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带来的是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语言作为媒介。而目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传播功能方面,有所缺失,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能力的表达。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设立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加强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课程
【作者简介】毛红娟,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陆萍,江苏省口岸中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的行动研究”(D2018/02/188)。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作为国家级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发展意义。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推动文化传播方面,语言是必不可的少的因素。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度重视西方文化的传播,注重西方文化的导入,对于中国文化的导入涉及很少,使得学生不能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远远及不上介绍西方文化的能力。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1. 从大纲角度来看。199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大纲主要注重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知识,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听/说/译/等语言方面的能力,王茂金(1997)指出电视台的英语原版和体育录像节目,英文报纸等,都是对英语教学有利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的发展。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到的三个层次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均是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能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没有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概念。课程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翻译和介绍中国国情与文化能力的更高要求,但對于一般层次和较高层次没有要求。英语语言的技能培训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2.从教材角度来看。从近年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来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文化题材的内容;所涉内容基本上倾向于美国文化为主;《新视野大学英语》的选材也倾向于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关于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文章鲜有涉及。当下的大学英语教材都存在西方文化的过度输入现象,导致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失衡,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有效的运用英语来传播中华文化。
3.从教师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中国文化知识有限。廖华英(2011)指出”纵观我国各个层次的大学,包括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中,都仅仅加强了对世界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作为文化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基本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教授中国的文化,这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双重挑战。
4.学生角度看。部分学生对英语表达不清,有些同学用中文都难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翻译成英语的中国文化也存在畏难情绪。
三、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时代需求。“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由五通搭建而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大领域齐头并进,互联互通(魏辉2015),英语作为目前普及度较高的国际通用语,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桥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颁布的《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的传播已经摆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
2.学生需求。为了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需求,笔者作了一个书面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比较感兴趣。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想上中国文化课弥补不足,同时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有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些同学有过出国经历,和外国人交流时无法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文化,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所以他们很想通过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中国文化的输出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急需改革,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对症下药。
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提升学生的汉英双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自我素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在备课时,除语言知识外,也要积极备好文化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刘楚虹,2010)。
参考文献:
[1]廖华英,陈凤.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楚虹.渗透文化教学培养语用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0(09).
[3]魏辉. “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课程
【作者简介】毛红娟,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陆萍,江苏省口岸中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的行动研究”(D2018/02/188)。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作为国家级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发展意义。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推动文化传播方面,语言是必不可的少的因素。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度重视西方文化的传播,注重西方文化的导入,对于中国文化的导入涉及很少,使得学生不能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远远及不上介绍西方文化的能力。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1. 从大纲角度来看。199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大纲主要注重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知识,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听/说/译/等语言方面的能力,王茂金(1997)指出电视台的英语原版和体育录像节目,英文报纸等,都是对英语教学有利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的发展。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到的三个层次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均是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能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没有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概念。课程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翻译和介绍中国国情与文化能力的更高要求,但對于一般层次和较高层次没有要求。英语语言的技能培训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2.从教材角度来看。从近年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来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文化题材的内容;所涉内容基本上倾向于美国文化为主;《新视野大学英语》的选材也倾向于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关于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文章鲜有涉及。当下的大学英语教材都存在西方文化的过度输入现象,导致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失衡,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有效的运用英语来传播中华文化。
3.从教师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中国文化知识有限。廖华英(2011)指出”纵观我国各个层次的大学,包括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中,都仅仅加强了对世界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作为文化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基本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教授中国的文化,这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双重挑战。
4.学生角度看。部分学生对英语表达不清,有些同学用中文都难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翻译成英语的中国文化也存在畏难情绪。
三、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时代需求。“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由五通搭建而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大领域齐头并进,互联互通(魏辉2015),英语作为目前普及度较高的国际通用语,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桥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颁布的《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的传播已经摆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
2.学生需求。为了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需求,笔者作了一个书面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比较感兴趣。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想上中国文化课弥补不足,同时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有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些同学有过出国经历,和外国人交流时无法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文化,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所以他们很想通过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中国文化的输出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急需改革,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对症下药。
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提升学生的汉英双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自我素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在备课时,除语言知识外,也要积极备好文化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刘楚虹,2010)。
参考文献:
[1]廖华英,陈凤.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楚虹.渗透文化教学培养语用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0(09).
[3]魏辉. “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