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汪涵,素有“策神”封号,至今在湖南台中“一哥”地位无人能撼。他主持的节目诙谐幽默、亲切自然、积极向上,深受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纵观汪涵的主持特点和过程,与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不妨学学他的主持艺术,借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教出语文的个性。
一、紧扣主题,个性导入
在多数的时候,都是汪涵带出主持的话题,每期节目主题不同,其开场白也各不相同,有时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话题;有时设疑引思,吊足观众胃口,激发兴趣;有时启发思维,让观众快速进入节目状态。无论如何开场,都讲究精炼、明确指向、富有个性。《天天向上》有一期关于大师梅葆玖的节目,汪涵的开场白:我们今天请到的这位嘉宾,真是我们现场所有的观众朋友的一个福分,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稍稍有些遗憾,不能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到他的魅力(其他主持人:能和他同在一个房间里呼吸,真是三生有幸,死而无憾!)。他就是梅派艺术的传承人、梅兰芳先生的儿子、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这样既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又紧扣主题、指向明确,为节目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如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随着教学技巧策略在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教学导入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运用时,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渲染,主次不分,导致占用时间过多,冲击了教学重点;或缺少目的性,偏离了中心,影响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或缺少沟通,教师自我陶醉,学生无动于衷,难以引起共鸣。教学导入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语文课堂的魅力离不开个性化的导入,如有位教师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教师走进教室,礼毕后喊了一声:“看啊!”这一喊,顿时把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在一点上了:“看?往哪看?为什么要看?……”一连串的问号在学生脑中闪现,正当学生疑惑之际,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在山的那一边》。这样就诱发了学生思维,强化了求知欲,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借鉴汪涵紧扣主题、个性导入的方法,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更有益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机智应变,适时调控
汪涵在主持节目时,凭借自己的聪慧机智、成熟稳重时刻调控着节目的节奏、尺度、效果,甚至层次品位。所有的访问都由汪涵开头引导话题,娱乐内容多了他会打趣说我们不要忘了嘉宾,话题不够吸引人时他会从无聊的对话中衍生出搞怪的想法。一次,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谈英语推广事业,说了一句“外国人肢体(语言)很多”,汪涵马上佯作认真地纠正:“那不是外国人,是蜘蛛侠!”全场哄堂大笑,这笑显然不是嘲讽李阳的中文水平,而是因为看到把英文说得跟母语一样的李阳,冷不丁被 “策神”汪涵“暗算”的情景而开怀。嘉宾过于谦虚他会表现得更加真挚,嘉宾略带傲气他会毫不客气地调侃。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巧手大妈面有得色地介绍了自己编织的精美婴幼儿织物,引得观众一片赞叹。在这样的环境下,汪涵并没有顺势迎合,而是以诙谐的对答将现场气氛作了有趣的逆转。他煞有介事地说:“娭毑(长沙方言,意指大妈),毛线织衣服蛮好,但是一定别织尿片,用着会痒呢!”善意的玩笑非但没有惹恼嘉宾,反而使这位娭毑忍俊不禁,和会心的观众笑成一片。他随机应变,调控着节目朝着理性,极积向上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一次《快乐男声》比赛,杨二与包小柏眼看要因观点不合而舌战,汪涵马上就说“此观点非电视台观点”从而转移话题,恰当处理了“突发事件”,避免了节目走向低级。在节目中汪涵给自己定位是“幕前导演”,认为嘉宾、观众才是“真正的演员”,他的任务是保证角色观点处于“野生状态”,又不游离于主题,节目成功与否,和“导演”的“导”、“控”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从汪涵的调控艺术中得到启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情景在变,学生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非预设情况会随时出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的调控,因势利导,变序教学,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信息交流通畅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任务,要随机应变,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处置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复杂局面,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或转移制止,或因势利导,或摆脱窘境,做到“眼睛扫一扫,了解到全貌”,眉头皱一皱,心中出计谋,“大手伸一伸,全班都得听”。正是这种能力的发挥,这种调控艺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乐无穷,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
联系语文教学,大凡优秀的教师,定是调控高手。一位教师上作文课,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让大家交流,形式非常开放,刚开始还有次序,可后来就乱了,一部分学生争着念自己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坐着无动于衷,课堂教学成了作品展示,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探究。眼看就要搞砸,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要求想发言的同学必须评价前一位同学的作文。学生们才静下来,注意倾听别人的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教师又调控:叫起一位没发言的同学,问他同意评论中哪位同学的意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关键观点给出明确的结论。在教师的导控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解放了大脑,敢于有了个性的思考,收获很多。机智应变、适时调控盘活了一堂即将陷入困境的语文课。
三、语言幽默,气氛融洽
汪涵说话幽默风趣,会造气氛,不管嘉宾来自哪个职业领域,不管要谈的是什么内容,他总能往幽默、轻松、搞笑上带,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汪涵的连珠妙语随形就势,脱口而出,有的调节气氛,有的控制节奏,有的点明主旨。例如汪涵与杨乐乐的一场对话,汪涵:“哎,乐乐,周卫星和何晶晶,你喜欢谁?” 杨乐乐:“我啊,两个都很喜欢啊!” 汪涵:“我就比较喜欢何晶晶。”杨乐乐:“为什么?” 汪涵:“因为我就喜欢名字有重叠的人。”杨乐乐:“……”现场观众尖叫鼓掌。汪涵幽默诙谐地表达了对杨乐乐的喜爱之情,既不使杨乐乐感到尴尬,又活跃了现场气氛。再如有一年金鹰节上颁发什么广告奖,女主持说以前看广告太长,广告一来就换台。汪涵接着说现在广告不一样了。女主持:怎么不一样了?汪涵说:现在看到广告不换台,直接拔插头。结果那个女主持居然笑场了(这是颁奖典礼,那个女主持还是中央的!)。汪涵接着说:没有啦,只是开玩笑啦!全场笑倒,只有汪涵镇定自如。汪涵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营造轻松融洽的气氛,使说者乐说,听者乐听,魅力无穷。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门严谨的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也需要轻松与欢笑。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趣味的生活里,才可能找到一切的源泉。”现实中,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我们应该向汪涵学习,要善于用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如一位教师分析《五柳先生传》的人物性格,讲到“性嗜酒”时,说了一句“原来还是一个酒鬼噻”,学生一下子从严肃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禁哑然失笑,在快乐中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可以放声地笑,动情地哭,面红耳赤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聚精会神地思考,字斟句酌地写作……那种抛却一切功利的自然状态,不正是我们孜孜追求、苦苦探寻的人文教育吗?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课改理念吗?在这种状态下,必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真正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真正焕发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紧扣主题,个性导入
在多数的时候,都是汪涵带出主持的话题,每期节目主题不同,其开场白也各不相同,有时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话题;有时设疑引思,吊足观众胃口,激发兴趣;有时启发思维,让观众快速进入节目状态。无论如何开场,都讲究精炼、明确指向、富有个性。《天天向上》有一期关于大师梅葆玖的节目,汪涵的开场白:我们今天请到的这位嘉宾,真是我们现场所有的观众朋友的一个福分,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稍稍有些遗憾,不能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到他的魅力(其他主持人:能和他同在一个房间里呼吸,真是三生有幸,死而无憾!)。他就是梅派艺术的传承人、梅兰芳先生的儿子、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这样既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又紧扣主题、指向明确,为节目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如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随着教学技巧策略在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教学导入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运用时,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渲染,主次不分,导致占用时间过多,冲击了教学重点;或缺少目的性,偏离了中心,影响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或缺少沟通,教师自我陶醉,学生无动于衷,难以引起共鸣。教学导入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语文课堂的魅力离不开个性化的导入,如有位教师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教师走进教室,礼毕后喊了一声:“看啊!”这一喊,顿时把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在一点上了:“看?往哪看?为什么要看?……”一连串的问号在学生脑中闪现,正当学生疑惑之际,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在山的那一边》。这样就诱发了学生思维,强化了求知欲,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借鉴汪涵紧扣主题、个性导入的方法,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更有益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机智应变,适时调控
汪涵在主持节目时,凭借自己的聪慧机智、成熟稳重时刻调控着节目的节奏、尺度、效果,甚至层次品位。所有的访问都由汪涵开头引导话题,娱乐内容多了他会打趣说我们不要忘了嘉宾,话题不够吸引人时他会从无聊的对话中衍生出搞怪的想法。一次,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谈英语推广事业,说了一句“外国人肢体(语言)很多”,汪涵马上佯作认真地纠正:“那不是外国人,是蜘蛛侠!”全场哄堂大笑,这笑显然不是嘲讽李阳的中文水平,而是因为看到把英文说得跟母语一样的李阳,冷不丁被 “策神”汪涵“暗算”的情景而开怀。嘉宾过于谦虚他会表现得更加真挚,嘉宾略带傲气他会毫不客气地调侃。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巧手大妈面有得色地介绍了自己编织的精美婴幼儿织物,引得观众一片赞叹。在这样的环境下,汪涵并没有顺势迎合,而是以诙谐的对答将现场气氛作了有趣的逆转。他煞有介事地说:“娭毑(长沙方言,意指大妈),毛线织衣服蛮好,但是一定别织尿片,用着会痒呢!”善意的玩笑非但没有惹恼嘉宾,反而使这位娭毑忍俊不禁,和会心的观众笑成一片。他随机应变,调控着节目朝着理性,极积向上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一次《快乐男声》比赛,杨二与包小柏眼看要因观点不合而舌战,汪涵马上就说“此观点非电视台观点”从而转移话题,恰当处理了“突发事件”,避免了节目走向低级。在节目中汪涵给自己定位是“幕前导演”,认为嘉宾、观众才是“真正的演员”,他的任务是保证角色观点处于“野生状态”,又不游离于主题,节目成功与否,和“导演”的“导”、“控”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从汪涵的调控艺术中得到启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情景在变,学生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非预设情况会随时出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的调控,因势利导,变序教学,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信息交流通畅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任务,要随机应变,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处置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复杂局面,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或转移制止,或因势利导,或摆脱窘境,做到“眼睛扫一扫,了解到全貌”,眉头皱一皱,心中出计谋,“大手伸一伸,全班都得听”。正是这种能力的发挥,这种调控艺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乐无穷,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
联系语文教学,大凡优秀的教师,定是调控高手。一位教师上作文课,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让大家交流,形式非常开放,刚开始还有次序,可后来就乱了,一部分学生争着念自己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坐着无动于衷,课堂教学成了作品展示,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探究。眼看就要搞砸,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要求想发言的同学必须评价前一位同学的作文。学生们才静下来,注意倾听别人的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教师又调控:叫起一位没发言的同学,问他同意评论中哪位同学的意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关键观点给出明确的结论。在教师的导控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解放了大脑,敢于有了个性的思考,收获很多。机智应变、适时调控盘活了一堂即将陷入困境的语文课。
三、语言幽默,气氛融洽
汪涵说话幽默风趣,会造气氛,不管嘉宾来自哪个职业领域,不管要谈的是什么内容,他总能往幽默、轻松、搞笑上带,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汪涵的连珠妙语随形就势,脱口而出,有的调节气氛,有的控制节奏,有的点明主旨。例如汪涵与杨乐乐的一场对话,汪涵:“哎,乐乐,周卫星和何晶晶,你喜欢谁?” 杨乐乐:“我啊,两个都很喜欢啊!” 汪涵:“我就比较喜欢何晶晶。”杨乐乐:“为什么?” 汪涵:“因为我就喜欢名字有重叠的人。”杨乐乐:“……”现场观众尖叫鼓掌。汪涵幽默诙谐地表达了对杨乐乐的喜爱之情,既不使杨乐乐感到尴尬,又活跃了现场气氛。再如有一年金鹰节上颁发什么广告奖,女主持说以前看广告太长,广告一来就换台。汪涵接着说现在广告不一样了。女主持:怎么不一样了?汪涵说:现在看到广告不换台,直接拔插头。结果那个女主持居然笑场了(这是颁奖典礼,那个女主持还是中央的!)。汪涵接着说:没有啦,只是开玩笑啦!全场笑倒,只有汪涵镇定自如。汪涵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营造轻松融洽的气氛,使说者乐说,听者乐听,魅力无穷。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门严谨的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也需要轻松与欢笑。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趣味的生活里,才可能找到一切的源泉。”现实中,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我们应该向汪涵学习,要善于用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如一位教师分析《五柳先生传》的人物性格,讲到“性嗜酒”时,说了一句“原来还是一个酒鬼噻”,学生一下子从严肃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禁哑然失笑,在快乐中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可以放声地笑,动情地哭,面红耳赤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聚精会神地思考,字斟句酌地写作……那种抛却一切功利的自然状态,不正是我们孜孜追求、苦苦探寻的人文教育吗?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课改理念吗?在这种状态下,必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真正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真正焕发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