006年参加县中教师招考,考进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至今12年。
   师范就读直至工作以后,图书馆、阅览室是常去之地。阅读让我发现了世界的广阔和丰富──《诗经》的浪漫、《史记》的深邃、苏格拉底和康德的睿智、李聃和庄周的超脱,让人感慨不已;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让人流连忘返,龙应台的《野火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让人掩卷沉思,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让人爱不释手……
   阅读也让我喜欢上教育的纯净,促使我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些许感悟。2016年以来,在《江苏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40篇。曾获连云港市高中语文教师读写大赛一等奖、连云港市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获评连云港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市优秀阅卷员,主持的市个人课题结题并被连云港市教科所评为市“优秀个人课题”。曾在2018年5月举办的连云港市“青蓝课程”(高中语文)学科培训活动中执教市级公开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此外,曾获灌南县高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县说课比赛一等奖、县教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县教科研能手、县教科研先进个人。独立主持市个人课题两个,已经结题。2018年作为主持人申报的连云港市教科所课题、教研室课题各一个,均已立项并在研究中。
   我坚信并在教学中践行“立言而立人”的语文教育追求,既激发学生从文本细处着眼,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
  ·推荐理由·
  蓦然回首,大师何在?十多年前,钱学森先生也曾经有过如何培养大师的著名“钱学森之问”。而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是一部带领我们回望南渡大师的力作。20世纪的中国学人在国难中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们一睹大师的风骨与风采;抗战前期对华北、华东等地的高校、学术机构、文物机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南渡、西迁,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保存教育、学术、文化薪火的远见和雄心。某种意义上,《南渡北归》不仅让我们重新发现真正的大师,而且让我们重新发现真实的历史!
   《南渡北归》全书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第一部《南渡北归·南渡》,作者客观描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教育、学术精英在政府安排下南渡、西遷,颠沛流离,辗转到了抗战后方——大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师及学生在南渡中坚韧不拔、刚毅坚卓的精神让人无法忘怀。第二部《南渡北归·北归》,描述了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史语所等单位的大师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北归的历程,曾经被忽略的历史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第三部《南渡北归·离别》,描述了大师们在短暂回归之后,因内战和各自的见解之差异而离别,之后在各自环境中的人生起伏。大师的抉择和命运让人感慨不已……
   《南渡北归》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岳南先生自2003年春收集资料,历8年完成这一倾情之作。本书的编辑康慨先生深情地说:“我找到了一部融入我整个生命的作品,它就是这部20世纪知识分子的宏伟群雕——《南渡北归》!”
  ·阅读体验·
  一次回望和重新发现
   阅读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是对“南渡”大师和那段历史的一次回望和重新发现。回望,不只是回首缅怀,更是为了看清前路,更执着地前行。中华文明历数千年不衰,而能一次次崛起,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一次次的回望。重新发现,是为了将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看清,将大师的人格和学术精神薪火相传!日军全面侵华,无疑是国人的不幸;然而当局能够在转移故宫文物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和中研院、南京博物院等著名学术机构南渡西迁,无疑是中国教育和学术在不幸之困境中的幸运;而被保留的学术薪火、学术大师站立成的刚毅坚卓的身影,于国人而言,则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重新发现那群大师和那段教育史、学术史,对回答关于中国教育的“钱学森之问”定有帮助!
  1.大师之大——学术自由的彰显。
   难能可贵的是,南渡组建的西南联大等高校,没有因在困境中被“照顾”而对权力心生膜拜、匍匐不起,更没有因此而“感恩戴德”地听命于权力的发号施令,因为这批学人知道——学术和教育一旦匍匐在权力下,那么,学术将陷于世俗权力的桎梏而不能自拔。因此,即使是当年的相关部门要求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训”作为母本制定校训,但是西南联大师生依然以“刚毅坚卓”作为心中践行的校训。事实上,并非“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没有一丝价值,而是南渡那一批学人、大师深知,没有自由的学术和教育,最多成为“制作”各色各样的“器”的“作坊”,将与真正的道与真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隔膜起来。因此,南渡大师坚守的身影难能可贵!
  2.大师之大——君子人格的风范。
   士人读书治学,所为者何?显然不是为了“坚守”光宗耀祖般的“传统”,不是“扬名立万”般的“世俗”,甚至也不是为了成为某种“器”,更不是为了成为某“器”之一环,而是“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从而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形形色色的“器”,成为堂堂正正的现代公民而不是各色各样的“臣民”。南渡学人不只是“道”的捍卫者,亦是求道之路上的君子人格的垂范者。陈寅恪先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华罗庚先生在物质困境中淡泊坚守,梅贻琦先生坚持让考联大落榜的女儿另择他校,胡适先生驻美大使任上的为国奔走与担当,曾昭抡的低调任事,杨武之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南渡大师们在时代和物质的困境中“君子固穷”!南渡的教授学者们,首先是自己站立成一道君子人格的风景,因为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他们深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   3.大师之大——南渡成果的丰硕。
   学人不止在人格上砥砺自我、激励后辈学子,同时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南渡期间,华罗庚完成了《堆垒素数论》全稿和《数论导引》的部分;1941年,汤佩松与王竹溪在美国《物理化学杂志》联名发表《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论述》,此文的摘要次年被收入美国《生物学文摘》杂志;钱穆先生完成《国史大纲》的创作;杨石先发现云南本地植物常山的抗疟疾作用,开始了常山抗疟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中研院史语所、营造学社等机构的学人都研究不辍,取得相当的成果;仅仅是西南联大,师生就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数千篇;困境中的南渡学人留下了执着研究的勤奋坚毅的身影……这一群大师及学生中走出了无数的中研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此外,还有另一重不可忽略的事实——仅仅是国立西南联大,就先后有800多名热血学子奔赴抗日战场,或赶赴国内的国军野战部队,或参加中国远征军。
  4.大师之大——文化火种的保留。
   文化者,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能够在危急关头不忘文化这一精神血脉,小心翼翼地呵护、保存之,让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无疑是“善莫大焉”!全面抗战爆发时,当局的远见之举是不仅将故宫等处的重要文物有序地迁往大西南等后方,更将北大、中研院等华北、华东的一大批高校和学术机构迁往大西南,从而保存下教育和学术的火种。正是这“火种”的保留,不仅为抗战中的中国提供了相当的智力支持,还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学术和教育机构的回迁、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更为困境中的中国文化传统保留了衔接、传承的大师——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叶企孙、华罗庚、吴大猷……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各自领域的翘楚,更是中国文化学术传承史上不可或缺的身影!更值得称道的是,仅仅西南联大就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黄坤等享誉学术界的众多优秀学生。
   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让我们一睹时代逆境中,中国教育人和学人的“人”的坚守与风采。回望大师的身影,我们“虽不能至”,但至少可以“心向往之”!
  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
   閱读《南渡北归》,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此书让我们知道──原来抗战困境中的中国,曾经有过那样积极主动的文化、学术迁徙的壮丽风景;原来时代困局中的祖国,曾经有过那么多铁骨铮铮的大师和学子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原来80年前的学人就已经活得坦坦荡荡、直立伟岸;原来时代巨变中的人的抉择,关乎个人命运,甚至也关乎国运;原来中国并非历来缺少大师产生的土壤,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过无数赫赫有名而又大多低调任事、坚持真理的真正的大师!
  岳南先生为了让众多的国人更好地重新发现大师,重新发现被遮蔽的极具价值的历史,前后历经8年辛苦的采访、收集、推敲,完成3部共计170万字的皇皇巨著。对于岳南先生的这份学术盛情和文化美意,我们又岂能视而不见?笔者虽然只是一线普通教师,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岳南先生为我们描述的《南渡北归》更激发了笔者“位卑未敢”忘教育的“寸心”——《南渡北归》中的教育和学术大师究竟给予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以怎样的启示呢?
   1.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百年前的蔡元培先生显然是深谙此理的,因而他从上任的第一天,甫一踏入北大校门起,就向迎接他的校工脱帽致意。蔡元培先生的此举绝非偶然之举,他是要告诉北大人,尊重是教育的起点;尊重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上、食堂校工卖餐的窗口,更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尊重,不是要等着师生来尊重蔡元培校长,而是应该化为包括蔡元培校长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西南联大的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在尊重意识上与当年的蔡元培先生所见略同!
   蔡元培不是在作秀,而是他骨子里的对人的平等尊重意识使然,他知道,如果他这个校长高高在上,让师生校工卑躬屈膝地膜拜自己,那么北大必然沦为践踏人尊严的、毫无平等意识可言的新的“权势金字塔”,沦为新的“一人站起来,万人跪下去”的“封建小朝廷”……梅贻琦校长等南渡学人非常认可蔡先生的此种观点!
   2.教育是心灵的唤醒。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蒙田也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学生耳濡目染,自然更容易实现“心灵的转向”,更容易达到“内心的丰富”!西南联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灯塔,在此后的若干年里,已经证实了追求这种“内心的丰富”的成功,证实了南渡大师的远见卓识……
   哪怕是一名草根教师,我们也要保持一分清醒,对包括80年前的“南渡北归”在内的历史保持一分清醒,对南渡大师们的坚守和风骨表达我们的敬意。因为,我们能够从他们在时代困境中刚毅坚卓、独立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里获得教育的启示!一线教师也许成不了思想家,但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个思考者,并激发学生做一个勇于思考、敢于担当的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公民!
  (作者系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以至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极为关心而又棘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既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又能丰富学生
本刊编辑部:韩老师,据我们了解,在“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这个队伍中,英语学科的教师很少,这是不是从侧面反映了英语学科在我国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作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英语学科专家委员,您对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科价值有何理解?  韩炳华:中国的英语课程设置之所以为人诟病,是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投入了大量精力,竟然连基本的口语交流能力都不具备,这不是英语学科价值缺失,
《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作者洪应明,明朝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这本书是洪氏备尝人世艰辛,但又不失奋发进取之志而写成的一部感悟人生、体验生命、劝勉世人的书。书以菜根为名,400条语录形似一部小品文,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中的大道几乎无所不包。掩卷凝思,外观内照,对于我们静心修学,处事做人无不具有指导意义。《菜根谭》博大精深,难表其详,本文仅就
【摘 要】 文章以一个真实的案例诠释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从简单粗暴的处理偶发事件到与学生心灵交融,最后学会用责任去传递,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建设未来强国的建设者。  【关键词】 简单粗暴;细致入微;责任传递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明确指出了老师的责任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那作为老师中的头——班主任,应该具备什么责任呢?教育家魏书生
江苏省镇江市红旗小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位于繁华的中山路畔,始建于1964年,迄今已有53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1414人,教职员工9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27人。校区占地25亩,分教学区、行政辅助区及运动区三大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部硬件设施全部按照现代化学校的标准来打造,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凸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学校力求创造出优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接触阳光、绿地
本刊编辑部:李校长您好。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教育者”定位教师的角色;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在他们的专著《教师角色》中阐述:教师是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管理者、革新者、咨询者、伦理者。您觉得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定义教师的角色?  李建成:古今中外对教师角色下定义者很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是传统的教师定义,更多指向的是知识授受,却没有指向“人”。您提到的美国
【摘 要】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在短短的26年里,教师迅速成长,走出了2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8名江苏省特级教师。东洲小学通过文化濡染、愿景规划、多元评价等具体措施,让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栖息地,让每一位来到“东小”的教师都有迫切成长的内驱力,都有更多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  【关键词】文化濡染;愿景规划;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
【摘 要】学校是成就教师发展的舞台。学校只有投资教师才能改变教育。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秉持“学校成就教师,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正心”文化構筑教师的精神高地,通过浸润、引领、淬炼,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通过文化浸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感召教师奋力前行;通过建立培养机制、规划引领机制、目标激励机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搭建多元展示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历练的机会。 
【摘 要】马丁·路德·金认为任何完整的生命都包括长、阔和高这三个层面,即人对本身福祉的内向关怀、对他人福祉的外向关怀以及精神灵魂的向上攀越。教师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专业发展、教书育人、精神信念几个维度的整体提升,唯有实现长度、阔度与高度的均衡发展,才能去唤醒别个生命、去成全别个生命的完整。  【关键词】完整生命;长度;阔度;高度;唤醒生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教师彼此之间心理相容、互助共进是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镇江市学府路小学立足校情,不断探索优化校本教研的途径,提出了让“同伴互助”助力教师发展的策略,努力让教师坚实地、愉悦地、自觉地在教育实践的大道上行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校本教研;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7-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