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像一只饕餮。他们都说,她像一只饕餮,每次聚餐,周围的人都吃饱了,停下了筷子,只有她还在吃,和第一盘菜刚上桌时一样,筷子像一只贪馋的鸟,不断地张开长长的喙,啄起一片蔬菜或是一片肉,未等到汁水滴落,便已落入她嘴里,在囫囵的咀嚼之后便是同样囫囵的吞咽,只看得到她嘴在动,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声音,都给淹没在旁人的高声谈笑之中,一似那些消失在她筷子下的蔬果菜肉。
  真好,吃那么多还这么瘦。旁边的女孩凑过来,与她说了一句恭维话,带着一脸故作热情的笑容。她笑着,又吞下了一块肉片。
  直到桌上的盘盘碟碟都空了,她才停下来,拿着纸巾,擦擦唇上的油腻,将碗略略推远一点,仿佛刚才快意吃喝的不是她,不是她本人,只是一头暂且借了她的身躯、誓要吞完这一桌酸甜苦辣的饿兽。她往脸上换出无辜的笑容,复又拿起杯子,小口喝着饮料。
  裙子的腰身太紧,箍住小腹,像一个气急败坏的拥抱。她坐着,沉默不语,再如何用力吸气,都没法让这拥抱松开半分。片刻之后,她微笑着向旁人说一声失陪,便站起来,去洗手间。
  关上门,摁下马桶上的冲水按钮,摁住,千万不要松手——就在汹涌的水声里,她终于迎来了这顿大餐的收梢:牙齿刮到了手背上的旧伤口,再一下,一下就好——她将这一餐吃下去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马桶里的水流,是她最可靠的同谋,她的呕吐比她吃下这顿饭的时候更疯狂、更猛烈,水流以最逆来顺受的姿态,带走了這些形态全失的食物,以及她呕吐时狼狈又狰狞的面容。
  裙子的腰身终于松下来了。那种像佩戴着环形枷锁一样的窒息感消隐无踪,她站起来,理了理衣裙——这种自肉身到精神的轻松感,足够供她在她们面前纵情炫耀:她的饮与食,从来没有变成层层叠叠的赘肉,她在女孩堆里的明争暗斗之中,向来长胜。
  她并不是一直都贪吃。
  她记得,自己刚到大城市去上大学的时候,这座城市给她的见面礼,却是深深的挫败:往前,她曾经骄傲,因为认定自己是“隔壁家的孩子”——这座城市的繁华,落在她身上的时候,就像烈风吹过暮秋时节的孤树,一层层撕去绿荫、撕去一片片叶子,只剩下枯黑的枝桠。
  她与同学说着同一种方言,偏偏只有她的口音与词句像一件无法蔽体的破旧衣物,遮不住家乡荒蛮的真相;她拼命读书拼命考试拼命要争奖学金,拼命打探着周围的人在各自的前路上划定了怎样的轨迹;拼命打工要换到更多的生活费,但一件小事、又一件小事,连篇累牍,一行行刺在她的记忆里,将她在心上压得更低、更低。
  在食堂,女孩们抱怨着饭菜难吃,说北方菜油重味厚会让身材失控,南方菜总是在甜腻与寡淡这两个极端之间,而那种叫作沙拉的东西——在她看来,那不过是一碗完全未经烹煮的生蔬菜叶子,但她们甘之如饴,往里面倒入酱汁,虽然也在抱怨,却会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咀嚼着蔬菜柔嫩的枝叶,像某种贪婪的昆虫。
  她在一旁,看着,惊得忘词。
  她无法合群。她再如何渴望扮演女孩们小团体里的一个角色,也没有足够多的生活费,能够让她跻身其中。她能做到的唯一的一件事,是吃,让饭卡里刷出来的每一分钱,都落肚为安。她捧着餐盘,从玻璃橱窗的影子里看着那个脸上鼓着婴儿肥的自己,看着自己平庸的打扮平庸的模样,只想多吃一点,再多吃一点,用食物带来的饱足感,好好安慰自己。
  哲人们将“贪吃”视为罪过,世界自有惩罚这罪过的法子:长年的“多吃一点”,让她很快就像一只丢进了水里的海绵球一样胖起来,赘肉覆上了腰肋,覆上了手腕与脚背,虽然她一直穿着家人为了“多穿几年”而为她买的大码衣服,曾经松垮垮空荡荡的大码套在她身上也不再是“大码”了。恶意开始接踵而至,从刻薄的揶揄到刻意的排挤,都像一块块石头,被周围的人捡起,掷向她,而层层柔软的肥肉像泥土一样埋起她,一路埋至她圆胖的下巴。
  人都会让她失望,只有食物能让她安心。她认定了这一信条,确信只有端到她面前的食物,才会属于她,才会完全袒露出它们秘密的甜美与鲜香,好与坏都只归由她所有。一年,又一年,她越吃越多,她贪馋的样子能为她赢来关心或者怜悯,她能用旁人铺天盖地的言语,偷到一点温情,一个让她享受到瞩目感觉的时刻,但这一切都比不上食物带来的富足感觉,是食物让她成为公主,成为王后,成为果蔬菜肉的主人,一口,接一口,吞下,吞下。
  那一天,她对着餐盘大快朵颐的时候,迎面走来的人影,像极了黄金档电视剧里俗套的桥段,却在一瞬间让菜肴都失去了惯常的吸引力:一个瘦削的少年,瘦削却笔挺的身形似是化自古画里的墨竹,连眉眼都是纤细的模样,细长眉毛下的单眼皮因了淡淡笑意而弯起来,恍是丹青妙手的三两笔写意。
  他走过来,视线不觉间落在她身上,却立刻移开,仿佛是触碰到什么行将腐坏的东西,这让她的笑容变成了一场卑下的讨好,她来不及收起笑容,就看到他走过,伴着周围女孩们窃窃的低语,说她可怜,说她毫无自知之明,其中一句话像一杆投向她的标枪那样,直接命中了她——
  如果她自己还对自己有那么点自爱,就应该把她吃下去的东西全吐出来。
  吃得过量,胃确实沉沉地坠着,压着她裤腰的松紧带,她甚至有种错觉,觉得自己站不起来,吃下去的食物在地心引力下一路坠向她的双脚,坠向地面,急欲要擦一个出口,而她是一座蓄水已经越过了警戒线的水库,一座行将垮塌的沙山。她推开餐盘,站起来,跑进餐厅的洗手间里,只消一弯腰,把手伸向喉咙,稍稍一压——她甚至来不及判别自己有没有使劲——她吃下的食物立刻急不可耐地从她嘴里迸涌而出,从团块到稀烂的糊状,到最后,到她眩晕得几乎要倒地的前一个瞬间,是液体,是浑浊的液体,是重新变得空无的肚子,空得像一座悬在河流上的桥。
  她按下了排水开关。刚才的呕吐,片刻之后,便像是从未发生过,她洗干净手,甚至仔细地漱了口,走出去,带着骄傲又诡秘的笑容。
  她在卫生间的私人小历险,从那一次起,就再也停不住。她一口接一口地吃下眼前的食物,百无禁忌,尤其钟爱吃肉:肉食裹着酱汁,柔腴的口感会随着咀嚼而渐渐变得干涩,最好的享受便是在滋味最丰盈的时刻吞下,紧接着送上一大口米饭,这一瞬的饱足,会让人忘却暴食带来的诸多困扰。吃饱之后,她借口要去洗漱,躲入卫生间,摁下冲水开关,开始呕吐:这一套程式,她不仅已然无师自通,还做得纯熟,纯熟得没有疼痛,没有歉疚——什么都没有,只是生活中按部就班的一步。她想。   时间一长,她虽然还是吃得很多,却渐渐瘦下来,像一只原本圆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骄阳下慢慢失去水分——有时她甚至错以为自己和大学时那些身形纤细的女孩们互换了身体,看着她们在朋友圈里因了生活的心满意足而变得丰满,更丰满,而当手机暗下去时,她看到的,是屏幕上自己的影子,那张越来越瘦削的脸。
  戒不掉的小历险,间接地,让她很快就在公司里引来了关注。她吃得多,却还能炫耀着裙子腰身富余的那几公分;旁人也喜欢和她一起吃饭,开玩笑地说看着她吃饭,自己就算只能简单吃几口,也能蹭到美食带来的快感。
  伤痛只有她自己知道。你们都不懂,这代价只有我自己担得起,付得出,她想。她知道自己脱发,胃痛,经常头晕,嘴里有酸腐的味道,她经常靠咀嚼口香糖来掩盖这股味道,而口香糖有一次差点把她的一颗牙粘了下来,她偷偷伸舌头舔了舔那颗牙,那松动已经太过明显,任是再麻痹的触感,都能轻易发现。
  每一次催吐完,她都会想起一座桥,桥下是湍急的溪流,桥身悬空,几乎和尘埃一样轻盈,要在空中飞舞。她身上那些层层包裹着骨骼的赘肉,缓缓都松脱开来,消散在尘埃里,只剩下当下的那个她,在马桶的漩涡里,倒映着一个瘦削的影子,就像那座在水面上漂浮于半空的桥。
  这一天,她遇到了一点小意外。在呕吐时,她那颗在这些天里一直摇摇欲坠的牙掉了下来,在她还来不及叫喊时就没入了污物之中,她匆忙冲了水,走出去,对着镜子咧开嘴,看到那个黑洞洞的缺口,倏然露在自己眼前,她一惊,却无法可施。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一整天都紧闭着嘴,只能若无其事地说话,喝着咖啡,笑,看着周围的人对她嘴里这一格空白目瞪口呆。
  然而,一切仿佛又倒回到从前,回到她坐在食堂里的那一天,哪一种关切都藏着恶意,哪一句问候都暗带讥讽,远远近近的声音里藏着幸灾乐祸的评论——“早就知道她靠催吐瘦的,装什么装。”“就是,她对自己这么狠,肯定很有心机。”“她一直都像猪一样什么都吃。”“可能人家就靠这个博眼球呢,能吃说明能生,是好嫁!”
  那些娇软的声音,先是给她温情,继而变成了刀剑。
  她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灯光浮在她眼前,飘满了的尘埃落在她的影子里,一层一层,变成了深深浅浅的灰,裹住了她投落在地上的形骸。太可笑了,多少年,她从瘦到胖,从胖到瘦,都是一场接一场全无意义的讨好,因为她们眼中的她,从来都不是“她们”之一,而她也从未真正成为“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她又想起那座悬空的桥,桥身悬在半空,在周遭的声浪之中轰然坍塌,砖石落入溪流,淤积的泥水渐渐涨起,漫过她脚下的地砖,漫过她的身体、她的呼吸,直至她如溺水般窒息。
  那座桥坍塌了。她一失手,杯子摔在地上,碎裂開来,咖啡流了一地,汪着映出她的一角影子,似是她,又似是一个无名的影子。
  她就那样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直至静默,仿佛时间凝止,那座桥的影子在眼前的水渍里慢慢浮起,承起她的呼吸,一次,又一次,坠落。
  选自2020年5月《香港文学》
  责任编辑:林幼润
其他文献
贺 来 刘富胜 译  摘 要:人们认为跨文化的哲学对话能够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因为哲学对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此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文化差异”这个观念将很快过时。在他看来,哲学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本质上反应的而不是自主的学科。文章对海德格尔式的关于技术和现代性关系的解释提出批评,并给出一种杜威式的解释。  关键词:文化差异;反应的;混合文化;技术;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712.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P220),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一直伴随着人的生存和历史的演进,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实践和人类的认识,因此,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然而,传统哲学往往是特定文化模式的不自觉的显现,而当代哲学则表现为特定文化精神的自觉升华。正因为如此,虽然文化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是古
摘 要:作为亚洲最大湿地之一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连续发生干旱和火灾,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必须人工补水以解决生态需水短缺问题。但人工补水需要巨大的成本,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长效补水机制是问题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及灾害经济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生态需水供水成本的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生态灾害;生态需水短缺;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
吴 猛 译    摘要:在1978—1979年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中,福柯引入了“管治能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来自于基督教的牧师形象。由此出发,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同,福柯对自由主义持一定的赞赏态度。福柯和马克思都参与了宏大叙事的一般构架的建立,但他们的政治和哲学前提是不同的。马克思根植于自然法的传统走向革命,福柯则继承了英国激进主义传统走向反抗。这两种传统是可以进行深入对话的。  关键词:福
摘 要:文章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原理》的部分段落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希望概念的现代人本主义基础,着重解析了布洛赫与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批判又吸收的复杂关系。布洛赫提出了“人是希望的动物”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人本主义;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革最激烈、最深刻、最复杂的世纪。有亡族灭种的危机,有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奋斗,有面对前路的迷惘,有中西古今的论争,有破旧立新的建设与破坏,有引导社会发展的探求,有经济繁荣背后的尴尬,有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尚与迷失。为论述方便,笔者将20世纪中国文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901年—1945年,主要事件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抗日战争、延安新文化建设等;第二阶段是1945年—197
摘 要: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随着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政治哲学在中国理论界的影响也迅速扩张。回顾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一个无法抹杀的基本事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其研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研究混同于意识形态的论断,这就使其难免犯简单化的错误,不利于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化。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从意识形态之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中剥离出来,从而实现真正从
● 本期视点:法学方法论研究  摘要:在哲学解释学兴起以后,法学家已开始将独断解释与探究解释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思维的融贯性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传统的解释理论已被论证理论所取代。但从法律思维的主流倾向看,法律思维仍然表现为在不背离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对法律灵活运用。解释学的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模式。这构成了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根本区别。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界限并不是恒定的,在法治社会
摘 要:古巴与我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当前都面临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两国学者应当在思想上加强沟通,在学术上加强交流。  关键词:古巴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1—0018—03 收稿日期:200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