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重在内化上下功夫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c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内化是德育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表现。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突显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坚持情理交融;增强德育教育的情感性,就是要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内化;实效性。
  
  众所周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教育的奋斗目标,德育教育是搞好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坚持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是当前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愿与同行商榷。
  什么是内化?德里克·朗特里把内化称作"内在化",即将从别人处听来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化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隐在心中(或化为自己的品格)的过程。可见,内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将外在要求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感染、感受、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进入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激起个体内在的需要,个体是不可能真正接受的,即使由于外力的强大影响包括硬性灌输,有时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由于没有引起内部矛盾,也形成不了内化过程,因此,德育内化就必须对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高职生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本着"够用、必需、适度"等高职教育教学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管理"等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共鸣,让其理解、认可、接受,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自觉修炼,从而将其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如前所述,内化既然是人对外部事物普遍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那么这种内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愿、自觉独立完成的。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挥,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教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可采取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例如,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后,不妨把规章制度交给学生,改变传统习惯下的"学习"为"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及时改进,不太合适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即可使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当今社会人缺失的恰恰就是责任。另外,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班委会、团委、学生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当然,我们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可以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而是需要教师更主动,更自愿的主体意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内化过程中,教师更应对自身有更多的思想道德要求,以更好的师表风范,很强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放任自流,让学生自作主张,而是在师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的要求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解放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因为严格要求是对人尊重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最负责的表现,更是促使内化的"催化剂"。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高职生大多在17~20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高职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差,尤其是在中学时期,从未得到教师的厚爱、重视,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不能通情达理,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高职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嫌弃我"的心理。果真如此,师生怎能心理相容?师生之间彼此心理难容,没有良好的情感合作,焉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不信其道,还谈何"内化"?
  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观。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抛弃他们。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从而在双方愉悦的合作中达到内化的最好效果。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在学生内化过程中,认知与践行是其转化的两极。认知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内化的外显,即内化完成的落脚点。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内化而无外显,不能说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显的行为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内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高职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两课"实践教学,依据"两课"教学要求,结合本地区特点,建立多种形式的"两课"教学实践基地,并且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所思、所悟,结合所见所闻,写 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理论的认知,理解,从而为"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艺术节、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还可为学生多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搞一些知识下乡活动以及组织学生搞一些咨询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在易被学生认可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为"内化"创造必要条件。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生活世界又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土壤。道德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因此,德育教育应"重心下移",应走出课堂,走出办公室,走向宿舍,走向食堂,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时间,衣食住行,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品德认同,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内化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德育内化是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它起源于道德感知,发展于道德思维,形成于道德认同。德育在内化上下工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情理交融,坚持知行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书目:
  [1]《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阎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报》。
  [2]《德育教育应贴近生活》吴名 《教育报》。
其他文献
摘 要:《陌上桑》是我国民歌中最早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正义女子战胜邪恶的一曲凯歌。它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罗敷的形象美,她有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是一个容华无比,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人人为之倾倒的美的典型。本文详尽地分析了罗敷的形象美。  关键词:环境美; 用物美;肖像美; 心灵美。    从《诗经》到汉乐府,大量的民歌中,有不少篇章广泛地反映着妇女问题。从中我们听到了在
期刊
摘 要: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字音的修订上,基本依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把原来与之不一致的地方改为一致,但仍有20个《审音表》中的统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多音字。2005年出版的第5版在字音规范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保留了其中16个异读字。《现代汉语词典》保留一些字词的文言方言义、专名义、术语义等特有的读音,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义及异读,是值得肯定的。  
期刊
摘 要: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由于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具有好动,爱表现自己,有竟争性等心理特征,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1、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途径。  2、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德育教育; 途径; 方法。    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
期刊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阐述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制订背景入手,回顾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演进,分析了我国旧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资产减值的理论起点、含义、本质以及谨慎性原则在其上的运用,而理解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较为具体地比较了新资产减值准则和我国相关旧准则之间的差异,剖析了新准则下的各项资产减值问题,论述了我国未来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还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为更加有效实施新资产
期刊
随着现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讲求实用性。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普遍的被人们所忽视。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中学生很多人不喜欢历史,学校本身也不重视历史,高考中历史占的分值也不高。再加上文理分科,理科学生也不考,所以只有文科学生因为高考才学,理科学生连看也不看一眼,更别说去学了。再加上大部分学校重理轻文,认为报文科的都是笨学生,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获得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交际情境;教师素质。    在初中阶段,尽管英语教学已受
期刊
摆在眼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否则学校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更很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以师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全面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以课堂为本,全面提高课堂效益;大力提倡干部讲政德,教师讲师德,学生讲品德,提倡干部围绕教师转,教师
期刊
摘 要: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冰山原则"、场景手法。本文拟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等写作技巧出发,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其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风格; 冰山原则。     1、海明威和迷失的一代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
期刊
摘 要: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开端,最能打动学生的一个情节,课文导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一个好的导语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自然,活泼,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  关键词:故事导入;情景导入;比较导入;标题导入;从文眼导入;设疑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