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解释: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数学”在数字中寻找、学习个中奥秘。(我从字面义分析)很奇妙的是,大街小巷中,不识字的老妪买卖东西时,算账又快又准。所以,我总在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有许多绕头的实际问题,只要搞清数量关系,找到准确数据,就会迎刃而解。
计算由易到难,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虽说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这些大道理一线教师都懂。可面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时,还就不好实施。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古语说:下棋时,一招错,满盘皆输。有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粗心,连最简单的计算都不能完全正确。殊不知,这不是纯粹的“粗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要分析原因,尊重规律,有效训练。
首先,要想提高计算训练的实效性,应注重改善学生的计算心理。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入层次只愿意看表面,还是愿意搜索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应付。)
就像人学走路一样,先会爬,再会走,最后才能奔跑自如。学数学总得先从认识自然数0、1、2、3、4、5、6、7、8、9……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
学生经常出现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用错的现象。这时分析学生心理,尽量融错。咱们可以呈现一些典型错例引起共鸣,通过信息不断刺激;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细心计算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小瞧简单的、枯燥乏味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
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尽量有趣、有效。
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的教学,学生打从心里抗拒,要记住许多与年、月、日有关的常识,才能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一)
师:如何记住大月、小月呢?
生1:我们会用拳头记。
师:用儿歌来记忆有几个大月。
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生2:那一年中有几个小月,我可不可以列式计算:12-1–7=4(个)。
教学片段(二)
师:怎样判断公历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方法大家都倒背如流。那就要列竖式计算,自己尝试看。
生1:2000年,2000可以除以4也可以除以400,都能算出这一年是闰年。
师:但2000年是整百年,应该除以400,大家再试试2100年。
生2:2100÷400=5……( ),这儿的余数是1,还是100呢?
生3:老师,我发现准确计算真重要,学数学处处离不开计算。
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发现规律,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升华。这样,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有这样一种算法填空,许多学生即使口算、竖式计算正确率100℅,却难过这一关。
1.计算32-8时,先算( )减( )得( ),再算( )加( ),结果是( )。
2.计算15+8时,先算( )加( )得( ),再算( )加( ),结果是( )。
这其实就是心算的过程,平时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将算的步骤一一用语言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料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奇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生算是死记硬背住了。一年级下册,学生在计算类似2元5角+7元6角时,也知道将几元与几元合并,几角与几角合并,最后得9元11角。这时问题出现了,11角已经满了10角就是超过1元了。这种情况可以列式:11角-10角=1角,10角=1元,9元+1元=10元,2元5角+7元6角=10元1角。这里也存在一个心算过程。
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学生遇到了拦路虎:0.5米=( )分米
应引导学生思考:0.5=5/10,10÷10=1分米,1×5=5分米。0.5米=5分米。同样0.3时=( )分,0.3=3/10,1时=60分,60÷10=6分,3×6=18分。0.3时=18分。
要引导学生运用“出声思考”,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价。
最后,应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测量等内容时,注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思想,掌握估算的要领。
课堂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计算由易到难,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虽说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这些大道理一线教师都懂。可面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时,还就不好实施。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古语说:下棋时,一招错,满盘皆输。有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粗心,连最简单的计算都不能完全正确。殊不知,这不是纯粹的“粗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要分析原因,尊重规律,有效训练。
首先,要想提高计算训练的实效性,应注重改善学生的计算心理。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入层次只愿意看表面,还是愿意搜索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应付。)
就像人学走路一样,先会爬,再会走,最后才能奔跑自如。学数学总得先从认识自然数0、1、2、3、4、5、6、7、8、9……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
学生经常出现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用错的现象。这时分析学生心理,尽量融错。咱们可以呈现一些典型错例引起共鸣,通过信息不断刺激;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细心计算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小瞧简单的、枯燥乏味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
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尽量有趣、有效。
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的教学,学生打从心里抗拒,要记住许多与年、月、日有关的常识,才能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一)
师:如何记住大月、小月呢?
生1:我们会用拳头记。
师:用儿歌来记忆有几个大月。
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生2:那一年中有几个小月,我可不可以列式计算:12-1–7=4(个)。
教学片段(二)
师:怎样判断公历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方法大家都倒背如流。那就要列竖式计算,自己尝试看。
生1:2000年,2000可以除以4也可以除以400,都能算出这一年是闰年。
师:但2000年是整百年,应该除以400,大家再试试2100年。
生2:2100÷400=5……( ),这儿的余数是1,还是100呢?
生3:老师,我发现准确计算真重要,学数学处处离不开计算。
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发现规律,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升华。这样,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有这样一种算法填空,许多学生即使口算、竖式计算正确率100℅,却难过这一关。
1.计算32-8时,先算( )减( )得( ),再算( )加( ),结果是( )。
2.计算15+8时,先算( )加( )得( ),再算( )加( ),结果是( )。
这其实就是心算的过程,平时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将算的步骤一一用语言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料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奇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生算是死记硬背住了。一年级下册,学生在计算类似2元5角+7元6角时,也知道将几元与几元合并,几角与几角合并,最后得9元11角。这时问题出现了,11角已经满了10角就是超过1元了。这种情况可以列式:11角-10角=1角,10角=1元,9元+1元=10元,2元5角+7元6角=10元1角。这里也存在一个心算过程。
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学生遇到了拦路虎:0.5米=( )分米
应引导学生思考:0.5=5/10,10÷10=1分米,1×5=5分米。0.5米=5分米。同样0.3时=( )分,0.3=3/10,1时=60分,60÷10=6分,3×6=18分。0.3时=18分。
要引导学生运用“出声思考”,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价。
最后,应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测量等内容时,注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思想,掌握估算的要领。
课堂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