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目前教师评价实践中有以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同教师评价追求有效教学的单一性标准,教学成果的综合性、集体性与教师评价的个体性,教师劳动成果的迟效性与教师评价所要求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之间的矛盾显得越发尖锐。
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由于工业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的影响。在20世纪初,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工业组织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霍桑实验后,人的管理问题成为工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学生被看成是一种产品,评价者关注教育的功效(teacher efficiency),强调对教师工作过程的监控,而监控的手段则采用了教师评价。对教师功效的评价主要涉及到教学技术、教学管理、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态度等方面。这种观念对教师评价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监控——产品”的评价模式仍然在教师评价实践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监控——产品”模式是以教育市场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自身效益最大化是任何社会单位或个人的永恒追求,教师评价的性质和方向不是由教育科学研究者的良好心愿决定的,不是学校管理者、教师或学生的决议决定的,而是由学校的办学效益决定的。市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不同的社会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学校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满足学生家庭和学生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教育市场需求)为手段,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此处的教育市场是指学生的生源市场,是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除非是胜者全得博弈(winner-take-all games)的学校即那些最优的竞争者。虽然,教育科学研究者对教师评价理论做过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理论描绘得非常美好,但是由于脱离具体的教育实际,而在实践操作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博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教师评价实践操作中的市场现象。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是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加者的行为或战略的方式。该理论是由匈牙利数学天才约翰·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发展的。博弈论的指导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行动的时候,你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并开始考虑他人又会如何对你的策略做出反应时,你便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
下面,将分析一下教师的教学策略,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同一所学校中只有两位教师(竞争者),教学上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即策略A和策略B。将两个竞争者所选择的两种策略组合起来,可能得出四种结果,它们被表述在表中的四个格子内,每个格子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了两个竞争者的被评得分情况,也就是每个教师在四种结果中的被评得分情况,分数后面的字母就是相对应的教师。假设教师A和教师B的其他情况都是相同的,那么其被评分数只受教学策略的影响,因而势必是一种镜像。如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假如教师A坚持采用策略B时,此时教师B若也采用策略B,则他俩的得分都为30分,教师B若采用策略A时,则教师A得20分,教师B则可获得50分,权衡两种策略选择,教师B一定会采用策略A以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假如教师A坚持采用策略A时,此时教师B若采用策略B,则教师A的得分为50分,教师B的得分为20分,教师B若也采用策略A时,则双方均可获得60分,权衡两种策略选择,教师B也一定会采用策略A以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教师A采用什么策略,教师B坚持采用策略A时,均可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则策略A是教师B的占优策略(domination strategy),占优策略是指不论其他博弈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博弈者均有一个可采用的最佳策略。由于,教师A和教师B的得分情况是一种镜像关系,所以,对教师A的分析也是一样的,策略A也是教师A的占优策略。通常,两个博弈者都会采用占优策略,以使自己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结果被称作是一种占优均衡(domination equilibrium)。
校际之间也有类似的博弈现象,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采用相应的战略以使自己在学员升学或就业上或素质教育上获得最大绩效,从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抢夺生源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每年暑假期间,在各地方广播电台上,学校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原因,也是在个别就业难的地区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的原因。学校采取的占优策略会直接影响学校领导对教师评价的价值观。比如,某学校以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分数取胜,则应试教育必然是教师的占优策略,相反,若以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终身发展取胜,则素质教育必然是教师的占优策略。学校在教师评价上究竟采用何种方案取决于该校所处的地区,所处的市场环境,而不是教育研究人员一厢情愿的结果。在相同教师评价方案下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艺术。有的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注重教师的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诊断问题,鼓励先进,帮助后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有的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注重教师的外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教师表现(效绩)进行评价,得出结果,然后依据这一结果做出终结性的奖惩决定。所以,与其说发展性教师评价和规范性教师评价是评价制度,不如说是评价艺术。而究竟采用何种评价艺术取决于教育管理者愿意支付的评价投入,它包括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显然,用于规范性教师评价的投入要比用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投入少,而更易取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
学校已经被推向市场,这对于促进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引起教育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与片面性。这就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以教育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教育问题的重新认识与研究,切莫“谈市场色变”,市场经济在中国已是深入人心。我们反对教育界唯利是图的市场行为,但是,不必对在教育领域里出现的市场现象视而不见,却宁愿犯掩耳盗铃的错误,继续沉湎于一厢情愿的理论构建中。
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由于工业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的影响。在20世纪初,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工业组织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霍桑实验后,人的管理问题成为工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学生被看成是一种产品,评价者关注教育的功效(teacher efficiency),强调对教师工作过程的监控,而监控的手段则采用了教师评价。对教师功效的评价主要涉及到教学技术、教学管理、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态度等方面。这种观念对教师评价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监控——产品”的评价模式仍然在教师评价实践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监控——产品”模式是以教育市场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自身效益最大化是任何社会单位或个人的永恒追求,教师评价的性质和方向不是由教育科学研究者的良好心愿决定的,不是学校管理者、教师或学生的决议决定的,而是由学校的办学效益决定的。市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不同的社会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学校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满足学生家庭和学生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教育市场需求)为手段,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此处的教育市场是指学生的生源市场,是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除非是胜者全得博弈(winner-take-all games)的学校即那些最优的竞争者。虽然,教育科学研究者对教师评价理论做过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理论描绘得非常美好,但是由于脱离具体的教育实际,而在实践操作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博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教师评价实践操作中的市场现象。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是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加者的行为或战略的方式。该理论是由匈牙利数学天才约翰·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发展的。博弈论的指导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行动的时候,你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并开始考虑他人又会如何对你的策略做出反应时,你便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
下面,将分析一下教师的教学策略,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同一所学校中只有两位教师(竞争者),教学上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即策略A和策略B。将两个竞争者所选择的两种策略组合起来,可能得出四种结果,它们被表述在表中的四个格子内,每个格子中的两个数字组成了两个竞争者的被评得分情况,也就是每个教师在四种结果中的被评得分情况,分数后面的字母就是相对应的教师。假设教师A和教师B的其他情况都是相同的,那么其被评分数只受教学策略的影响,因而势必是一种镜像。如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假如教师A坚持采用策略B时,此时教师B若也采用策略B,则他俩的得分都为30分,教师B若采用策略A时,则教师A得20分,教师B则可获得50分,权衡两种策略选择,教师B一定会采用策略A以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假如教师A坚持采用策略A时,此时教师B若采用策略B,则教师A的得分为50分,教师B的得分为20分,教师B若也采用策略A时,则双方均可获得60分,权衡两种策略选择,教师B也一定会采用策略A以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教师A采用什么策略,教师B坚持采用策略A时,均可使自己的得分最大化,则策略A是教师B的占优策略(domination strategy),占优策略是指不论其他博弈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博弈者均有一个可采用的最佳策略。由于,教师A和教师B的得分情况是一种镜像关系,所以,对教师A的分析也是一样的,策略A也是教师A的占优策略。通常,两个博弈者都会采用占优策略,以使自己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结果被称作是一种占优均衡(domination equilibrium)。
校际之间也有类似的博弈现象,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采用相应的战略以使自己在学员升学或就业上或素质教育上获得最大绩效,从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抢夺生源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每年暑假期间,在各地方广播电台上,学校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原因,也是在个别就业难的地区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的原因。学校采取的占优策略会直接影响学校领导对教师评价的价值观。比如,某学校以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分数取胜,则应试教育必然是教师的占优策略,相反,若以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终身发展取胜,则素质教育必然是教师的占优策略。学校在教师评价上究竟采用何种方案取决于该校所处的地区,所处的市场环境,而不是教育研究人员一厢情愿的结果。在相同教师评价方案下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艺术。有的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注重教师的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诊断问题,鼓励先进,帮助后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有的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注重教师的外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教师表现(效绩)进行评价,得出结果,然后依据这一结果做出终结性的奖惩决定。所以,与其说发展性教师评价和规范性教师评价是评价制度,不如说是评价艺术。而究竟采用何种评价艺术取决于教育管理者愿意支付的评价投入,它包括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显然,用于规范性教师评价的投入要比用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投入少,而更易取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
学校已经被推向市场,这对于促进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引起教育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与片面性。这就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以教育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教育问题的重新认识与研究,切莫“谈市场色变”,市场经济在中国已是深入人心。我们反对教育界唯利是图的市场行为,但是,不必对在教育领域里出现的市场现象视而不见,却宁愿犯掩耳盗铃的错误,继续沉湎于一厢情愿的理论构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