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的人生道路充满着许多引人注目的传奇色彩。1980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1999-2001年被《中国青年报》连续三年评为“年度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2001年5月7日,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25位企业新星”之一,“全世界最聪明的100人”之一。同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明日领袖”之一,还曾多次受邀在财富论坛上演讲,当过《财富》的封面人物。“我其实很平和,非常清醒,诚惶诚恐,从没把自己太当回事。”张朝阳平静地说。
从小就不安分的张朝阳,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他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尤其喜欢看《水浒》。张朝阳学生时代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最终,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在物理系就读。1986年22岁时,他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后来在麻省理工大学获得了MIT博士学位。他喜欢看那些自学成才的故事,读《哥德巴赫猜想》,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
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念了几个月的物理学博士后之后,张朝阳突然感到潜心攻读多年的物理学并不太适合自己。“在物理实验中,我发现,我是个操作型的人,特别注重结果,没有耐性搞理论,因为有的理论要在100年之后才能得到验证。”此时,张朝阳看中了和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他很幸运地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了亚太区中国联络官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张朝阳有机会频频回国。
1995年7月,一次回国的经历让张朝阳突然有了回国创业的强烈念头,美国随处可见的“硅谷”式创业激起了张朝阳的热情。他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抓住Internet机遇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张朝阳联系到了ISI公司,想做China Online(中国在线),用Internet搜集、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ISI总裁当时和张朝阳的想法相近,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融资100万美元,开始用Internet在发展中国家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
在ISI练了一下手后,他觉得中国Internet,的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比印度、非洲接受Internet概念要快,对Internet的理解也比他们透彻。”所以,1996年10月,他先后说服了MIT的教授爱德华和他的学生Binder,他的导师尼葛洛·庞蒂,他们先后拿出22.5万美金,注入张朝阳的爱特信公司。随后,张朝阳首次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说服国家电信部门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工商网”。1997年1月,爱特信“中国工商网”首次推出,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是一个探索、追求和学习的过程。“一开始做公司,到底怎么做,我也很模糊。1996年4月我跟罗伯特交流的时候,我说,我想在中国做ISP,当时,我对ISP的概念不清楚。一直到1997年8月到10月,我们才决定把工商网扔掉,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做内容,而是做搜索和分类,才有了搜狐。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推出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
古人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张朝阳的搜狐同样经历了艰难和曲折。他曾把经营互联网看作是坐过山车,那是因为以前人们并不太关心互联网的实际收入,而把资本市场和融资看得很重要,资本市场的变化比较剧烈,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钱也是一块一块赚回来的,是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出来的。
做搜狐是张朝阳最大的爱好。因为是爱好,做的不会太浮躁;因为是爱好,不会急功近利;因为是爱好,所以一心一意。为了让自己苦心打造的东西成长壮大,张朝阳费尽了心思。1997年1月初,ITC网站正式开通,可是到了年底,第一次融资得来的18.5万美元所剩无几。迫不得已,张朝阳向他的投资人发出了紧急求救,三位投资者再次为张朝阳提供了10万美元的“桥式”贷款。1998年3月,获得Intel和道·窃焦一共210万美元的投资,他的日子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组建搜狐广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NASDAQ成功上市,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chinaren,网络社区的规模性发展给门户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奠定了业务迅速走上规模化的基础。
张朝阳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的动作,让搜狐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他及时判断出短信对互联网的巨大利益,并且尝试着把它作为一个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产业来运作。2001年耗资百万就“sohu手机时尚之旅”,张朝阳亲自出现在首席形象代言人的位置上。
张朝阳对搜狐有感情,即使在搜狐股价最低、互联网处于最低潮的时候,他还有过回购搜狐股票,激励互联网行业的举动,他一直是搜狐的大股东。在大家都为互联网的泡沫担忧时,他却对未来充满信心:“当我跟别人交换名片,发现每张名片右下角都有E-mail地址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不是一种泡沫。”
他要把搜狐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潜心学习,事必躬亲。他说:“前6年公司一直处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孕育体制的过程中;今天,公司的构架已经相对完善,运作逐渐规范化,经营环境也好了,可以沉下心来研究公司的管理了,也有时间看一些管理类的书籍了。”
确实,张朝阳并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领袖,而是始终忙碌,充满激情的创业型经理人。他可以在没有热水和暖气的公寓房间里没昼没夜地一干就是一年:可以打着出租车到处串门和接受采访;他能和小他20岁的“青春一族”为推广他的产品在当代商城的门口踏着滑轮飞舞。可他又是一位大事不糊涂的企业精英,他能在财富论坛上侃侃而谈,能在《亚洲周刊》的封面上骄傲地甩着他激情的狐尾……
从小就不安分的张朝阳,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他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尤其喜欢看《水浒》。张朝阳学生时代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最终,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在物理系就读。1986年22岁时,他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后来在麻省理工大学获得了MIT博士学位。他喜欢看那些自学成才的故事,读《哥德巴赫猜想》,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
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念了几个月的物理学博士后之后,张朝阳突然感到潜心攻读多年的物理学并不太适合自己。“在物理实验中,我发现,我是个操作型的人,特别注重结果,没有耐性搞理论,因为有的理论要在100年之后才能得到验证。”此时,张朝阳看中了和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他很幸运地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了亚太区中国联络官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张朝阳有机会频频回国。
1995年7月,一次回国的经历让张朝阳突然有了回国创业的强烈念头,美国随处可见的“硅谷”式创业激起了张朝阳的热情。他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抓住Internet机遇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张朝阳联系到了ISI公司,想做China Online(中国在线),用Internet搜集、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ISI总裁当时和张朝阳的想法相近,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融资100万美元,开始用Internet在发展中国家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
在ISI练了一下手后,他觉得中国Internet,的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比印度、非洲接受Internet概念要快,对Internet的理解也比他们透彻。”所以,1996年10月,他先后说服了MIT的教授爱德华和他的学生Binder,他的导师尼葛洛·庞蒂,他们先后拿出22.5万美金,注入张朝阳的爱特信公司。随后,张朝阳首次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说服国家电信部门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工商网”。1997年1月,爱特信“中国工商网”首次推出,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是一个探索、追求和学习的过程。“一开始做公司,到底怎么做,我也很模糊。1996年4月我跟罗伯特交流的时候,我说,我想在中国做ISP,当时,我对ISP的概念不清楚。一直到1997年8月到10月,我们才决定把工商网扔掉,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做内容,而是做搜索和分类,才有了搜狐。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推出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
古人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张朝阳的搜狐同样经历了艰难和曲折。他曾把经营互联网看作是坐过山车,那是因为以前人们并不太关心互联网的实际收入,而把资本市场和融资看得很重要,资本市场的变化比较剧烈,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钱也是一块一块赚回来的,是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出来的。
做搜狐是张朝阳最大的爱好。因为是爱好,做的不会太浮躁;因为是爱好,不会急功近利;因为是爱好,所以一心一意。为了让自己苦心打造的东西成长壮大,张朝阳费尽了心思。1997年1月初,ITC网站正式开通,可是到了年底,第一次融资得来的18.5万美元所剩无几。迫不得已,张朝阳向他的投资人发出了紧急求救,三位投资者再次为张朝阳提供了10万美元的“桥式”贷款。1998年3月,获得Intel和道·窃焦一共210万美元的投资,他的日子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组建搜狐广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NASDAQ成功上市,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chinaren,网络社区的规模性发展给门户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奠定了业务迅速走上规模化的基础。
张朝阳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的动作,让搜狐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他及时判断出短信对互联网的巨大利益,并且尝试着把它作为一个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产业来运作。2001年耗资百万就“sohu手机时尚之旅”,张朝阳亲自出现在首席形象代言人的位置上。
张朝阳对搜狐有感情,即使在搜狐股价最低、互联网处于最低潮的时候,他还有过回购搜狐股票,激励互联网行业的举动,他一直是搜狐的大股东。在大家都为互联网的泡沫担忧时,他却对未来充满信心:“当我跟别人交换名片,发现每张名片右下角都有E-mail地址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不是一种泡沫。”
他要把搜狐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潜心学习,事必躬亲。他说:“前6年公司一直处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孕育体制的过程中;今天,公司的构架已经相对完善,运作逐渐规范化,经营环境也好了,可以沉下心来研究公司的管理了,也有时间看一些管理类的书籍了。”
确实,张朝阳并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领袖,而是始终忙碌,充满激情的创业型经理人。他可以在没有热水和暖气的公寓房间里没昼没夜地一干就是一年:可以打着出租车到处串门和接受采访;他能和小他20岁的“青春一族”为推广他的产品在当代商城的门口踏着滑轮飞舞。可他又是一位大事不糊涂的企业精英,他能在财富论坛上侃侃而谈,能在《亚洲周刊》的封面上骄傲地甩着他激情的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