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的筝乐十分盛行,上至宫廷与官楼,下至民宅与商船,几乎处处都能听到古筝声。当然,筝乐的盛行必然离不开筝乐演奏家,更离不开他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全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诗人对那个朝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全唐诗》中与筝人有关的诗篇,来窥探唐代的筝人筝艺。
关键词:唐代筝人 《全唐诗》 筝艺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那时的社会安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唐代的众多乐器中,古筝是佼佼者,正所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可见古筝艺术在当时非常盛行。在这一盛况下,唐代诗人用大量的诗作对古筝艺术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描写: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人的不凡身手等等,这些诗作为我们当今唐筝研究者研究唐代筝乐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不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因此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一、唐代筝人概述
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诗人对那个朝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研究《全唐诗》中与筝有关的诗篇,来窥探唐代的筝人、筝艺也是非常具有学术保证的。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能看到到唐代的筝乐十分盛行,上至宫廷与官楼,下至民宅与商船,几乎处处都能听到古筝声。当然,筝乐的盛行必然离不开筝乐演奏家,更离不开他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唐代筝家层出不穷,人才济济,单唐诗中提及的就有薛琼琼、襄阳女子、李元凭、崔氏女、常建、谢好、姚美人、崔七、秦姝、郑女、田大夫、丘妓、王郎中妓、郭无名、李程妓、李湖州孺人、李中丞洪妓、白居易、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李周、伍卿等十几位名手。这里既有宫廷筝手、王公贵族家私养的筝妓,也有为了生计而演奏的青楼里的筝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会时常演奏筝乐,伟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筝乐爱好者,从他的诗篇可以看出,他不光赏筝,还特别爱亲自弹筝。也正因为有了白居易这种文人雅士对筝乐的爱好,并把自己对筝乐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篇记录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幸能再次了解和感受唐代的筝乐。
二、唐代筝人的筝艺表现力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的筝人很多,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而从《全唐诗》的相关诗篇,我们仿佛还能看到筝家演奏时高超的弹筝技艺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此,我们将从唐诗中找根据,分析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些筝家及其筝艺表现力。
(一)薛琼琼
当时“梨园弟子”里筝部的“筝长”就是“开元第一筝手”薛琼琼,人称“教坊第一筝子”、“理筝为宫中第一”,直到宋代还被推祟。卷891崔怀宝《忆江南》:“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诗中的玉人就是指的筝妓薛琼琼,因中宫杨羔潜还,崔怀宝邀杨喝酒,在饮酒中,羔令崔作词,正好看到薛琼琼,故做此诗。
(二)襄阳女子
盛唐筝人。卷119崔国辅《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诗中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位女子,所以只能根据诗人的生活年代以及诗的内容推断此女子为盛唐时期的筝人,而且生活在襄阳城里。
(三)常建
卷144常建《高楼夜弹筝》:“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常建是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吁胎尉。后隐居鄂堵的西山。本诗前四句扣题,后四句写所奏筝声的急切和悲凉,全诗只一个“苦”字,就定下了整个的感情基调。从“急”、“鸣”可看出,作者弹筝的速度快、音色洪亮,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常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擅长演奏筝乐的音乐人士。
(四)姚美人
中唐宫廷筝手。卷277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昭阳宫里最聪明,出到人间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是君王说小名。”
本诗一开始就描绘了美人的出场,“恨识迟”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其美貌的赞赏。然后描写她拍筝前的准备以及筝声高急轻慢的变化,表现了姚美人高超的弹筝技艺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最后感叹如此聪明的美人,只有“出到人间才长成”,间接的述说了宫人之苦,诗篇表明姚美人是筝艺高超的宫廷筝妓。
(五)郑女
中唐筝人。卷265顾况《郑女弹筝歌》:“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髻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诗作首先介绍郑女八岁时就已经能弹筝,又以“天上声”以及三声不同的描述暗示了郑女高超的筝艺水平,而“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一句,更是隐喻了郑女的可怜身世,从“落”、“断”、“空”等用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郑女所给予的深切同情,最后以“羞杀百舌黄莺儿”相反衬,更肯定了郑女的弹筝技艺和美妙筝声。
(六)崔七
中唐时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的筝伎,擅长演奏悲哀的曲调。白居易在江州任司马时曾听过她的演奏,并写下了《听崔七伎人筝》、《听夜筝有感》两首诗。
卷438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诗中写到:“花脸云鬓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此诗描述了崔七妓人演奏的愁怨曲调,诗人白居易当时刚从京都贬至江州,心情非常压抑,在听了崔七妓人的演奏以后,更是产生深厚的愁思,甚至使诗人的头发完全变白了,虽然在此使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但是也说明了崔七的演奏非常具有感染力。
(七)秦姝 秦姝,不知其真实姓名,她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友人房开士的侍姬,善筝,应是长安一带人,所以被称为秦姝。曾属教坊梨园子弟,是乐妓出身。
卷356刘禹锡《伤秦姝行》:“长安二月花满城,插花女儿弹银筝。南宫仙郎下朝晚,曲头驻马闻新声……从此东山非昔游,长嗟人与弦俱绝。”此诗先是描写了秦姝的筝艺高超,使“南宫仙郎”房开士“心中荡漾”、“马蹄逶迟”。然后专门拜访并一见钟情,而再一次倾听其演奏后更是增进了爱慕之心,最后终于迎娶。诗篇尾声又描写了秦姝的死使侍儿掩泣,鹦鹉不语,炉香自灭等,也是暗示其筝艺之高超。
(八)谢好
谢好是唐代宝历年间杭州的名乐伎,善歌舞,尤善弹筝。白居易在卷444《霓裳羽衣歌》中提到“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在初次看了《霓裳舞》之后,其艺术魅力使他大吃一惊,时隔多年之后,当诗人调至杭州任职时,才有机会教会了玲珑、谢好等一些乐伎演奏这首曲子。
(九)李湖州妻子
卷265顾况《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上阳宫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怜碧玉。思妇高楼刺壁规,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
诗中李湖州指湖州长史李洪,李洪于大历末建中初曾为荆州刺史,后遭谗外贬,贞元五年正月任湖州长史。孺人在古代指丈夫的妻子,也通用为妇女的尊称,这里指李湖州的妻子,此诗前半部分主要是描述宫人和思妇的愁、怨心情,而后半部分主要通过描写李湖州孺人演奏筝曲《梁州》的情形,把她的演奏技艺描绘的出神入化,“寸心十指”两句,说明她演奏时心指相合,随心所欲,而“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表明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非常强,能吸引听者完全沉醉到她的音乐中去。
(十)李中丞洪妓
中唐筝妓。卷821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州长史)》:“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畦宛转声相随。夜静酒阑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美人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进泉。赵琴素所嘉,齐讴世称绝。筝歌一动凡音辍,凝弦且莫停金罍……”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筝妓为御史中丞李洪的家养筝妓,貌美艺高,而且演奏的是轧筝,诗中还介绍了轧筝是竹制的丝弦乐器,并从多个侧面暗示了筝妓高超的演奏水平。
(十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五六岁开始学作诗,八九岁便懂得声韵。他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音乐家,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他不仅擅长演奏多种乐器,而且在音乐评论方面和用诗歌来描写音乐舞蹈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
卷442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此诗为诗人自己月夜弹筝。诗人不仅能弹筝,而且“自弹自感暗低容”,以至曲终还“别有深情一万重”。这首诗说明了白居易不仅善于鉴赏,而且自己也精于音律,结句强调了音乐的情感作用,这是白居易音乐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
(十二)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
李青青、龙佐为中唐宫廷筝手,李青青享誉元和至大中年间(806-860),卷519李远《赠筝妓伍卿》:“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轻轻在此疑作“青青”,即李青青,无筝是指没有弹筝的高手,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李青青的技艺超群。
李从周、常述本、史从为晚唐筝手。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筝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青孙,亚其父之艺也。”由此可知,李从周是筝乐世家,从其爷爷李青青开始,包括其父亲都是弹筝高手。
(十三)李周
卷687吴融《李周弹筝歌(淮南韦太尉席上赠)》:“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语未必然,李周弹筝听不足。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青骢惯走长楸日,几度承恩蒙急召……年将六十艺转精,自写梨园新曲声。近来一事还惆怅,故里春荒烟草平。供奉供奉且听语,自昔兴衰看乐府。只如《伊州》与《梁州》,尽是太平时歌舞。旦夕君王继此声,不要停弦泪如雨。”
诗篇主要描述了晚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筝手李周的事迹,深入描绘了筝手李周从少年到老年的筝艺生涯,从诗中能看出李周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古筝演奏家,七、八岁时就通晓五音六律,尤其擅长筝艺,年近花甲的时候,不仅演奏技艺转变得更为精湛,而且还改编、创作了许多新的筝乐作品,最后被提拔为梨园供奉的晚唐一代筝家。
(十四)伍卿
伍卿是晚唐的著名筝妓,卷519李远《赠筝妓伍卿》:“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这首诗作描写的是诗人李远在听完了筝伎伍卿的表演后,深受感动而作此诗篇赠与伍卿,诗篇生动描绘了伍卿演奏的筝乐使“座客满筵都不语”,而“一行哀雁十三声”一方面将筝曲哀怨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表现力与演奏者的技术是分不开的,所以也更深层的反映了伍卿弹奏筝乐的技巧以及表现力非常强,感人至深。而且通过前两句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伍卿的筝技在晚唐时期非常出名。
三、结语
由此可见,唐代的筝人层出不穷,人才济济,仅《全唐诗》中提到的就有十几位,从初唐一直到晚唐,既有宫廷筝手、王公贵族家私养的筝妓,也有为了生计而演奏的青楼里的筝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会时常演奏筝乐,而通过这些诗篇有限的文字表述,我们也能感觉到筝家高超的技术和精堪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强悍的艺术感染力,她们做到了真正的“人琴合一”,这是值得我们当今的古筝演奏者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唐代筝人 《全唐诗》 筝艺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那时的社会安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唐代的众多乐器中,古筝是佼佼者,正所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可见古筝艺术在当时非常盛行。在这一盛况下,唐代诗人用大量的诗作对古筝艺术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描写: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人的不凡身手等等,这些诗作为我们当今唐筝研究者研究唐代筝乐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不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因此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一、唐代筝人概述
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诗人对那个朝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研究《全唐诗》中与筝有关的诗篇,来窥探唐代的筝人、筝艺也是非常具有学术保证的。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能看到到唐代的筝乐十分盛行,上至宫廷与官楼,下至民宅与商船,几乎处处都能听到古筝声。当然,筝乐的盛行必然离不开筝乐演奏家,更离不开他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唐代筝家层出不穷,人才济济,单唐诗中提及的就有薛琼琼、襄阳女子、李元凭、崔氏女、常建、谢好、姚美人、崔七、秦姝、郑女、田大夫、丘妓、王郎中妓、郭无名、李程妓、李湖州孺人、李中丞洪妓、白居易、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李周、伍卿等十几位名手。这里既有宫廷筝手、王公贵族家私养的筝妓,也有为了生计而演奏的青楼里的筝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会时常演奏筝乐,伟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筝乐爱好者,从他的诗篇可以看出,他不光赏筝,还特别爱亲自弹筝。也正因为有了白居易这种文人雅士对筝乐的爱好,并把自己对筝乐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篇记录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幸能再次了解和感受唐代的筝乐。
二、唐代筝人的筝艺表现力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的筝人很多,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而从《全唐诗》的相关诗篇,我们仿佛还能看到筝家演奏时高超的弹筝技艺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此,我们将从唐诗中找根据,分析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些筝家及其筝艺表现力。
(一)薛琼琼
当时“梨园弟子”里筝部的“筝长”就是“开元第一筝手”薛琼琼,人称“教坊第一筝子”、“理筝为宫中第一”,直到宋代还被推祟。卷891崔怀宝《忆江南》:“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诗中的玉人就是指的筝妓薛琼琼,因中宫杨羔潜还,崔怀宝邀杨喝酒,在饮酒中,羔令崔作词,正好看到薛琼琼,故做此诗。
(二)襄阳女子
盛唐筝人。卷119崔国辅《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诗中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位女子,所以只能根据诗人的生活年代以及诗的内容推断此女子为盛唐时期的筝人,而且生活在襄阳城里。
(三)常建
卷144常建《高楼夜弹筝》:“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常建是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吁胎尉。后隐居鄂堵的西山。本诗前四句扣题,后四句写所奏筝声的急切和悲凉,全诗只一个“苦”字,就定下了整个的感情基调。从“急”、“鸣”可看出,作者弹筝的速度快、音色洪亮,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常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擅长演奏筝乐的音乐人士。
(四)姚美人
中唐宫廷筝手。卷277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昭阳宫里最聪明,出到人间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是君王说小名。”
本诗一开始就描绘了美人的出场,“恨识迟”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其美貌的赞赏。然后描写她拍筝前的准备以及筝声高急轻慢的变化,表现了姚美人高超的弹筝技艺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最后感叹如此聪明的美人,只有“出到人间才长成”,间接的述说了宫人之苦,诗篇表明姚美人是筝艺高超的宫廷筝妓。
(五)郑女
中唐筝人。卷265顾况《郑女弹筝歌》:“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髻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诗作首先介绍郑女八岁时就已经能弹筝,又以“天上声”以及三声不同的描述暗示了郑女高超的筝艺水平,而“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一句,更是隐喻了郑女的可怜身世,从“落”、“断”、“空”等用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郑女所给予的深切同情,最后以“羞杀百舌黄莺儿”相反衬,更肯定了郑女的弹筝技艺和美妙筝声。
(六)崔七
中唐时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的筝伎,擅长演奏悲哀的曲调。白居易在江州任司马时曾听过她的演奏,并写下了《听崔七伎人筝》、《听夜筝有感》两首诗。
卷438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诗中写到:“花脸云鬓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此诗描述了崔七妓人演奏的愁怨曲调,诗人白居易当时刚从京都贬至江州,心情非常压抑,在听了崔七妓人的演奏以后,更是产生深厚的愁思,甚至使诗人的头发完全变白了,虽然在此使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但是也说明了崔七的演奏非常具有感染力。
(七)秦姝 秦姝,不知其真实姓名,她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友人房开士的侍姬,善筝,应是长安一带人,所以被称为秦姝。曾属教坊梨园子弟,是乐妓出身。
卷356刘禹锡《伤秦姝行》:“长安二月花满城,插花女儿弹银筝。南宫仙郎下朝晚,曲头驻马闻新声……从此东山非昔游,长嗟人与弦俱绝。”此诗先是描写了秦姝的筝艺高超,使“南宫仙郎”房开士“心中荡漾”、“马蹄逶迟”。然后专门拜访并一见钟情,而再一次倾听其演奏后更是增进了爱慕之心,最后终于迎娶。诗篇尾声又描写了秦姝的死使侍儿掩泣,鹦鹉不语,炉香自灭等,也是暗示其筝艺之高超。
(八)谢好
谢好是唐代宝历年间杭州的名乐伎,善歌舞,尤善弹筝。白居易在卷444《霓裳羽衣歌》中提到“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在初次看了《霓裳舞》之后,其艺术魅力使他大吃一惊,时隔多年之后,当诗人调至杭州任职时,才有机会教会了玲珑、谢好等一些乐伎演奏这首曲子。
(九)李湖州妻子
卷265顾况《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上阳宫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怜碧玉。思妇高楼刺壁规,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
诗中李湖州指湖州长史李洪,李洪于大历末建中初曾为荆州刺史,后遭谗外贬,贞元五年正月任湖州长史。孺人在古代指丈夫的妻子,也通用为妇女的尊称,这里指李湖州的妻子,此诗前半部分主要是描述宫人和思妇的愁、怨心情,而后半部分主要通过描写李湖州孺人演奏筝曲《梁州》的情形,把她的演奏技艺描绘的出神入化,“寸心十指”两句,说明她演奏时心指相合,随心所欲,而“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表明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非常强,能吸引听者完全沉醉到她的音乐中去。
(十)李中丞洪妓
中唐筝妓。卷821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州长史)》:“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畦宛转声相随。夜静酒阑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美人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进泉。赵琴素所嘉,齐讴世称绝。筝歌一动凡音辍,凝弦且莫停金罍……”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筝妓为御史中丞李洪的家养筝妓,貌美艺高,而且演奏的是轧筝,诗中还介绍了轧筝是竹制的丝弦乐器,并从多个侧面暗示了筝妓高超的演奏水平。
(十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五六岁开始学作诗,八九岁便懂得声韵。他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音乐家,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他不仅擅长演奏多种乐器,而且在音乐评论方面和用诗歌来描写音乐舞蹈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
卷442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此诗为诗人自己月夜弹筝。诗人不仅能弹筝,而且“自弹自感暗低容”,以至曲终还“别有深情一万重”。这首诗说明了白居易不仅善于鉴赏,而且自己也精于音律,结句强调了音乐的情感作用,这是白居易音乐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
(十二)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
李青青、龙佐为中唐宫廷筝手,李青青享誉元和至大中年间(806-860),卷519李远《赠筝妓伍卿》:“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轻轻在此疑作“青青”,即李青青,无筝是指没有弹筝的高手,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李青青的技艺超群。
李从周、常述本、史从为晚唐筝手。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筝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青孙,亚其父之艺也。”由此可知,李从周是筝乐世家,从其爷爷李青青开始,包括其父亲都是弹筝高手。
(十三)李周
卷687吴融《李周弹筝歌(淮南韦太尉席上赠)》:“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语未必然,李周弹筝听不足。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青骢惯走长楸日,几度承恩蒙急召……年将六十艺转精,自写梨园新曲声。近来一事还惆怅,故里春荒烟草平。供奉供奉且听语,自昔兴衰看乐府。只如《伊州》与《梁州》,尽是太平时歌舞。旦夕君王继此声,不要停弦泪如雨。”
诗篇主要描述了晚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筝手李周的事迹,深入描绘了筝手李周从少年到老年的筝艺生涯,从诗中能看出李周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古筝演奏家,七、八岁时就通晓五音六律,尤其擅长筝艺,年近花甲的时候,不仅演奏技艺转变得更为精湛,而且还改编、创作了许多新的筝乐作品,最后被提拔为梨园供奉的晚唐一代筝家。
(十四)伍卿
伍卿是晚唐的著名筝妓,卷519李远《赠筝妓伍卿》:“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这首诗作描写的是诗人李远在听完了筝伎伍卿的表演后,深受感动而作此诗篇赠与伍卿,诗篇生动描绘了伍卿演奏的筝乐使“座客满筵都不语”,而“一行哀雁十三声”一方面将筝曲哀怨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表现力与演奏者的技术是分不开的,所以也更深层的反映了伍卿弹奏筝乐的技巧以及表现力非常强,感人至深。而且通过前两句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伍卿的筝技在晚唐时期非常出名。
三、结语
由此可见,唐代的筝人层出不穷,人才济济,仅《全唐诗》中提到的就有十几位,从初唐一直到晚唐,既有宫廷筝手、王公贵族家私养的筝妓,也有为了生计而演奏的青楼里的筝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会时常演奏筝乐,而通过这些诗篇有限的文字表述,我们也能感觉到筝家高超的技术和精堪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强悍的艺术感染力,她们做到了真正的“人琴合一”,这是值得我们当今的古筝演奏者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