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四、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考试后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师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正面鼓励和激励,挖掘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
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及时改进教法。
(张家口市康保第一中学)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四、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考试后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师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正面鼓励和激励,挖掘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
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及时改进教法。
(张家口市康保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