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因此,教師应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学与用的关系,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从教几十年,我担负了多门课的教学任务,目前所教主科为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善于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例题、习题,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激发孩子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題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他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笔者曾在观摩学习中看到一位老师讲述“倒数”一节数学课:课一开始,教师利用汉字结构上下颠倒位置可以组成另一个汉字的譬喻(杏→呆,吴→吞……),使学生联想到数也可以颠倒,于是引入“倒数”并板书课题。此时,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数?”“学倒数有什么用?”“找倒数有没有窍门?”……(足以说明学生已具有学习新课题的迫切心向),教师立即让学生自学课本,研究结语“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全班学生都表示“懂了”(因为结论中有关概念是学生所熟知的),这种学习方式就非常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是否真“懂了”?教师要求学生自举例子加以说明,大家十分踊跃,有的说出真分数、假分数,还有举出小数、整数,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所举例子涉及各种典型情况,有交流、有争辩,并探索了求倒数的方法,这又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交叉进行,朴实无华,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像这样的教例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少见。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从教几十年,我担负了多门课的教学任务,目前所教主科为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善于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例题、习题,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激发孩子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題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他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笔者曾在观摩学习中看到一位老师讲述“倒数”一节数学课:课一开始,教师利用汉字结构上下颠倒位置可以组成另一个汉字的譬喻(杏→呆,吴→吞……),使学生联想到数也可以颠倒,于是引入“倒数”并板书课题。此时,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数?”“学倒数有什么用?”“找倒数有没有窍门?”……(足以说明学生已具有学习新课题的迫切心向),教师立即让学生自学课本,研究结语“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全班学生都表示“懂了”(因为结论中有关概念是学生所熟知的),这种学习方式就非常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是否真“懂了”?教师要求学生自举例子加以说明,大家十分踊跃,有的说出真分数、假分数,还有举出小数、整数,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所举例子涉及各种典型情况,有交流、有争辩,并探索了求倒数的方法,这又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交叉进行,朴实无华,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像这样的教例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少见。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