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共好”的分析及与其他管理理论的比较方式,探讨了在企业的团队中融入“共好”这一精神因素的可行性。首先,介绍了“共好”精神的内容和应用它来凝聚团队,并从需求理论和期望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共好”的内在精神导向和员工对其的可能反应,其次,通过对企业文化理论与“共好”进行比较,探讨了“共好”作为一个团队精神应用在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意义。最后,阐述了利用“共好”作为团队精神建设企业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共好”:团队精神:企业文化
现代管理理论更注重“人”的因素,人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力是每个管理者要思考的。团队可以看作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团队精神则是把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更是一个组织的独特价值理念的体现。团队的目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具体事务,理想状态是可以百分百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能力,但是事实上,总有各种原因造成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或者存在工作方式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管理者采用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我下面所要叙述的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共好”理念简介
“共好”是一本书,原作者是Ken Blanchard&SheldonBowles,最初南哈佛管理业书籍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在《共好》一书,作者用了三种动物(即松鼠、海狸和大雁)来表达“共好的精神”。
第一种动物是松鼠,他们会在每年冬天到来之前把食物储备好,做好过冬的准备,从松鼠学到。
(1)努力的进行工作是因为他们有动机(任务)。
(2)达成储存食物的目标(活命)。
(3)做重要且有价值的工作。
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松鼠做的工作是一个有价值的工作,那么怎么判断一项工作是否有价值呢?书中简要地说了这么几点。
(1)认清工作的重要性。
(2)工作必须能指向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
(3)所有计划,决定于行动都必须以价值为出发点。
第二种动物是海狸,他们可以集体把自己的巢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地方,并没有一个领导者来统一规划,从海狸身上我们学到的。
(1)掌控达成目标的流程,独立自主的工作。
(2)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3)唯有尊重员工个人的价值,员工才可能真正地掌控工作。
(4)整个组织应该要能尊重、倾听并能够实践员工的想法、感受、需要与梦想。
(5)范围界定清楚地场地。
(6)培养能力同时面对挑战。
第三种动物是大雁,他们能够在飞行的时候始终保持人字形或者一字形,从而使得除了领头雁之外的大雁只需要原本力气的1/3:大雁并不是因为有事情发生才发出叫声。我们可以学到的。
(1)无能时表态式的肯定或者意识形态的认同,都必须是真正的鼓励。
(2)得分是比赛的原动力,针对过程表示赞美。
(3)E=mc2,热情等于任务乘以现金加喝彩。
(4)洪亮的叫声是为了互相鼓励。
由此可以看出,“共好”理念包括三个内容,松鼠的精神:做有价值的工作,懂得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海狸的方式:彼此有默契,相互信任,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大雁的天赋:互相鼓舞,真正发自内心的真诚。松鼠的精神给予我们行动目标与意义,海狸的方式使我们懂得了行动过程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大雁的天赋让我们共同向前。
二、对“共好”理念的分析
《共好》提到的三种动物可以看作是团队精神核心的外在表现,团队合作的目的在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但是就像物理学上两个力只有方向相同才能达到最大的合力一样,团队要发挥作用也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而三种动物让我们明白了它们生存所依靠的力量。用这三种动物来表达团体合作的精神,正是恰如其分。
(一)“松鼠”的精神:做有价值的工作,懂得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出了期望理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本人效价的大小,效价是企业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即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由于这两个方面在现实中会不断地变化,所以作为管理者就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变化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那么假设使用“共好”作为团队凝聚的因素,按照期望理论必需可以调整这种变化使激发力量最大,才能确定是有效的。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松鼠”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确定一个企业目标,它就是“未来的价值”。由于这个目标是明确的、有价值的,所以工作是有意义的,员工可以清晰地判断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努力去实现它。因为目标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确立的,所以员工的最终期望值也就会较大。其次,对于个人来说,对企业的贡献越大,那么个人其他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更高的工资、地位等。另外,如果像松鼠一样平时注意积累,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那么肯定能平安度過寒冷的冬天。员工经验和实力的增加,对自己来说总是好的。从这两个方面看激励的效价也不会低,这样根据弗鲁姆的计算公式得到激励力量的数值会比较高,说明“松鼠”的精神符合期望理论,应该是有效的。
按照“松鼠”的精神要做有价值的工作,员工会时刻判断自身行为对“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从而避免做无用功。在判断的同时也会提示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样就不会缺少工作激情或动力。
(二)“海狸”的方式:彼此有默契,相互信任,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大雁”的天赋:互相鼓舞,真正发自内心的真诚
美国最具盛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较好的激励效果,这时针对低层次需要的激励措施的效果很低。从马斯洛的调查数据来看,越高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越少,因为难易程度。所以说不同需求层次的人采取的激励措施也要不一样。 而企业要注意的是高层次的需要,用高层次的需要来激励员工更有效果,高层次的需要有以下三种。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一般是共同存在,没有什么严格界限。社交的需要是指人处于社会中期望与他人保持的一种良好关系,尊重的需要是指追求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而得到自我的满足和他人的赞赏或承认。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它是指期望个人能力的完全发挥。需要一个适合发挥自己全部力量、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位或工作,现实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的人是极少的。
“海狸”的方式和“大雁”的天赋让我们注意到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海狸”让我们懂得大家是一个团体,企业的目标靠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在工作中,企业要让员工拥有自主权,独自掌握过程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在能力。组织也能看到员工的想法、感受、需求和梦想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让员工实践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流程顺利地进行会有帮助。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会激发员工的动力和热情。
“大雁”的天赋是让我们克服个人能力的限制,互相鼓舞,它要用在“松鼠”的精神和“海狸”的方式的基础上。大雁的迁徙很明确地说明了鼓舞的伟大,大雁就是靠着它的这种天赋才能完成南北遥远距离的旅途。人的优点在于可以主动的学习,“大雁”教会我们依靠合理利用群体的力量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从利兰·布雷德福的研究也可以证明,提高团体成员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提高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敏感性可以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标。所以,团队成员要像大雁一样互相鼓励。
(三)“共好精神”的管理理念分析
不同企业的员工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不一样,所采取的激励方式就要因人而异。
企业管理中首先要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取向、明确的组织位置、关系取向和注重未来。如果在企业管理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时考虑一下,那么得到的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在引用这些管理思想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观念的冲突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学会反思,采用适当的方式应用。
首先,注重未来效益。企业管理中要计算未来决定一件事情做不做、如何做,最终所获得的要在事前计算好。“松鼠”也是这样,预期未来决定今天的行动。所以要学习“松鼠”,把团队的事情也预期一下,然后各人的任务就明晰了,这样在做预期的时候就会个人与集体兼顾。
其次,注重关系。“共好”所要表达的是企业成员像大雁一样互相鼓舞、共同前进,就是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目的是构成小范围互助群体:企业“共好”就是主动把整个企业合并为一,它的范围更加广大。当然人毕竟不是大雁,所以在学习“共好”的精神时只能采取大雁互相鼓励的方式,让大家明白我们并不孤单。
最后,整体意识。企业管理就是要人们相信只要努力谁都能成才。在团体利益为重的思想下,个人所分配的任务一定会认真完成。而这里所要提倡的就是“海狸”的默契,如果拥有了“海狸”的默契,那么企业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所以企业要学习“海狸”给员工以自主的权利。
从以上可以知道“共好”的精神应用在企业里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把“共好”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以达到提高式作效率和员工满意的目标。
三、管理理论发展看“共好”精神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科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企业文化阶段。①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即人是理性的,只追求物质利益,因此管理制度的基础是“物质奖励与惩罚”。②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也有心理的、社会的需要。行为科学摒弃了理性主义,但过分强调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概念。③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由于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之中,呈现出理性与人本两种思想的结合。④企业文化阶段就是指现今,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的最新综合,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
不同理论阶段的研究对象的转变表现了人对管理的认识,对组织本质的认知。现代管理就是建设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它代表着企业的人文管理方式。不过文化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并不是否定科学管理。
管理理论的目的都是提高企业效率,以最低成本获得最高利益。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就要以服务态度对待顾客和员工,不能把员工仅仅看作一种成本,这样才不违背它的本质。应该真心的对待团队里每一人,这个应该体现在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西方管理学界,它的诞生就是始于对美日跨国企业不同部门绩效差异的研究,两国的部门因为人员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绩效也相差甚大。基于此,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来试图解释这个问题。
企业文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由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包含许多方面,从一个角度就能得出一个解释。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建立起来的。不过学者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有相同的地方: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
仁达方略认为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对企业的目的、对企业员工和顾客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评判企业和员工行为的标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企业所有成员,它是企业人的共同信念。而企业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和具体化。
从内容上,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深层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共有的价值观:中问层是由企业各项制度和潜在行为准则组成的制度文化:表层的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用物质形式表现的企业形象。如果用冰山来形容的话,表层企业文化就是浮在水面,可以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东西:而企业文化的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是精神層面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企业文化理论通过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来激发员工,使企业的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样员工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就很类似,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以下几点。①塑造人,它可以一定程度上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因为判断的依据——价值观是一样的。②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明确了企业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③弥补管理不足,企业文化会形成与文化理念相应的群体规范和行为准则。④企业特色,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程度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历史的不同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二)企业文化理论与“共好”的契合
企业文化理论的要求是统一员工价值观,进而形成一个行动一体的组织。它的最终效果是使每一个员工都有类似的价值判断能力,然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能有较一致的认识和行动。在内部交流时也能很快达成共识、做出决策,提高效率。企业文化理论同时要求企业注意员工的工作环境等各种方式控制和引导员工情绪。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而不仅仅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丰富员T-的生活,满足精神的需要,以激励员工发挥潜在能力。
而“共好”则是统一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的潜能。它提示大家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让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然后每个人都自主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完成目标行动,过程中互相鼓舞。就像马车,不论几匹马,他们的目的都是使马车向前进。比较一下可以得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理想的前景描述,激励方式都是采用精神方面的激励,都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促进人与企业的发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共好”只是一个关于人行为的指導精神,而企业文化则涵盖了企业所有方面,它更具体。所以,可以用“共好”来指导我们建设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不必担心它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是说把“共好”的精神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去。
不同的企业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需要不同的价值观,所以造就了企业各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共好”是从人的需求和思维方式出发,指导团队成员之间关系和行为的一种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共好”。所以他们俩并不冲突,这意味着“共好”精神适用于大部分的团队。
另外,“共好”与“和谐思想”也有相似的地方。和谐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是事物冲突的终点。我把它想象成一个网,代表着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和谐思想”就是主动的达到和谐的状态。“共好”的目标从团队的角度看就是和谐,“共好”是团队成员行为潜在规律的表现,它引导团队走向“共好”。“共好”是一种和谐,它是团队的一种和谐状态,所以说“共好”精神是符合“和谐思想”的,它有利于企业和谐的建设。
四、总结
《共好》利用三种动物表达了一个优秀的组织所具有的团体精神,我们可以借鉴来完成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用它来激励组织的成员。“共好”的团队精神是要达到共好:员工与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好。
用“共好”建立的企业文化则要体现这样一种精神: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大家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人愿望不同,比如有人渴望更高的权利、有人渴望腰缠万贯、有人渴望平淡幸福的生活.所以企业里的每个人在为了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在向着个人的目标迈进。而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要给每一个员工机会,就是让员工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方式就是在T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做好在企业里的每一件事。所有员丁努力的总和就不仅仅是企业目标的达成,还包括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工作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它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作为管理者,就要时刻关注员工需求、关注企业现在与未来,最终达成企业里的“共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共好”:团队精神:企业文化
现代管理理论更注重“人”的因素,人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力是每个管理者要思考的。团队可以看作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团队精神则是把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更是一个组织的独特价值理念的体现。团队的目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具体事务,理想状态是可以百分百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能力,但是事实上,总有各种原因造成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或者存在工作方式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管理者采用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我下面所要叙述的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共好”理念简介
“共好”是一本书,原作者是Ken Blanchard&SheldonBowles,最初南哈佛管理业书籍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在《共好》一书,作者用了三种动物(即松鼠、海狸和大雁)来表达“共好的精神”。
第一种动物是松鼠,他们会在每年冬天到来之前把食物储备好,做好过冬的准备,从松鼠学到。
(1)努力的进行工作是因为他们有动机(任务)。
(2)达成储存食物的目标(活命)。
(3)做重要且有价值的工作。
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松鼠做的工作是一个有价值的工作,那么怎么判断一项工作是否有价值呢?书中简要地说了这么几点。
(1)认清工作的重要性。
(2)工作必须能指向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
(3)所有计划,决定于行动都必须以价值为出发点。
第二种动物是海狸,他们可以集体把自己的巢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地方,并没有一个领导者来统一规划,从海狸身上我们学到的。
(1)掌控达成目标的流程,独立自主的工作。
(2)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3)唯有尊重员工个人的价值,员工才可能真正地掌控工作。
(4)整个组织应该要能尊重、倾听并能够实践员工的想法、感受、需要与梦想。
(5)范围界定清楚地场地。
(6)培养能力同时面对挑战。
第三种动物是大雁,他们能够在飞行的时候始终保持人字形或者一字形,从而使得除了领头雁之外的大雁只需要原本力气的1/3:大雁并不是因为有事情发生才发出叫声。我们可以学到的。
(1)无能时表态式的肯定或者意识形态的认同,都必须是真正的鼓励。
(2)得分是比赛的原动力,针对过程表示赞美。
(3)E=mc2,热情等于任务乘以现金加喝彩。
(4)洪亮的叫声是为了互相鼓励。
由此可以看出,“共好”理念包括三个内容,松鼠的精神:做有价值的工作,懂得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海狸的方式:彼此有默契,相互信任,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大雁的天赋:互相鼓舞,真正发自内心的真诚。松鼠的精神给予我们行动目标与意义,海狸的方式使我们懂得了行动过程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大雁的天赋让我们共同向前。
二、对“共好”理念的分析
《共好》提到的三种动物可以看作是团队精神核心的外在表现,团队合作的目的在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但是就像物理学上两个力只有方向相同才能达到最大的合力一样,团队要发挥作用也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而三种动物让我们明白了它们生存所依靠的力量。用这三种动物来表达团体合作的精神,正是恰如其分。
(一)“松鼠”的精神:做有价值的工作,懂得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出了期望理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本人效价的大小,效价是企业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即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由于这两个方面在现实中会不断地变化,所以作为管理者就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变化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那么假设使用“共好”作为团队凝聚的因素,按照期望理论必需可以调整这种变化使激发力量最大,才能确定是有效的。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松鼠”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确定一个企业目标,它就是“未来的价值”。由于这个目标是明确的、有价值的,所以工作是有意义的,员工可以清晰地判断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努力去实现它。因为目标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确立的,所以员工的最终期望值也就会较大。其次,对于个人来说,对企业的贡献越大,那么个人其他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更高的工资、地位等。另外,如果像松鼠一样平时注意积累,为了未来的价值而努力,那么肯定能平安度過寒冷的冬天。员工经验和实力的增加,对自己来说总是好的。从这两个方面看激励的效价也不会低,这样根据弗鲁姆的计算公式得到激励力量的数值会比较高,说明“松鼠”的精神符合期望理论,应该是有效的。
按照“松鼠”的精神要做有价值的工作,员工会时刻判断自身行为对“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从而避免做无用功。在判断的同时也会提示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样就不会缺少工作激情或动力。
(二)“海狸”的方式:彼此有默契,相互信任,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大雁”的天赋:互相鼓舞,真正发自内心的真诚
美国最具盛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较好的激励效果,这时针对低层次需要的激励措施的效果很低。从马斯洛的调查数据来看,越高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越少,因为难易程度。所以说不同需求层次的人采取的激励措施也要不一样。 而企业要注意的是高层次的需要,用高层次的需要来激励员工更有效果,高层次的需要有以下三种。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一般是共同存在,没有什么严格界限。社交的需要是指人处于社会中期望与他人保持的一种良好关系,尊重的需要是指追求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而得到自我的满足和他人的赞赏或承认。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它是指期望个人能力的完全发挥。需要一个适合发挥自己全部力量、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位或工作,现实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的人是极少的。
“海狸”的方式和“大雁”的天赋让我们注意到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海狸”让我们懂得大家是一个团体,企业的目标靠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在工作中,企业要让员工拥有自主权,独自掌握过程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在能力。组织也能看到员工的想法、感受、需求和梦想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让员工实践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流程顺利地进行会有帮助。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会激发员工的动力和热情。
“大雁”的天赋是让我们克服个人能力的限制,互相鼓舞,它要用在“松鼠”的精神和“海狸”的方式的基础上。大雁的迁徙很明确地说明了鼓舞的伟大,大雁就是靠着它的这种天赋才能完成南北遥远距离的旅途。人的优点在于可以主动的学习,“大雁”教会我们依靠合理利用群体的力量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从利兰·布雷德福的研究也可以证明,提高团体成员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提高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敏感性可以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标。所以,团队成员要像大雁一样互相鼓励。
(三)“共好精神”的管理理念分析
不同企业的员工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不一样,所采取的激励方式就要因人而异。
企业管理中首先要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取向、明确的组织位置、关系取向和注重未来。如果在企业管理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时考虑一下,那么得到的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在引用这些管理思想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观念的冲突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学会反思,采用适当的方式应用。
首先,注重未来效益。企业管理中要计算未来决定一件事情做不做、如何做,最终所获得的要在事前计算好。“松鼠”也是这样,预期未来决定今天的行动。所以要学习“松鼠”,把团队的事情也预期一下,然后各人的任务就明晰了,这样在做预期的时候就会个人与集体兼顾。
其次,注重关系。“共好”所要表达的是企业成员像大雁一样互相鼓舞、共同前进,就是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目的是构成小范围互助群体:企业“共好”就是主动把整个企业合并为一,它的范围更加广大。当然人毕竟不是大雁,所以在学习“共好”的精神时只能采取大雁互相鼓励的方式,让大家明白我们并不孤单。
最后,整体意识。企业管理就是要人们相信只要努力谁都能成才。在团体利益为重的思想下,个人所分配的任务一定会认真完成。而这里所要提倡的就是“海狸”的默契,如果拥有了“海狸”的默契,那么企业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所以企业要学习“海狸”给员工以自主的权利。
从以上可以知道“共好”的精神应用在企业里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把“共好”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以达到提高式作效率和员工满意的目标。
三、管理理论发展看“共好”精神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科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企业文化阶段。①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即人是理性的,只追求物质利益,因此管理制度的基础是“物质奖励与惩罚”。②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也有心理的、社会的需要。行为科学摒弃了理性主义,但过分强调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概念。③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由于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之中,呈现出理性与人本两种思想的结合。④企业文化阶段就是指现今,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的最新综合,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
不同理论阶段的研究对象的转变表现了人对管理的认识,对组织本质的认知。现代管理就是建设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它代表着企业的人文管理方式。不过文化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并不是否定科学管理。
管理理论的目的都是提高企业效率,以最低成本获得最高利益。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就要以服务态度对待顾客和员工,不能把员工仅仅看作一种成本,这样才不违背它的本质。应该真心的对待团队里每一人,这个应该体现在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西方管理学界,它的诞生就是始于对美日跨国企业不同部门绩效差异的研究,两国的部门因为人员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绩效也相差甚大。基于此,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来试图解释这个问题。
企业文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由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包含许多方面,从一个角度就能得出一个解释。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建立起来的。不过学者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有相同的地方: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
仁达方略认为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对企业的目的、对企业员工和顾客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评判企业和员工行为的标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企业所有成员,它是企业人的共同信念。而企业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和具体化。
从内容上,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深层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共有的价值观:中问层是由企业各项制度和潜在行为准则组成的制度文化:表层的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用物质形式表现的企业形象。如果用冰山来形容的话,表层企业文化就是浮在水面,可以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东西:而企业文化的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是精神層面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企业文化理论通过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来激发员工,使企业的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样员工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就很类似,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以下几点。①塑造人,它可以一定程度上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因为判断的依据——价值观是一样的。②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明确了企业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③弥补管理不足,企业文化会形成与文化理念相应的群体规范和行为准则。④企业特色,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程度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历史的不同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二)企业文化理论与“共好”的契合
企业文化理论的要求是统一员工价值观,进而形成一个行动一体的组织。它的最终效果是使每一个员工都有类似的价值判断能力,然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能有较一致的认识和行动。在内部交流时也能很快达成共识、做出决策,提高效率。企业文化理论同时要求企业注意员工的工作环境等各种方式控制和引导员工情绪。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而不仅仅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丰富员T-的生活,满足精神的需要,以激励员工发挥潜在能力。
而“共好”则是统一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的潜能。它提示大家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让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然后每个人都自主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完成目标行动,过程中互相鼓舞。就像马车,不论几匹马,他们的目的都是使马车向前进。比较一下可以得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理想的前景描述,激励方式都是采用精神方面的激励,都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促进人与企业的发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共好”只是一个关于人行为的指導精神,而企业文化则涵盖了企业所有方面,它更具体。所以,可以用“共好”来指导我们建设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不必担心它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是说把“共好”的精神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去。
不同的企业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需要不同的价值观,所以造就了企业各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共好”是从人的需求和思维方式出发,指导团队成员之间关系和行为的一种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共好”。所以他们俩并不冲突,这意味着“共好”精神适用于大部分的团队。
另外,“共好”与“和谐思想”也有相似的地方。和谐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是事物冲突的终点。我把它想象成一个网,代表着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和谐思想”就是主动的达到和谐的状态。“共好”的目标从团队的角度看就是和谐,“共好”是团队成员行为潜在规律的表现,它引导团队走向“共好”。“共好”是一种和谐,它是团队的一种和谐状态,所以说“共好”精神是符合“和谐思想”的,它有利于企业和谐的建设。
四、总结
《共好》利用三种动物表达了一个优秀的组织所具有的团体精神,我们可以借鉴来完成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用它来激励组织的成员。“共好”的团队精神是要达到共好:员工与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好。
用“共好”建立的企业文化则要体现这样一种精神: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大家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人愿望不同,比如有人渴望更高的权利、有人渴望腰缠万贯、有人渴望平淡幸福的生活.所以企业里的每个人在为了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在向着个人的目标迈进。而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要给每一个员工机会,就是让员工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方式就是在T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做好在企业里的每一件事。所有员丁努力的总和就不仅仅是企业目标的达成,还包括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工作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它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作为管理者,就要时刻关注员工需求、关注企业现在与未来,最终达成企业里的“共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