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是严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对儿童身心发展不利的教育。具体表现为注重知识教学,重视课堂教学,重机械学习,重视结果评价,用小学制度管理幼儿行为。“小学化”现象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良影响,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利。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在于农村家长的教育期望问题、农村幼儿园举办者的心理预期以及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开展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总则第四条明确表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很显然,《纲要》认为幼儿园教育应区别于小学教育,重视0~6岁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但当前相当多的农村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以牺牲幼儿快乐的童年生活为代价,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如何让农村幼儿在学校幼儿园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如何提高农村的幼教工作质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1.1在教育內容方面
注重知识的教与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内容都要促进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许多农村幼儿园,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划分的教育内容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把每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视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如言语领域主要集中在让幼儿识字、写字及简单阅读等方面,在科学领域,主要体现在让幼儿数数,进行数学计算,有些幼儿园甚至要求幼儿要会背乘法口诀、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在五大领域中,对于科学(主要表现为数学)和语言情有独钟,其他领域处于相对忽视状态,对于农村的乡土教育内容更是无暇顾及,城市化倾向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及要求与小学教育中现行的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过分注重知识教学与难度,把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教育中,有些幼儿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
1.2在教育形式方面
重视课堂教学在幼儿教育当中,国家有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戏是在成长中幼儿最大的心理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编织了假想的世界,却在身心方面实现了真实的成长。”但是,由于公立幼儿园的极度缺乏,私立幼儿园占绝大多数,许多农村幼儿园条件比较简陋,幼儿游戏活动场所比较匮乏;有些农村幼儿园附设在小学,也有一些幼儿园是由废弃的中小学改建的,教学场地适宜班级化教学,再加上一些幼儿园班级规模过大,如四五十个孩子一个班,教育过程中通常采取最简单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小学班级的形式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如有调查者在一所幼儿园看到,学习汉字“牛”的教案内容为:①出示字卡,幼儿认读;②讲解字义,组词,造句;③教师示范书写“牛”的笔顺及格式;④幼儿书写练习;⑤教师指导幼儿练习;⑥书写“牛”的笔顺及组词。
1.3在幼儿学习过程中
重机械学习,被动色彩明显幼儿学习应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的积极参与为主,通过幼儿的主体活动,获得成长,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地掌握知识,很少有幼儿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课堂化现象比较明显,不少幼儿园还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在家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按时完成作业。当有些幼儿没有完成作业时,教师通常会对幼儿提出批评。也有一些幼儿园开设各种特长班,要求幼儿参加一种或两种特长班的学习,基于教师的要求,幼儿及家长不得不接受。幼儿时期本应该快乐、活泼健康地发展,但是学习任务使得幼儿对学习早早地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1.4在日常管理中
用小学制度管理幼儿行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日常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在许多农村幼儿园,在一日常规管理中,采取小学化的管理方式比较普遍,如作息安排和小学的作息安排雷同,一般是以课时安排为基本取向。
2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2.1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教育部及各省市关于防止“小学化”的规定对城乡均具有约束作用,但在以往的经验中,在城市教育领域,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大。而在农村,由于偏远和分散,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为了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执行监管力度。首先是广泛宣传,培训幼儿园承办者和骨干教师,使政策成为办园及教学行为的指南;其次是加强检查奖惩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的结果进行适度的奖惩,从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政策的敬畏,科学办园。
2.2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
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相对滞后。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尚处于起步位置。这种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幼儿保教知识和技能。作为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的科学保教能力。
2.3开展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幼儿教育理念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紧密相连。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在活动中向家长讲授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淡化幼儿家长的功利心,通过家园结合,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3结语
幼儿是教师的心灵,理想的再现,儿女是家长的依托,梦想的延续,童年的培育直接影响到幼儿成人后的素质,不要把幼儿装在象牙塔里,也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应该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让他们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千万不可拔苗误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总则第四条明确表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很显然,《纲要》认为幼儿园教育应区别于小学教育,重视0~6岁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但当前相当多的农村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以牺牲幼儿快乐的童年生活为代价,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如何让农村幼儿在学校幼儿园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如何提高农村的幼教工作质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1.1在教育內容方面
注重知识的教与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内容都要促进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许多农村幼儿园,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划分的教育内容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把每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视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如言语领域主要集中在让幼儿识字、写字及简单阅读等方面,在科学领域,主要体现在让幼儿数数,进行数学计算,有些幼儿园甚至要求幼儿要会背乘法口诀、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在五大领域中,对于科学(主要表现为数学)和语言情有独钟,其他领域处于相对忽视状态,对于农村的乡土教育内容更是无暇顾及,城市化倾向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及要求与小学教育中现行的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过分注重知识教学与难度,把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教育中,有些幼儿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
1.2在教育形式方面
重视课堂教学在幼儿教育当中,国家有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戏是在成长中幼儿最大的心理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编织了假想的世界,却在身心方面实现了真实的成长。”但是,由于公立幼儿园的极度缺乏,私立幼儿园占绝大多数,许多农村幼儿园条件比较简陋,幼儿游戏活动场所比较匮乏;有些农村幼儿园附设在小学,也有一些幼儿园是由废弃的中小学改建的,教学场地适宜班级化教学,再加上一些幼儿园班级规模过大,如四五十个孩子一个班,教育过程中通常采取最简单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小学班级的形式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如有调查者在一所幼儿园看到,学习汉字“牛”的教案内容为:①出示字卡,幼儿认读;②讲解字义,组词,造句;③教师示范书写“牛”的笔顺及格式;④幼儿书写练习;⑤教师指导幼儿练习;⑥书写“牛”的笔顺及组词。
1.3在幼儿学习过程中
重机械学习,被动色彩明显幼儿学习应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的积极参与为主,通过幼儿的主体活动,获得成长,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地掌握知识,很少有幼儿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课堂化现象比较明显,不少幼儿园还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在家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按时完成作业。当有些幼儿没有完成作业时,教师通常会对幼儿提出批评。也有一些幼儿园开设各种特长班,要求幼儿参加一种或两种特长班的学习,基于教师的要求,幼儿及家长不得不接受。幼儿时期本应该快乐、活泼健康地发展,但是学习任务使得幼儿对学习早早地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1.4在日常管理中
用小学制度管理幼儿行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日常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在许多农村幼儿园,在一日常规管理中,采取小学化的管理方式比较普遍,如作息安排和小学的作息安排雷同,一般是以课时安排为基本取向。
2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2.1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教育部及各省市关于防止“小学化”的规定对城乡均具有约束作用,但在以往的经验中,在城市教育领域,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大。而在农村,由于偏远和分散,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为了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执行监管力度。首先是广泛宣传,培训幼儿园承办者和骨干教师,使政策成为办园及教学行为的指南;其次是加强检查奖惩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的结果进行适度的奖惩,从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政策的敬畏,科学办园。
2.2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
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相对滞后。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尚处于起步位置。这种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幼儿保教知识和技能。作为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的科学保教能力。
2.3开展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幼儿教育理念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紧密相连。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在活动中向家长讲授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淡化幼儿家长的功利心,通过家园结合,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3结语
幼儿是教师的心灵,理想的再现,儿女是家长的依托,梦想的延续,童年的培育直接影响到幼儿成人后的素质,不要把幼儿装在象牙塔里,也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应该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让他们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千万不可拔苗误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