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新课程大纲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071-0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方面内容。前三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从实践层面鼓励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所代表的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
1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1.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哪一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作用,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
1.2 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所差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各显其长,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好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专业技能。
2 设计流程
2.1 温故知新
方法:设计学案,通过回顾往期教学内容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提纲自学教材。采用问题的形式,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新知识的自学情况。
2.2 新课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知识点与这些内容相结合,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再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教学中可以先把铝制品的发展史给学生们做一个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制的餐具不宜长时间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铝的性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2.3 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
以3~5个学生为基数进行分组实践,分组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稍逊一筹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这样成绩不好的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请教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氛围,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容易出现聊天、闲谈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监管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对学生不解的地方,可以给予提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增加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也有着重要意义。
2.4 分享交流
在上述过程中,每个小组肯定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难点,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能起到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并能解决所遇到的部分问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当发现其它同学有更出色的见解或建议时,可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对巩固本课程知识有着积极作用,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增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着重要作用。
2.5 归纳总结
最后,教师需要把本课的教学思路与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做一个整体梳理,将重点内容以及实验结论以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与知识点巩固。
2.6 课后练习
在设计课后练习题目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準的要求,不能盲目的出现偏题、怪题,以体现老师的知识水平。题目不拘泥于常规练习题,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等,以便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3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遇到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地方,反思是否有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如何提升或改进,做出相应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自我提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071-0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方面内容。前三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从实践层面鼓励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所代表的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
1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1.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哪一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作用,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
1.2 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所差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各显其长,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好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专业技能。
2 设计流程
2.1 温故知新
方法:设计学案,通过回顾往期教学内容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提纲自学教材。采用问题的形式,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新知识的自学情况。
2.2 新课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知识点与这些内容相结合,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再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教学中可以先把铝制品的发展史给学生们做一个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制的餐具不宜长时间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铝的性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2.3 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
以3~5个学生为基数进行分组实践,分组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稍逊一筹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这样成绩不好的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请教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氛围,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容易出现聊天、闲谈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监管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对学生不解的地方,可以给予提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增加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也有着重要意义。
2.4 分享交流
在上述过程中,每个小组肯定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难点,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能起到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并能解决所遇到的部分问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当发现其它同学有更出色的见解或建议时,可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对巩固本课程知识有着积极作用,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增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着重要作用。
2.5 归纳总结
最后,教师需要把本课的教学思路与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做一个整体梳理,将重点内容以及实验结论以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与知识点巩固。
2.6 课后练习
在设计课后练习题目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準的要求,不能盲目的出现偏题、怪题,以体现老师的知识水平。题目不拘泥于常规练习题,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等,以便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3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遇到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地方,反思是否有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如何提升或改进,做出相应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自我提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