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如何组织有效的解题教学,来传授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从而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其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成功率,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46-01
初中学生在解物理题时,特别是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解题教学,传授一些解题技巧 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1 掌握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便开始让学生背诵、默写,学生一时会记住,但做起题来不知如何去用。问题主要是学生根本不理解,死记硬背地学习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想以多做题、做难题,达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自然难以灵活应用。其实定义的解释,定理、公式的推证过程就蕴含着主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因此教师要通过定义、定理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甚至一些关键词语的重点把握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发掘内在的规律,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从中了解和重视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这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3 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扩大视角,开阔思路,避免思维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如,密度应用练习: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达到熟悉并灵活应用与题目相关知识的目的。“一题多变”可以是老师“变”,即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展,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式题;也可以把“变”的权力教给学生,即引导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条件或相关的物理场景,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例如,一个“220V,100W”的灯泡,根据灯泡的铭牌,你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相关物理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流;灯泡的电阻。接着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已知条件,你还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老师的要求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之心。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灯泡通电1小时,消耗多少电能?(2)灯泡消耗了1kWh的电能,这个灯泡工作了多长时间?(3)如果把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上,其实际功率是多少?(4)如果灯泡的实际功率只有50W,那么加在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有多大?(5)如果把这个灯泡与一个“220V,40W”的灯泡串联,哪一个更亮些?如果是并联呢?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衍生出六、七道相关的题目,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解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条理更清晰,达到熟悉并灵活应用与题目相关知识的目的。
4 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物理的计算题千变万化,提供的物理场景纷繁复杂,但无论其条件怎样变,提问的方式怎样变,总是离不开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应用。在解题方法上,都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共通的地方,例如:对于“固体压强”的计算,通常是先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压力F,再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F/s算出压强值;而在计算“液体压强”时,则是先根据公式p=ρgh算出液体的压强,然后再运用公式F=ps算出液体的压力。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典型问题条理化、规律化,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计算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地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进而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学生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长期培养、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概念,深化概念理解,完善思维顺序,优化思维过程,建立多向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领悟物理思想,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成功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46-01
初中学生在解物理题时,特别是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解题教学,传授一些解题技巧 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1 掌握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便开始让学生背诵、默写,学生一时会记住,但做起题来不知如何去用。问题主要是学生根本不理解,死记硬背地学习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想以多做题、做难题,达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自然难以灵活应用。其实定义的解释,定理、公式的推证过程就蕴含着主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因此教师要通过定义、定理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甚至一些关键词语的重点把握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发掘内在的规律,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从中了解和重视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这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3 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扩大视角,开阔思路,避免思维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如,密度应用练习: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达到熟悉并灵活应用与题目相关知识的目的。“一题多变”可以是老师“变”,即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展,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式题;也可以把“变”的权力教给学生,即引导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条件或相关的物理场景,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例如,一个“220V,100W”的灯泡,根据灯泡的铭牌,你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相关物理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流;灯泡的电阻。接着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已知条件,你还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老师的要求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之心。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灯泡通电1小时,消耗多少电能?(2)灯泡消耗了1kWh的电能,这个灯泡工作了多长时间?(3)如果把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上,其实际功率是多少?(4)如果灯泡的实际功率只有50W,那么加在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有多大?(5)如果把这个灯泡与一个“220V,40W”的灯泡串联,哪一个更亮些?如果是并联呢?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衍生出六、七道相关的题目,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解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条理更清晰,达到熟悉并灵活应用与题目相关知识的目的。
4 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物理的计算题千变万化,提供的物理场景纷繁复杂,但无论其条件怎样变,提问的方式怎样变,总是离不开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应用。在解题方法上,都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共通的地方,例如:对于“固体压强”的计算,通常是先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压力F,再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F/s算出压强值;而在计算“液体压强”时,则是先根据公式p=ρgh算出液体的压强,然后再运用公式F=ps算出液体的压力。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典型问题条理化、规律化,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计算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地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进而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学生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长期培养、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概念,深化概念理解,完善思维顺序,优化思维过程,建立多向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领悟物理思想,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成功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