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占领台湾以前,台湾社会本质都是属于中国本土边疆移民的一种特点,在日本殖民统治以后,又增加了一种殖民文化特征。台湾固有的文化艺术遭受巨大的抑压。其中,日式美术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清末台湾固有的传统绘画艺术,并促成新的美术风貌在台湾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殖民者导入的西方现代美术形态,客观上促使台湾产生新的美术思潮,对台湾近代绘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据;台湾美术;传统
台湾日据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帝国统治的时期,又称为日本时代、日据时代、日本统治时期或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日据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由于日本是最后一个跻身近代殖民帝国的国家,其帝国主义型态具有后进性,和西方由资本主义引导国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尚不发达,无力在台湾从事大规模资本活动,因此日据初期,是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殖民地的开拓规划。原则上,由官方为日本资本家量身定做各种规则,迫使台湾提供资源、物产及劳力,为其服务。在国家发展定位上,日本将台湾作为支持本国工业的后盾,同时是日本向南方发展的基地。日本在台湾实行特别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会,台湾人没有平等的参政权,现代化教育在初期台人教育程度也远低于在台湾的日本人,日后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与日人相比仍相对不平等。1915年后,台湾几乎不再有大规模的武力抗争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自发的社会运动。台湾人组织近代政治社团。文化社团、社会社团,采用具有清除政治意识的宗旨,以此结合意识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运动所设定的目标努力。而这些运动多少也促进社会文化的改革,除了社会运动相结合的台湾日治时期文学之外,台湾接受西方文化最高且最有成就的莫过于美术,也着实出现不少知名画家。另外,通俗的流行文化也在此时期首都于台湾出现并极为盛行。其中又以电影,流行歌曲及布袋戏为其代表。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取决于其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创造它的艺术家们,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所处时代的影响。在日治的五十年中,台湾同时产生了第 一批的西洋画家和东洋画家,他们以台北城为中心,以日本驻台湾总督府举办的官办美术展为主题,以东京帝展画风为典范,以西欧的绘画为依据,展开了美术步入近代的新美术运动。台湾的美术发展,经由日本人将西洋印象主义绘画观念传入本土,开创了台湾艺术家与国际间的交流。从印象派在台湾的起步,到后来形成印象派概念的各自表述,除了时空环境的现实间隔外,期间的转折起伏与赴日学画的青年留学生关联至深。日据时期台湾油画家们,凡是留在台湾本岛者,终身以表达地方的风土特色为追求,在文化方面的思考相对地显得薄弱,反而是这些前往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一方面在艺术作品中渗透一种形式上意义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大思潮中,思考“油画中国化”或“油画东方化”的课题。陈澄波如此,郭柏川亦如此,相对于徐悲鸿的以历史主题入画,相对于林凤眠的取材古装仕,女人物。台湾油画家直接取材现实,仍具强烈的东方性格,实属成功。
陈澄波——虽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鲜有提及这位艺术家,但他实际上是美术史上一个传奇性人物,其画作题材多样,但淡水和嘉义是他所有画作最受瞩目的部分,他年轻时受教于日人石川钦一郎,要他注意中国水墨画的布局和画法,后来他也将之融入油画中,其后留学日本多年,又至上海参与过庞熏琹“决澜社”的筹备,对“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的现代化深有体认,因此学院味道甚少,反有素人画的朴拙和趣味。郭柏川——台湾台南人,曾就读台北国语学校师范部。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长考上东京美术学校后,前往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进修。郭柏川的写生画风于1930年代末期颇享誉于北京,天津一带。二战后更将中国式的风格融入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其画风特点是单纯单深入、着重构图且色彩浑厚,严谨也笔触精准。其线条处理更隐含中国书法的意境,是位追求绘画本质的艺术家。黄土水——台湾台北人,雕塑家。1915年毕业于台湾台督府国语学校,后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曾受到日本雕刻大师高村光云指教,作品三次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黄土水的作品于19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化之后,大受欢迎,其作品常视为台湾雕塑界的逸品。他被台湾艺术界称为台湾乡土艺术家,主要艺术成就是《水牛群象》。
日据时代背景下,在日本会举办帝展,帝展的前身为文展,在当时帝展所召集的审查委员,均是日本画坛的领导人物,象征着大日本帝国的美术威望与最高权威。因此,当1920年帝展改制后的第二届,台湾青年雕塑家黄土水亦《藩童》首次入选帝展,得到舆论的熱烈报道与颂扬,确实震撼了台湾本岛,也鼓舞了后继的有志美术青年。
台湾在那个时期,是极其混乱的时代,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对于台湾来说,当时是没有西洋油画的,油画是经由日本传到台湾。在这些日籍老师的启发下,台湾的众多青年拿起了画笔,走上繪画这条道路,并组成了台湾美术大部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如泰纳浪漫主义对比色的运用、印象主义色彩分析,更学习到印象主义面对时代所带来的一种观看事物的全新角度。这正是因为台湾处在被日本割据的时代,没有可继承的传统文化,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绘画反而没有了限制。台湾当时很穷困,美术资源很匮乏,所以日本就硬性的给了台湾美术一个稳定的基础,时代的考验,历史的机遇,无不冲击的画家们,也是洗出台湾美术的历史面貌。
同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作作品哪。除了我们要有主动的创作欲望,积极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准确的判断力,才能够真正的创作出出现好的作品。还要艺术家不能被某个非艺术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必须是由艺术本身推着走。这就需要艺术家时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敞开状态,不断对周遭的一切事物有着单属自己的强烈感受,当艺术家将艺术化的视觉感受呈现给观众时,观众也会从中感受到生活中未曾发现的艺术性。罗丹说过:生活中不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艺术家要想保持好自己的创造力,是作品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就必须时刻擦亮自己那双发现和感受美的眼睛,然后用自己手中所特有的艺术技巧将之表现出来,为生活世界增添艺术的因子。
参考文献:
《台湾简史》
《国画家》2006年4月刊
《艺术探索》——台湾美术 2010(6)
作者简介:谢雨轩,1990年9月3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莱芜市,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5级中国画山水专业。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马 钰,1991年10月23日出生,性别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专业。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关键词】:日据;台湾美术;传统
台湾日据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帝国统治的时期,又称为日本时代、日据时代、日本统治时期或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日据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由于日本是最后一个跻身近代殖民帝国的国家,其帝国主义型态具有后进性,和西方由资本主义引导国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尚不发达,无力在台湾从事大规模资本活动,因此日据初期,是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殖民地的开拓规划。原则上,由官方为日本资本家量身定做各种规则,迫使台湾提供资源、物产及劳力,为其服务。在国家发展定位上,日本将台湾作为支持本国工业的后盾,同时是日本向南方发展的基地。日本在台湾实行特别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会,台湾人没有平等的参政权,现代化教育在初期台人教育程度也远低于在台湾的日本人,日后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与日人相比仍相对不平等。1915年后,台湾几乎不再有大规模的武力抗争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自发的社会运动。台湾人组织近代政治社团。文化社团、社会社团,采用具有清除政治意识的宗旨,以此结合意识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运动所设定的目标努力。而这些运动多少也促进社会文化的改革,除了社会运动相结合的台湾日治时期文学之外,台湾接受西方文化最高且最有成就的莫过于美术,也着实出现不少知名画家。另外,通俗的流行文化也在此时期首都于台湾出现并极为盛行。其中又以电影,流行歌曲及布袋戏为其代表。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取决于其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创造它的艺术家们,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所处时代的影响。在日治的五十年中,台湾同时产生了第 一批的西洋画家和东洋画家,他们以台北城为中心,以日本驻台湾总督府举办的官办美术展为主题,以东京帝展画风为典范,以西欧的绘画为依据,展开了美术步入近代的新美术运动。台湾的美术发展,经由日本人将西洋印象主义绘画观念传入本土,开创了台湾艺术家与国际间的交流。从印象派在台湾的起步,到后来形成印象派概念的各自表述,除了时空环境的现实间隔外,期间的转折起伏与赴日学画的青年留学生关联至深。日据时期台湾油画家们,凡是留在台湾本岛者,终身以表达地方的风土特色为追求,在文化方面的思考相对地显得薄弱,反而是这些前往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一方面在艺术作品中渗透一种形式上意义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大思潮中,思考“油画中国化”或“油画东方化”的课题。陈澄波如此,郭柏川亦如此,相对于徐悲鸿的以历史主题入画,相对于林凤眠的取材古装仕,女人物。台湾油画家直接取材现实,仍具强烈的东方性格,实属成功。
陈澄波——虽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鲜有提及这位艺术家,但他实际上是美术史上一个传奇性人物,其画作题材多样,但淡水和嘉义是他所有画作最受瞩目的部分,他年轻时受教于日人石川钦一郎,要他注意中国水墨画的布局和画法,后来他也将之融入油画中,其后留学日本多年,又至上海参与过庞熏琹“决澜社”的筹备,对“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的现代化深有体认,因此学院味道甚少,反有素人画的朴拙和趣味。郭柏川——台湾台南人,曾就读台北国语学校师范部。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长考上东京美术学校后,前往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进修。郭柏川的写生画风于1930年代末期颇享誉于北京,天津一带。二战后更将中国式的风格融入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其画风特点是单纯单深入、着重构图且色彩浑厚,严谨也笔触精准。其线条处理更隐含中国书法的意境,是位追求绘画本质的艺术家。黄土水——台湾台北人,雕塑家。1915年毕业于台湾台督府国语学校,后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曾受到日本雕刻大师高村光云指教,作品三次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黄土水的作品于19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化之后,大受欢迎,其作品常视为台湾雕塑界的逸品。他被台湾艺术界称为台湾乡土艺术家,主要艺术成就是《水牛群象》。
日据时代背景下,在日本会举办帝展,帝展的前身为文展,在当时帝展所召集的审查委员,均是日本画坛的领导人物,象征着大日本帝国的美术威望与最高权威。因此,当1920年帝展改制后的第二届,台湾青年雕塑家黄土水亦《藩童》首次入选帝展,得到舆论的熱烈报道与颂扬,确实震撼了台湾本岛,也鼓舞了后继的有志美术青年。
台湾在那个时期,是极其混乱的时代,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对于台湾来说,当时是没有西洋油画的,油画是经由日本传到台湾。在这些日籍老师的启发下,台湾的众多青年拿起了画笔,走上繪画这条道路,并组成了台湾美术大部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如泰纳浪漫主义对比色的运用、印象主义色彩分析,更学习到印象主义面对时代所带来的一种观看事物的全新角度。这正是因为台湾处在被日本割据的时代,没有可继承的传统文化,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绘画反而没有了限制。台湾当时很穷困,美术资源很匮乏,所以日本就硬性的给了台湾美术一个稳定的基础,时代的考验,历史的机遇,无不冲击的画家们,也是洗出台湾美术的历史面貌。
同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作作品哪。除了我们要有主动的创作欲望,积极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准确的判断力,才能够真正的创作出出现好的作品。还要艺术家不能被某个非艺术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必须是由艺术本身推着走。这就需要艺术家时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敞开状态,不断对周遭的一切事物有着单属自己的强烈感受,当艺术家将艺术化的视觉感受呈现给观众时,观众也会从中感受到生活中未曾发现的艺术性。罗丹说过:生活中不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艺术家要想保持好自己的创造力,是作品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就必须时刻擦亮自己那双发现和感受美的眼睛,然后用自己手中所特有的艺术技巧将之表现出来,为生活世界增添艺术的因子。
参考文献:
《台湾简史》
《国画家》2006年4月刊
《艺术探索》——台湾美术 2010(6)
作者简介:谢雨轩,1990年9月3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莱芜市,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5级中国画山水专业。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马 钰,1991年10月23日出生,性别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专业。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