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具体分析了镇级中学的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特点,凸显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具体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镇级中学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39-02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也包含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知识的传递大家很关注,而情感的交流却常常被人忽略。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东莞,镇级中学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物质的富足使他们容易获得低级享受而无心向学,学习的压力使他们频频受挫而感到精神的孤独,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分析东莞镇级中学学生的现状,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 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现状
1.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态度
笔者任教的是一所镇级中学,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成绩不太理想。当他们发现初中的努力拼搏并不能保证自己进入理想的中学时,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开始怀疑;当他们看到昔日的同窗进入理想的中学时,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开始迷茫;当村里的亲戚、朋友关心地询问他们中考成绩时,他们觉得更多的是羞耻。所有的一切,让他们没有信心也没有心理准备就读镇级中学。最后他们百般不愿地进来了,但此时的他们,除了有中考之后想放松的心理外,更多的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学业。
2.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动力
东莞镇级中学学生的父母普遍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都较低,而他们却有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不少的家庭甚至可以让一代、两代人衣食无忧,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没读什么书甚至是文盲却也生活得很好。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这种思想的父母不在少数,这样的父母或靠收租金而整日沉溺在麻将、牌桌上,或整日忙于生意挣钱,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别说有效的监督管理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任自己随大流,直接导致其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过九十年代末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对于经济条件允许读B线的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也能上B线的高职院校,在他们心目中有这样的观念:好的大学自己努力也考不上,差的大学不努力也能读,就算不读大学,依靠优越的家庭条件,自己也能衣食无忧。他们找不到要努力读书的理由,在此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3.镇级中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焦虑
人皆有好胜心,学生无论成绩多么差,就其内心而言,都希望学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给父母。但当他们真正进入高中学习后却发现,虽然在初三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但要应对大容量高强度的高中化学学习时,他们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要学好,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他们又觉得承受不了。在这样一种基础知识不理想→不努力→基础知识更加不理想→更加不努力的恶性循环中,他们感到既焦虑,又无力。长期的焦虑无力,常常是以他们放弃高中化学学习而告终。
二 情感教育在镇级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镇级中学的学生常常在入校之初就有一种排斥学校、拒绝老师帮助的心理。对高中抽象、繁杂的化学的学习如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等,多数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可是如果此时学生就开始放弃,那么后期《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将更加寸步难行。作为教师,如果此时忽视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必然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成绩一泻千里;相反,在此情感发生变化之际,教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常常可开发学生内在的智慧,收获不一般的成功。
1.创设情感,沟通心灵
笔者一直坚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是几次随便的“谈心”和“聊天”就能实现的,如果“谈心”是一种等级分明的谈话,“聊天”是一种严肃的说教,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面对现在的学生,要有效沟通,教师必须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学生,先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喜好,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朋友圈,甚至他们的家庭背景等情况,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真心实意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才可能真正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将受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协同力。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常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协助我完成演示实验,在拿、放实验仪器回实验室时、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时,都尽可能让学生一起来参与,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其实也是给自己提供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期间笔者很少直接问学生的化学成绩学得如何,而是问他们平时有什么爱好,聊NBA的球星和赛事,组织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课后和他们相约一起打篮球。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并没有让笔者这个老师没有威严,反而得到了他们更好的尊重与信任,师生、生生关系融洽了,教学自然得心应手。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亲其师”和“信其道”,就起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2.融洽情感,激发兴趣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真心爱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转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有效的学习。
对于后进生、学困生较多的镇级中学来说,遇到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是常见的事情,如果按常规处理批评学生,他们比优等生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相反,我们考虑情感第一的原则,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感动学生,他们才会醒悟。当学生内心认可你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他们就会更加尊敬你这个教师,而尊敬教师的学生又会顺应教师期望,以高度热情投入学习。这样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就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解《原电池》一节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Cu片与Zn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此时的学生肯定会根据初中的知识猜测在Zn片上有气泡产生,Cu片上面没有气泡,然后笔者让学生上讲台完成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同学做的这个实验与他们的猜测一样时,必然有一种成就感,肯定也会觉得毫无新意。接着笔者就问道:如果此时把Cu片与Zn用导线连接在一起会看到什么现象?并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当他们看到Zn片上面没有气泡,反而Cu片上面有气泡时,个个都会感到很新奇、不可思议,此时学生都想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师生情感沟通顺畅融洽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
3.激励情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形成概念、总结规律,从中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创造的欢乐。
镇级中学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化学的信心也明显不足,在相对繁杂的知识点面前他们很容易选择放弃。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教师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趣味性的言语点拨学生,此时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胜利的手势、一句赞同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只要有机会,就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见解后,我们都应及时运用生动的、肯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同时体验成功,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
如在讲解选修5《醇酚》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后,然后循序渐进提出问题:1.醇与酚在结构组成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2.醇酚的化学性质有何异同点?3.是什么原因导致醇与酚性质上的差异?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时,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播撒爱心,倾注真情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不管是哪类学校,差生始终是存在的,在镇级中学中双差生占的比例更高,要想将这些双差生转化,还真不是一两天、一两次的沟通所能解决的,我们唯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加强家校联合,加强与其家长的沟通,找到学生成为双差生的根源,并给予以情感为主的关心和爱护,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去激励和鼓舞学生,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决心。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言语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感情交流,把对学生的爱、期望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并为他操心时,教师在教学中的批评和诱导是有效的,甚至是其它力量难以达到的。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去爱护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当你付出真情来对待学生时,那怕最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情感动的。在镇级中学的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感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而应对每一位学生奉献爱心、给予期望,这对双差生来说更宝贵、更重要,如果教师能厚爱后进生,在他们心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逐渐变差为优。
总之,在镇级中学的化学教学中,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教师更应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诱人,寓教于情,让你的爱心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育 镇级中学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39-02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也包含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知识的传递大家很关注,而情感的交流却常常被人忽略。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东莞,镇级中学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物质的富足使他们容易获得低级享受而无心向学,学习的压力使他们频频受挫而感到精神的孤独,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分析东莞镇级中学学生的现状,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 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现状
1.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态度
笔者任教的是一所镇级中学,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成绩不太理想。当他们发现初中的努力拼搏并不能保证自己进入理想的中学时,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开始怀疑;当他们看到昔日的同窗进入理想的中学时,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开始迷茫;当村里的亲戚、朋友关心地询问他们中考成绩时,他们觉得更多的是羞耻。所有的一切,让他们没有信心也没有心理准备就读镇级中学。最后他们百般不愿地进来了,但此时的他们,除了有中考之后想放松的心理外,更多的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学业。
2.镇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动力
东莞镇级中学学生的父母普遍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都较低,而他们却有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不少的家庭甚至可以让一代、两代人衣食无忧,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没读什么书甚至是文盲却也生活得很好。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这种思想的父母不在少数,这样的父母或靠收租金而整日沉溺在麻将、牌桌上,或整日忙于生意挣钱,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别说有效的监督管理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任自己随大流,直接导致其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过九十年代末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对于经济条件允许读B线的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也能上B线的高职院校,在他们心目中有这样的观念:好的大学自己努力也考不上,差的大学不努力也能读,就算不读大学,依靠优越的家庭条件,自己也能衣食无忧。他们找不到要努力读书的理由,在此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3.镇级中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焦虑
人皆有好胜心,学生无论成绩多么差,就其内心而言,都希望学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给父母。但当他们真正进入高中学习后却发现,虽然在初三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但要应对大容量高强度的高中化学学习时,他们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要学好,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他们又觉得承受不了。在这样一种基础知识不理想→不努力→基础知识更加不理想→更加不努力的恶性循环中,他们感到既焦虑,又无力。长期的焦虑无力,常常是以他们放弃高中化学学习而告终。
二 情感教育在镇级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镇级中学的学生常常在入校之初就有一种排斥学校、拒绝老师帮助的心理。对高中抽象、繁杂的化学的学习如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等,多数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可是如果此时学生就开始放弃,那么后期《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将更加寸步难行。作为教师,如果此时忽视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必然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成绩一泻千里;相反,在此情感发生变化之际,教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常常可开发学生内在的智慧,收获不一般的成功。
1.创设情感,沟通心灵
笔者一直坚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是几次随便的“谈心”和“聊天”就能实现的,如果“谈心”是一种等级分明的谈话,“聊天”是一种严肃的说教,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面对现在的学生,要有效沟通,教师必须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学生,先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喜好,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朋友圈,甚至他们的家庭背景等情况,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真心实意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才可能真正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将受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协同力。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常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协助我完成演示实验,在拿、放实验仪器回实验室时、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时,都尽可能让学生一起来参与,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其实也是给自己提供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期间笔者很少直接问学生的化学成绩学得如何,而是问他们平时有什么爱好,聊NBA的球星和赛事,组织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课后和他们相约一起打篮球。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并没有让笔者这个老师没有威严,反而得到了他们更好的尊重与信任,师生、生生关系融洽了,教学自然得心应手。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亲其师”和“信其道”,就起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2.融洽情感,激发兴趣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真心爱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转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有效的学习。
对于后进生、学困生较多的镇级中学来说,遇到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是常见的事情,如果按常规处理批评学生,他们比优等生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相反,我们考虑情感第一的原则,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感动学生,他们才会醒悟。当学生内心认可你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他们就会更加尊敬你这个教师,而尊敬教师的学生又会顺应教师期望,以高度热情投入学习。这样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就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解《原电池》一节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Cu片与Zn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此时的学生肯定会根据初中的知识猜测在Zn片上有气泡产生,Cu片上面没有气泡,然后笔者让学生上讲台完成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同学做的这个实验与他们的猜测一样时,必然有一种成就感,肯定也会觉得毫无新意。接着笔者就问道:如果此时把Cu片与Zn用导线连接在一起会看到什么现象?并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当他们看到Zn片上面没有气泡,反而Cu片上面有气泡时,个个都会感到很新奇、不可思议,此时学生都想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师生情感沟通顺畅融洽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
3.激励情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形成概念、总结规律,从中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创造的欢乐。
镇级中学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化学的信心也明显不足,在相对繁杂的知识点面前他们很容易选择放弃。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教师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趣味性的言语点拨学生,此时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胜利的手势、一句赞同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只要有机会,就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见解后,我们都应及时运用生动的、肯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同时体验成功,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
如在讲解选修5《醇酚》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后,然后循序渐进提出问题:1.醇与酚在结构组成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2.醇酚的化学性质有何异同点?3.是什么原因导致醇与酚性质上的差异?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时,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播撒爱心,倾注真情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不管是哪类学校,差生始终是存在的,在镇级中学中双差生占的比例更高,要想将这些双差生转化,还真不是一两天、一两次的沟通所能解决的,我们唯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加强家校联合,加强与其家长的沟通,找到学生成为双差生的根源,并给予以情感为主的关心和爱护,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去激励和鼓舞学生,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决心。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言语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感情交流,把对学生的爱、期望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并为他操心时,教师在教学中的批评和诱导是有效的,甚至是其它力量难以达到的。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去爱护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当你付出真情来对待学生时,那怕最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情感动的。在镇级中学的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感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而应对每一位学生奉献爱心、给予期望,这对双差生来说更宝贵、更重要,如果教师能厚爱后进生,在他们心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逐渐变差为优。
总之,在镇级中学的化学教学中,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教师更应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诱人,寓教于情,让你的爱心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