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向是以应试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多学生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地学习,对于问题的实质往往是人云亦云囫囵吞枣。当今创新性地开展了“问题解决”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使之更具热情、更有求知欲望,并使得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为紧密。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以致用 开拓创新 积极参与
一、何为“问题解决”教学法
高中地理因其知识的驳杂性以及地理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性,是以对于很多高中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将成绩的高低与学习掌握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使其对这门学科更加缺乏兴趣。现下推出了富有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教学法,该教学法的引进和使用,使得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以增加,同时也更富有学以致用性,对于改革教学模式、增长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著名学者丁肇中先生曾说,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一般远在外国学生之上,然而如果涉及到一些实际的动手操作实验、申报一些实际的研究课题的话,那么中国学生的软肋便会凸显。究其原因,还是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学校一味追求成绩,成绩成为了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中国的高分学生却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的思维体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有着不小的差距。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所大力提倡的“发现法”便是“问题解决”的滥觞。所谓“发现法”或者“问题解决”法便是令学生根据自身现下已经掌握的各项知识,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者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记忆最深且掌握最牢固的知识大多是自学得来的。在历史上,卓越大才也大多未必出身高等学府,他们都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自主学习并融会贯通地将自身的知识投入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去,因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类似的例子古有孙敬、今有莫言、外有威廉·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如此这般的名人事例不胜枚举。现下所使用的“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老师将自身的授课掌控权的一大部分让渡给学生,令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公,富有探索精神和求知精神。好奇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不能使得应试教育的刻板教条和功利主义泯灭了最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的高中生的求知精神。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是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探索、发现的精神;从人生的角度而言,如果一味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便会导致事事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如果学生们在“问题解决”教学法中收获了学习的乐趣、自信以及独立的学习习惯乃至独立人格的话,那么不仅仅是对于他们的高中地理学习以及高中其他科目学习,对于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乃至是整个人生都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人生中的真正出类拔萃者往往是“辛苦为王,我心擎天”者,是以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来追求真理的人。尽管这些要求对于高中生而言或许过高,但在高中时令他们培养起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老师扮演着绝对的引航者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度和内在积极性被大打折扣,这使得教学类似于填鸭和囫囵吞枣,学生是在一种相当被动和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老师们极将一个相当生硬的概念或者知识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们往往只能被动地咀嚼消化这些知识。然而在“问题解决”教学法中,一切正好被倒置过来。老师仅仅扮演引领者和解答者的角色。
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应用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类似于导游的角色,而学生们则是真正的主角,是地理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同时也会解决问题,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真正主角。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科,现实中所产生的诸多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等都可以使用地理学的相应知识予以解答。在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法时,要求学生们必须要仔仔细细地预习课本,通过自身的阅读教材来提出问题。而如果要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必须要经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提出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思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区位时,学生们或许会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德国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工业的中心,然而之后会出现衰落?在鲁尔区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时,当地的管理人员是怎样“挽狂澜于既倒”的呢?又整合了那些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鲁尔区重整旗鼓?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仔仔细细进行研究,不能照搬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走走过场,而应该令学生们真正投入到学习的进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自我验证问题。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日本频发地震的原因何在?渔场为什么介于寒暖流的交界处?三圈环流的示意图怎样容易记住?全球的温度带和植被构成怎样的关系?类似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学生们重视的知识点。
三、小结
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过往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内在局限,这些内在局限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现下的学习,甚至对他们整个人生都会取得一定的消极影响——据调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自身行业的领军人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法。该方法的引入不仅仅适用于地理这一门学科,而且如果真真正正地予以掌握的话,对整个高中的全部课程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习的自主积极性、自信以及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倪刚,腾春惠,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5):7—8.
[2]王莉.淺谈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地理教育,2010(6):55—56.
[3]邓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6):40—41.
[4]林春鸿.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9—10.
[5]刘育蓓.多元地理教学策略的组合与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7):8—9.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以致用 开拓创新 积极参与
一、何为“问题解决”教学法
高中地理因其知识的驳杂性以及地理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性,是以对于很多高中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将成绩的高低与学习掌握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使其对这门学科更加缺乏兴趣。现下推出了富有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教学法,该教学法的引进和使用,使得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以增加,同时也更富有学以致用性,对于改革教学模式、增长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著名学者丁肇中先生曾说,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一般远在外国学生之上,然而如果涉及到一些实际的动手操作实验、申报一些实际的研究课题的话,那么中国学生的软肋便会凸显。究其原因,还是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学校一味追求成绩,成绩成为了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中国的高分学生却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的思维体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有着不小的差距。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所大力提倡的“发现法”便是“问题解决”的滥觞。所谓“发现法”或者“问题解决”法便是令学生根据自身现下已经掌握的各项知识,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者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记忆最深且掌握最牢固的知识大多是自学得来的。在历史上,卓越大才也大多未必出身高等学府,他们都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自主学习并融会贯通地将自身的知识投入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去,因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类似的例子古有孙敬、今有莫言、外有威廉·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如此这般的名人事例不胜枚举。现下所使用的“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老师将自身的授课掌控权的一大部分让渡给学生,令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公,富有探索精神和求知精神。好奇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不能使得应试教育的刻板教条和功利主义泯灭了最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的高中生的求知精神。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是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探索、发现的精神;从人生的角度而言,如果一味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便会导致事事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如果学生们在“问题解决”教学法中收获了学习的乐趣、自信以及独立的学习习惯乃至独立人格的话,那么不仅仅是对于他们的高中地理学习以及高中其他科目学习,对于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乃至是整个人生都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人生中的真正出类拔萃者往往是“辛苦为王,我心擎天”者,是以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来追求真理的人。尽管这些要求对于高中生而言或许过高,但在高中时令他们培养起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老师扮演着绝对的引航者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度和内在积极性被大打折扣,这使得教学类似于填鸭和囫囵吞枣,学生是在一种相当被动和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老师们极将一个相当生硬的概念或者知识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们往往只能被动地咀嚼消化这些知识。然而在“问题解决”教学法中,一切正好被倒置过来。老师仅仅扮演引领者和解答者的角色。
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应用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类似于导游的角色,而学生们则是真正的主角,是地理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同时也会解决问题,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真正主角。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科,现实中所产生的诸多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等都可以使用地理学的相应知识予以解答。在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法时,要求学生们必须要仔仔细细地预习课本,通过自身的阅读教材来提出问题。而如果要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必须要经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提出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思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区位时,学生们或许会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德国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工业的中心,然而之后会出现衰落?在鲁尔区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时,当地的管理人员是怎样“挽狂澜于既倒”的呢?又整合了那些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鲁尔区重整旗鼓?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仔仔细细进行研究,不能照搬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走走过场,而应该令学生们真正投入到学习的进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自我验证问题。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日本频发地震的原因何在?渔场为什么介于寒暖流的交界处?三圈环流的示意图怎样容易记住?全球的温度带和植被构成怎样的关系?类似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学生们重视的知识点。
三、小结
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过往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内在局限,这些内在局限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现下的学习,甚至对他们整个人生都会取得一定的消极影响——据调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自身行业的领军人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法。该方法的引入不仅仅适用于地理这一门学科,而且如果真真正正地予以掌握的话,对整个高中的全部课程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习的自主积极性、自信以及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倪刚,腾春惠,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5):7—8.
[2]王莉.淺谈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地理教育,2010(6):55—56.
[3]邓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6):40—41.
[4]林春鸿.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9—10.
[5]刘育蓓.多元地理教学策略的组合与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