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学热”迅速升温,不仅在学术界、大众文化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更激发了所有国人包括中小学生家长,企业员工的热情。那么,企业员工对国学热潮持何种态度,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推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国学热”是电视、新闻、网络上最近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央视《百家讲坛》收视率飘红,民间私塾重现人间,《诗经》、《论语》等典籍进入小学课堂、中医、养生论大行其道;不仅如此,“国学热”也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活跃于大学校园之中:人大国学院成立、武汉大学国学班用古法祭祀屈原、各种国学知识讲座,经典诵读活动……。笔者作为一个企业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到底是什么?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是指国家开办的学校,到了清朝末年 ,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或学问源于20世纪初。一般而言,国学是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国学与传统文化、国粹、国故等是有区别的。当今学者研究国学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二、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己植根于大众的人生记忆和知识结构中,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思政教育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隽永,意存高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国主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到苏武塞北海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
2.自强不息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坚持“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积极向上的奋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国学经典蕴含的的教育方法
1.德育为先
历代国学思想家认为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儒家教育的中心是德育,它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以家,自家及国而达天下者,盖无二理”,将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大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使所学有益于世。
2.率先垂范
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是道德的楷模,是用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的。因此,他强调道德示范,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鲜见“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道德教育著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亦不曾 “求道若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教育者缺乏对教育对象真实需要的了解,缺乏真情实感的倾注。这不能说明受教育群体没有道德需求,只是思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社会现实和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之间存在反差。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不断激烈决定了我们需要关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导引与帮助。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既不能从书本出发、也不能以抽象的原则立足,对道德品位、人生修养、生活态度等方面教育的真实需要才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我们首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一种指向人的内心的关怀。当“和谐社会”作为当代治国理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和为美,和而不同等观念自古有之,为企业员工提供和谐世界、和谐人生的教育应成为我们当前国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为此,我们可以:
1.融入时代内涵。
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身边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应该是真实新鲜的,把书本上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传达深厚情感。
给予受教育者真挚的人文关怀。很多学者对国学的解读是心得所获,是一次个人感悟式的心灵旅途和审美体验。高校的德育应该涵盖挖掘传统、感悟经典、直面现实、关注受体的道德问题。此外,教育者必须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知,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坚定信念,勇于践行。
总之,国学经典的精粹思想浩瀚而深远,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植根于这一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并将继承的优秀国学思想内涵赋予时代主旋律,从而真正发挥国学思想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到底是什么?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是指国家开办的学校,到了清朝末年 ,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或学问源于20世纪初。一般而言,国学是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国学与传统文化、国粹、国故等是有区别的。当今学者研究国学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二、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己植根于大众的人生记忆和知识结构中,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思政教育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隽永,意存高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国主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到苏武塞北海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
2.自强不息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坚持“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积极向上的奋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国学经典蕴含的的教育方法
1.德育为先
历代国学思想家认为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儒家教育的中心是德育,它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以家,自家及国而达天下者,盖无二理”,将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大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使所学有益于世。
2.率先垂范
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是道德的楷模,是用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的。因此,他强调道德示范,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鲜见“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道德教育著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亦不曾 “求道若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教育者缺乏对教育对象真实需要的了解,缺乏真情实感的倾注。这不能说明受教育群体没有道德需求,只是思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社会现实和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之间存在反差。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不断激烈决定了我们需要关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导引与帮助。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既不能从书本出发、也不能以抽象的原则立足,对道德品位、人生修养、生活态度等方面教育的真实需要才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我们首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一种指向人的内心的关怀。当“和谐社会”作为当代治国理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和为美,和而不同等观念自古有之,为企业员工提供和谐世界、和谐人生的教育应成为我们当前国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为此,我们可以:
1.融入时代内涵。
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身边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应该是真实新鲜的,把书本上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传达深厚情感。
给予受教育者真挚的人文关怀。很多学者对国学的解读是心得所获,是一次个人感悟式的心灵旅途和审美体验。高校的德育应该涵盖挖掘传统、感悟经典、直面现实、关注受体的道德问题。此外,教育者必须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知,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坚定信念,勇于践行。
总之,国学经典的精粹思想浩瀚而深远,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植根于这一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并将继承的优秀国学思想内涵赋予时代主旋律,从而真正发挥国学思想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