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数学课堂教学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问题;情景创设;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去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我的做法与体会是:
1通过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悬念的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探索追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是这样导课的:“什么是三角形?”有些学生大声地回答“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接着让学生猜猜:“是不是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时有些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是”。有些说:“不一定”。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任意拿三条,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各组长要作好记录,分组汇报。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3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 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块饼干,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饼干,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饼干,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喜欢的“摸球比赛”。我首先拿出两盒球,请两个小组的学生来进行摸球比赛,分别摸5次,哪个小组摸的黄球多,哪个小组就获胜,其他小组的同学做监督和记录,统计这两个小组的摸球结果。
通过游戏活动发现:一组摸到的全是黄球,而另一组摸到的全是白球,一个黄球也没有,这时学生产生疑问:是不是老师把球放错了?我适时地打开盒子,让学生发现一个盒子放的全是黄球,另一个盒子放的全是白球。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两个盒子摸球的结果。
接着,我把两个盒子的球合在一起,变为5 个黄球和5个白球,继续再摸,让学生想一想:任意摸出的一个球可能摸到哪种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可能是黄球;也有的学生说可能是白球。我连续多次摸球验证他们的猜想: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并揭示课题:《可能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
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并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教师在适度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
[4]《小学数学教师》.
[5]《心理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问题;情景创设;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去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我的做法与体会是:
1通过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悬念的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探索追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是这样导课的:“什么是三角形?”有些学生大声地回答“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接着让学生猜猜:“是不是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时有些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是”。有些说:“不一定”。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任意拿三条,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各组长要作好记录,分组汇报。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3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 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块饼干,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饼干,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饼干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饼干,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喜欢的“摸球比赛”。我首先拿出两盒球,请两个小组的学生来进行摸球比赛,分别摸5次,哪个小组摸的黄球多,哪个小组就获胜,其他小组的同学做监督和记录,统计这两个小组的摸球结果。
通过游戏活动发现:一组摸到的全是黄球,而另一组摸到的全是白球,一个黄球也没有,这时学生产生疑问:是不是老师把球放错了?我适时地打开盒子,让学生发现一个盒子放的全是黄球,另一个盒子放的全是白球。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两个盒子摸球的结果。
接着,我把两个盒子的球合在一起,变为5 个黄球和5个白球,继续再摸,让学生想一想:任意摸出的一个球可能摸到哪种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可能是黄球;也有的学生说可能是白球。我连续多次摸球验证他们的猜想: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并揭示课题:《可能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
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并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教师在适度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
[4]《小学数学教师》.
[5]《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