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空间中的教育者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联邦自然与森林幼儿园协会主席团副主席
  如若在我们眼前有一片森林,我们的第一感觉一定是向往走进大自然。然后,我们会好奇地期待着自己会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但在此之前,让我们先回到自己熟悉的室内环境中。
  一、室内“舒适区”
  室内环境是我们熟悉的舒适空间,即心理学中所谓的“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中,我们可以安全地生活。有时候,即便我们要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也会在—个封闭的空间中以车代步,甚至采用环保主义者强调的“低碳出行”和“绿色出行”的方式,乘坐环保公交车、地铁或高铁等交通工具。而且,每当计划一次户外活动,想要从室内走向户外时,我们一定会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选择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
  室内对我们而言是安全的。这种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我们熟悉室内环境,就好像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都很喜欢待在妈妈的怀抱里,小婴儿会渐渐熟悉自己家中(室内)的布局陈设,并在温馨的家中茁壮地成长。之后,我们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进入幼儿园,这正是我们从自己原本熟悉的封闭空间(家)走向另外—个封闭的环境(幼儿园)之中。在幼儿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陌生人(教师和同伴),但在短期之内我们就会认识并熟悉他们,于是,我们又重新获得了安全感。最后,我们与新伙伴一起探索这个崭新的、陌生的空间——幼儿园。当这里的布局与陈设逐渐被我们熟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些和家中一样的、令我们倍感亲切的玩具。离开幼儿园后,我们将迈出人生的第二步、第三步——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并走向社会…”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历经一次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之后,我们会迅速地在一个舒适、封闭且相对充足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综上所述,所有室内空间无论大小,对我们而言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二、渴望自然是人类的本能
  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若患者每天能够透过窗户看见户外的绿地与植物,其康复速度会更快一些。由此可见,我们是愿意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的,对大自然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但我们走向户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室内“舒适区”。当前,许多幼儿园都会引导幼儿进行户外游戏活动,这说明有很多幼教同仁愿意离开室内“舒适区”,并且已经在户外获得了新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即使离开了唾手可得的玩教具,孩子们也完全可以采用户外环境中的自然材料进行活动。
  我们不得不承认:走向户外,谈何容易?每当我们计划一次户外活动时,有些想法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如风雨、朽木、荆棘、有毒的植物、恶心的动物尸体等林林总总的户外未知因素,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我们走出去的障碍。这时候,有的人会十分纠结,他们踌躇徘徊,举步维艰;而有的人依旧认为自己可以走出去,直面那些令人厌恶的诸多因素。追根究底,我们走向户外的主要障碍可归结为“未知”与“不熟悉”。
  其实,我们可以自行把握开展户外活动的程度。如果我们认为森林太过危险,我们可以走进那些相对简单且安全的公园或院落。有时候,几棵树木和一块草地就可以加深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与喜爱之情。德国联邦保险公司的某项调查数据表明:在2015年发生的所有儿童(年龄为10周岁及以下)安全事故中,儿童在家庭室内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占比43.8%,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占比24.2%,在游乐场或运动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占比17.4%,在自然森林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占比14.6%。
  众所周知,我们人工创建的游乐场或运动场均完全按照相应的安全标准建设,专门应用于儿童游戏与运动等活动,且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在游乐场或运动场确保儿童的人身安全。与之相比,在大自然或森林中存在许多未知且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但儿童在自然森林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却明显低于在游乐场或运动场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儿童在自然森林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如此之低,然而一旦发生了此类问题,媒体就会十分“热心”地对此大加报道,甚至将其刊登在头版头条。为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户外,走出“舒适区”呢?
  三、如何走向户外
  (一)真切地热爱自然
  我们应该正向且积极地面对自己心中的种种质疑,不能一味地陷进各种限制因素的“陷阱”中,我们不妨转而正向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这就要求教育者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热衷于自然教育?自己是否合适参与自然教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先不要强迫自己去面对自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教育者就应当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自然环境,以更好地带动幼儿开展户外活动。
  25年前,笔者第一次走进森林幼儿园。在此情此景之中,笔者回忆起自己儿时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的美好记忆,那是多么舒适、惬意啊!唯有身处大自然时的心理状态是·喻悦且舒适的,教育者才能以真实、良好的精神气质和面貌陪伴幼儿,此时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所以,教育者自身必须真心热爱自然和户外活动。
  那么,教育者如何才能具有这样真实且充满热情的精神面貌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方法:
  1.服装
  如果我们要与孩子们一起在户外活坚持不懈地反复尝试,逐渐找到了诀窍:双脚踩滚筒时,发力部位应该在脚跟或脚尖上,伸开双手能够协调身体平衡。最后,熠熠在高跷的辅助下顺利地开动了“滚筒车”。
  2.合作玩转滚筒
  在滚筒区,我们能看到孩子们不断踩上滚筒、探究滚筒玩法的情景。幼儿通过交流分享和感受体验,发现滚筒可以有多种玩法,于是,他们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并参与游戏。从吴吴轻巧地跨越滚筒并在滚筒上站立行走、熠熠灵巧地使用高跷作为辅助物、轩轩轻松地滚动两个滚筒前进等方面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及协调性正在不断地发展。此外,坐在黑板后面默默关注着其他三位同伴玩滚筒的轩轩能够把伙伴们的游戏情景用故事的方式绘画下来,发展了绘画能力。每位儿童的学习方式都各有不同,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受着挑战的魅力。
  3.滚筒上的竞赛
  幼儿不断在滚筒游戲中创生新玩法:有同伴间的“野战”,有高跷辅助的“滚筒车”,还有“滚筒竞赛”。孩子们踩上滚筒,不断探究不同玩法所产生的现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圆的特性,发现圆的奥秘。他们对滚筒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创新行为也越来越多,同伴合作更是随处可见。在细节上,熠熠和吴吴运用高跷作为支点,将滚筒进行固定,不断调整高跷的摆放位置,最后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喜悦,这种方法值得其他同伴学习与借鉴。从孩子们合作联动滚筒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家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不仅生成了“火车头”,也设置了“终点站”,使单一的滚筒游戏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景性,变得更加有趣了。
  (二)解读游残,支持探索
  自从投入滚筒材料以来,孩子们在游戏中体现了浓浓的兴趣,他们在滚筒里躲猫猫,翻越滚筒,在滚筒里爬着或走着行进、在滚筒上面行走……这些玩法无不体现了孩子对多样游戏与挑战的兴趣,引发孩子深入探索。
  1.追随幼儿,动态深入
  我们聚焦幼儿在滚筒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性、执行力进行活动设计。以幼儿对游戏的挑战和做游戏计划的形式,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与运用材料的模式来推进游戏发展。通过发现问题、商议挑战内容、制订计划等,不断深入主题,挑战自我。
  2.转化经验,激发创意
  主题活动建立在孩子的已有经验之上。在开展多样化的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很多户外游戏经验,他们能从近1.5米的高处往下跳,能在高空独木桥上行走,还能运用多种器械组合开展挑战项目。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观察孩子游戏、了解孩子的探索方法、介绍游戏故事等方式持续激发幼儿的游戏创意。
  3.重组信息,内化创造
  在滚筒游戏中,老师持续聚焦观察,看到孩子在游戏中的变化,并在分享环节让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游戏信息。通过分享,幼儿了解了其他孩子的游戏,在下一次游戏中会对自己的游戏进行调整。通过以运动中发生的问题与发现的亮点为切入点,对问题持续推进,使玩法更加多变。教师捕捉到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变化,与孩子一起探索滚筒的创造性玩法,从而使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内化创造力。
其他文献
日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释放出甘肃省将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增加公办园数量、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一系列利好消息。  据了解,截至2018年,甘肃省共有幼儿园7734所,在园幼儿94.44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
期刊
2019年11月6日至8日,由南京师范大學文创教育培训中心和《动漫界-幼教365》杂志联合主办,今日童心乐生态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亲近自然润泽童年——幼JL园自然生态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的前沿理念和科学实践展开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了国际化视野。本期“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学术研讨会”专栏已征得与
期刊
日本《食育基本法》中规定,食育是生存之本,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出健康生活的人。为了能够更清晰、具体地了解日本食育,笔者在文献资料查阅及实地参访的基础上,结合两所幼稚园食育的具体做法对日本食育进行阐述。这两所幼稚园均致力于让幼儿体验“从自然到餐桌,从播种到品尝”的食育过程,从而培养对食物充满感激之情并成为健康生活的人。  “食育”这一概念最早是1896年
期刊
教研背景:  幼儿深度学习是当下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深度学习旨在以问题为导向,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幼儿高级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早在2016年,冯晓霞教授就以我园区域游戏中的搭建活动“五月的风”为案例进行分享,在全国掀起了幼儿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区域游戏是我园开放教育主题背景下研究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以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丰富的材料以及教师适宜的支持满足
期刊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确定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等56所幼儿园为全省第五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园。至此,自2015年全省启动实施该试点项目以来,已有182所幼儿园被确定为试点园。  按照规定,河南省教育厅将按照每所10万元的标准对试点园给予资金支持,今后还要根据实际招生情况,由当地财政按照每生每年10000元的标准安排综合财政拨款。各地要督促指导试点园管好用好扶持资金,尽快建设资源教室,配
期刊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深圳市学前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公办幼儿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标准》鼓励举办小型多样化学前教育机构,严格规范办学规模。《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据悉,此次发布的《标准》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新设立的为3-6周岁学龄前儿童集中实施保育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兒园、微小型幼儿园。幼儿园办学规模为6-12个班,每班幼儿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早教的秘密》中指出:“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我园根据四季变化,应大自然的邀约,尝试带领家长和幼儿走进大自然,回归田园,开展“亲亲自然”系列亲子共建活动。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孩子重拾好奇心,唤醒本能,激活灵性,展现出强大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家长被孩子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所震撼,亲子关系悄然发生变化。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星期一早上,毛毛带
期刊
师幼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沟通、合作的师幼关系,也说明问题的发起者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幼儿。作为新教师,首先做好发问与回应,并在逐步积累互动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更高级地互动,那就是引发幼儿发问,师幼彼此追问和回应,实现思维合作共振,达到真正的深度对话,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期刊
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早期儿童文化的优秀文本。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孩子来说,家乡文化就在身边,他们更易于从中获得知识。因此,充分利用家乡文化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
期刊
“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遵守纪律!”在幼儿园里,我们总是能听见孩子们向老师告状的声音。幼儿的告状如同水里按葫芦——此起彼伏,理由五花八门,老师处理时若稍有差池,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些令人头疼的告状,老师该拿它怎么办?  爱告状是3~6岁幼儿群体中常见的社会行为,在3~4岁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为普遍。其实,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幼儿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矛盾等诸多问题。如果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