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28399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以境育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就能在愉悦与情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语文。
  比如我在教《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到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我从网上挑选了相关的图片,并配上音乐、文字、及简单的动画效果,播放时加上画外音,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在音乐的熏陶和画面的感染下,很快就走进了这篇课文,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教《沁园春·雪》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朗读、图片等,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言传身教,以情引情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是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应满怀热情,绘声绘色地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老师包含感情的语言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
  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我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
  三、挖掘教材,陶冶情感
  富有诗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在语文教材中占相当比例,它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我先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营造出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让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中,让学生与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的:文章以背影开篇,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父亲车站相别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抒发了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时,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流露字里行间,并与开头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及美的享受。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唤起学生对我们情感的认同吧!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其他文献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悲哀的。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在强调创新,已经延伸到它的每一个领域,并且将要向细节渗透。阅读是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在阅读中更好的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几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诗言志,歌咏言”,大部分诗歌和议论文往往是有感而发,因此
期刊
顶着凛冽的寒风,马年向我们飞奔而来。在万马奔腾之余,我们谈天说地,说国事,谈家风。因为人皆有家,有家就有家风,家风往小里说,可营造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子孙出息的幸福家庭;往大里说,可影响社会,造福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以德治家,重视家风,严以律己,管好家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将大受裨意,如果这样了,何愁我中华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那么家风到底是什么?古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指仁
期刊
当夜如黑色锦缎般铺展而来,四下里一片寂静,一切都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却激动得辗转难眠。悄悄凭窗临风,在静静聆听的那一刻,我用左手握着右手。苍穹中星光点点,那点点的星儿如一只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穿过左手,将满腔的柔情倾洒在我的右手上,我的手心顿时萌发出幸福的感觉。而那思想的潮水也澎湃激荡,铿然震慑着我的心灵。  隔着深深的郁闷的空间,我的昔日在哭:“唉,现在的学生,人情淡薄,总把老师的好心当作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特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而将信息技术与特校图书馆教育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目前,特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书刊资料馆藏观念,积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书刊,建立资源信息库,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有效促进教职工更新特殊教育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超越残障,提高学习能力,平等参与社会。  一、让图书馆成为教职工的信息资源库  图书馆
期刊
阅读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手段。文化主要是靠文字来进行传递的。一个人在学习阶段,就主要是阅读各种教材和参考书籍,来接受前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张隆华主编的《语文教育学》认为:“阅读从认知文字呼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领会课文的含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并凭着课文练习阅读的技能,发展阅读能力。”《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平“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的
期刊
新材料作文,其实就是传统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区别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先进理念。这种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因其高度的开放性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因此受到不少省市命题者的青睐。面对这种新作文题型,怎样准确地审题呢?要准确地审题,必须把握三条“原则”,掌握四个“妙招”。  下面首先简明地说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  原则一:熟
期刊
阅读是我们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元素、知识的学习途径。在语文的学习中,现代文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自己的学习以及语文教学的实践,就现代文阅读方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体味阅读法  这是一种阅读文章的重要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透彻理解文章的精髓,体察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对社会的见解,以及选材构思、表现手法、遣词、修辞等写作特点。对于
期刊
虽然导语短小,但它却是教学流程的起点,也影响着课堂流程的落点,决定着课堂的最终走向,更关乎着课堂最终的效益。好的导语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距上,建立在文本所承载的教学目标上。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兴趣点,洞悉求知激发点,明确情感增长点,这样的设计,才能目中有人,才能切合实际,才能不走进花俏语言的误区。  第一组:分类设计  示例一:《伟大的悲剧》的对话导语设计  1、很多人都喜欢旅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现在,结合我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启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  首先,适当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
期刊
如何跳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一个适应现代素质教育需要的新途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巧借电教媒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独具魅力,因为它不但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在训练技能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技巧,其收效令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巧借电教媒体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电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