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昭示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
有了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我认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语么文教学,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么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把“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培养学生自信心,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一)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表面上非常容易,却只能给学生提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不然,它能让学生受用一生。二者的利弊是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前者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你教啥,我学啥;你不教,我则不学,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而后者则让孩子能摆脱依赖性,会自觉去拓展、深化自己的知识架构。
(二)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学生创新。
在对待问题上,现在的初中生已经习惯由教师代其思考和解答,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阅读来说吧,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三)让自信伴随学生在语文读写中茁壮成长。
都说自信很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可问题是怎样培养?自信不是上帝的恩赐物,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地累积获得,累积什么呢,成功的体验!怎样获得成功地体验呢?定合适的目标,在语文读写中就是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定一个他“跳起来就能够着”的阅读或写作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高者不易达到,就会产生挫败感,失去动力;低者太容易达到了,又缺乏挑战性,激不起兴趣。所以,要适度。一旦目标确定准确后,即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题目,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三、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有了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我认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语么文教学,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么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把“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培养学生自信心,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一)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表面上非常容易,却只能给学生提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不然,它能让学生受用一生。二者的利弊是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前者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你教啥,我学啥;你不教,我则不学,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而后者则让孩子能摆脱依赖性,会自觉去拓展、深化自己的知识架构。
(二)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学生创新。
在对待问题上,现在的初中生已经习惯由教师代其思考和解答,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阅读来说吧,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三)让自信伴随学生在语文读写中茁壮成长。
都说自信很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可问题是怎样培养?自信不是上帝的恩赐物,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地累积获得,累积什么呢,成功的体验!怎样获得成功地体验呢?定合适的目标,在语文读写中就是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定一个他“跳起来就能够着”的阅读或写作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高者不易达到,就会产生挫败感,失去动力;低者太容易达到了,又缺乏挑战性,激不起兴趣。所以,要适度。一旦目标确定准确后,即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题目,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三、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