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笔者多年教育实践经验,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是以与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服务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其对人才的培养以技术领域、服务对象以及社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关键意义。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市场导向性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难发现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时间、地点的变化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有所改变,此时高职教育就需要结合实际情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此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为市场输出相应职业、技术的人才。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较高的认可度,究其原因.就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基于市场需求的预测,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调整与改进,其开设的专业在发展潜力、社会适应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能力本位特点
现阶段,在职教领域中主要提出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以及整合能力观三种能力观点。任务能力观对能力的定义为任务的叠加,整体能力观则强调个体的工作能力与一般素质有着密切联系,而整合能力观则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强调了个体的一般素质与其职业岗位或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根据高职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整合能力观在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于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而言,其主要能力应围绕生存、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应变等方面。
(三)兼顾理论与实践
传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然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普通教育模式的生搬硬套显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普通教育模式下,专业理论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整合能力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职业与岗位的系统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并以此进行课程的设计,并辅以实践教学,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难发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学研产训并行
就高职教育的教育观而言,需要对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学校、培训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等,在这些组织的参与下,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高职教育强调课堂对知识间接传授、直接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经验支持下的生产结合到一起,让学生与社会保持积极的联系,并从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高职教育办学就具有更强的多样性,办学方式也相对灵活,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不明确
高职院校,顾名思义,是高级技术人员的摇篮,应秉承服务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放性的面对社会面向工作岗位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还束缚于传统,将自身的培养模式限制在学术圈中,实际上这也是受了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的影响,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高职院校应培养更多有—技之长的技术人才,而非基础知识扎实,而动手能力差的普通学生,可见,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向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相融合。
2.缺乏精准人才定位
目标决定发展方向,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重点,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忙于升本攀比,追求的“本科”教育实际上与高职院校有结构上的差异和矛盾,我们的社会更注重人才而非学历,高职院校一味迎合大众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3.专业存在不合理性
专业设置作为教学纽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故步自封,还坚持对本科教育的模仿,不能够随着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等于浪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被淡化,一
些优势资源与就业关系也会因此逐渐瓦解。
4.师资力量待加强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向来不乐观,截止2015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仅有不到50万人,而在校学生已经超过1000万人,从数量上和结构配比上都是不合理的,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相对复杂,将近一半的教师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且学历偏低,根据调查可知,目前10%的高职院校教师有硕士学历,这与国家规定的30%和还相差甚远, “双师型”的教师就更屈指可数,当然这与相关待遇与环境有关,总而言之,师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对人才培养形成阻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策略建议
1.提升对高职教育的投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社会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教育机构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提升实践教学设备购置力度,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高职院校与企业切实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全方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看,产学研教学培养机制是一条可坚持的创新之路,一些必要的中介服务业要加强建设,只有正确处理好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不断加强产教结合,才能促使人才培养模式走上良性循环,促进祖国各行业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对此展开研究,找出问题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向社会培养并输出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丽琴,邵玉华.浅议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建设问题[J].职教论坛2012 (2):12-13.
[2]杨安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9(14)209-211.
[3]程曙文,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具体对策[J].科技视界,2015,(2):260.
[4]刘秀玲,胡月华.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01-103.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是以与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服务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其对人才的培养以技术领域、服务对象以及社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关键意义。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市场导向性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难发现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时间、地点的变化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有所改变,此时高职教育就需要结合实际情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此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为市场输出相应职业、技术的人才。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较高的认可度,究其原因.就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基于市场需求的预测,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调整与改进,其开设的专业在发展潜力、社会适应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能力本位特点
现阶段,在职教领域中主要提出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以及整合能力观三种能力观点。任务能力观对能力的定义为任务的叠加,整体能力观则强调个体的工作能力与一般素质有着密切联系,而整合能力观则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强调了个体的一般素质与其职业岗位或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根据高职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整合能力观在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于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而言,其主要能力应围绕生存、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应变等方面。
(三)兼顾理论与实践
传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然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普通教育模式的生搬硬套显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普通教育模式下,专业理论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整合能力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职业与岗位的系统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并以此进行课程的设计,并辅以实践教学,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难发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学研产训并行
就高职教育的教育观而言,需要对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学校、培训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等,在这些组织的参与下,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高职教育强调课堂对知识间接传授、直接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经验支持下的生产结合到一起,让学生与社会保持积极的联系,并从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高职教育办学就具有更强的多样性,办学方式也相对灵活,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不明确
高职院校,顾名思义,是高级技术人员的摇篮,应秉承服务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放性的面对社会面向工作岗位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还束缚于传统,将自身的培养模式限制在学术圈中,实际上这也是受了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的影响,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高职院校应培养更多有—技之长的技术人才,而非基础知识扎实,而动手能力差的普通学生,可见,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向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相融合。
2.缺乏精准人才定位
目标决定发展方向,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重点,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忙于升本攀比,追求的“本科”教育实际上与高职院校有结构上的差异和矛盾,我们的社会更注重人才而非学历,高职院校一味迎合大众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3.专业存在不合理性
专业设置作为教学纽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故步自封,还坚持对本科教育的模仿,不能够随着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等于浪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被淡化,一
些优势资源与就业关系也会因此逐渐瓦解。
4.师资力量待加强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向来不乐观,截止2015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仅有不到50万人,而在校学生已经超过1000万人,从数量上和结构配比上都是不合理的,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相对复杂,将近一半的教师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且学历偏低,根据调查可知,目前10%的高职院校教师有硕士学历,这与国家规定的30%和还相差甚远, “双师型”的教师就更屈指可数,当然这与相关待遇与环境有关,总而言之,师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对人才培养形成阻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策略建议
1.提升对高职教育的投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社会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教育机构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提升实践教学设备购置力度,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高职院校与企业切实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全方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看,产学研教学培养机制是一条可坚持的创新之路,一些必要的中介服务业要加强建设,只有正确处理好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不断加强产教结合,才能促使人才培养模式走上良性循环,促进祖国各行业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对此展开研究,找出问题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向社会培养并输出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丽琴,邵玉华.浅议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建设问题[J].职教论坛2012 (2):12-13.
[2]杨安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9(14)209-211.
[3]程曙文,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具体对策[J].科技视界,2015,(2):260.
[4]刘秀玲,胡月华.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