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层次知识点的变化及其原因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ak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对应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本文中简称《课标(实验稿)》),整个框架结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等5部分.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2011年版)》在编写结构、具体内容和文字表述等方面均有变化.本文仅就三级主题中的“认识”层次的知识点的变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课标(2011年版)》和《课标(实验稿)》中的“认识”层次知识点的变化
  对比《课标(实验稿)》和《课标(2011年版)》可以发现,有8个知识点不变.其它变化如下表一:
  从表1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一共有8个与“认识”层次有关的知识点发生了变化.
  2变化的原因分析
  2.1降低要求的原因分析
  (1)由“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降低为“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物理概念.“质量”一词来自拉丁文“Miss”——意思是指“原子的综合”.1620年弗·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给质量下的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之量”,这与我们教材中的“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定义非常近似.但是,熟悉物理学史的人都知道,公认的给出“质量”明晰概念的是培根以后的牛顿.牛顿在1684年底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质量作了如下定义“物质的量就是综合它的密度和体积而得出的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惯性质量(即同一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根据它们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来确定的质量)”和“引力质量(即根据物体引力或产生引力的大小来确定的质量)”以及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系的惯性质量就是它的能量的量度”等观点.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要想使学生“认识”这些“质量”的概念,哪怕是“初步认识”,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课标(2011年版)》对质量概念只要求能“知道质量的定义”,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2)由“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降低为“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初中阶段,《课标(2011年版)》涉及机械的知识点主要是杠杆类和斜面类这两类简单机械.虽然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不可缺少,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想要在电气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通过简单机械就让学生“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相反,历史学科更容易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2.2提高要求的原因分析
  (1)由“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提高为“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课标(实验稿)》用“描述”这一行为动词将牛顿第一定律置于“了解”层次,而且仅仅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而已.显然,这不足以让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自然也不会通过它来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会真正理解惯性,甚至也影响到对“平衡力”的理解.
  《课标(2011年版)》强调“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则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2)由“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为“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认识”这一行为动词,《课标(实验稿)》把它解读为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课标(2011年版)》连这句解释的话都删了,只给出“认识”两字).说的似乎没问题,但究竟学生产生了怎样的表现,才算是达到“认识”层次了,的确让一线的教师们满头雾水.十年前是如此,十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至于“初步认识”是怎样的表现,就更找不到北了.所以,这种微调,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至于为什么不把它调整为更低的“了解”层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在声学部分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2.3修改要求的原因分析
  由“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修改为“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认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应该是一种观点或者是信念,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而“认识”这一行为动词,在《课标(2011年版)》中是专属于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行为动词.因此,用专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动词“关注”来代替“认识”,理所当然.
  将“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修改为“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2.4增加要求的原因分析
  增加了“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一个三级主题,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这样的三级主题显然不合适,但《课标(实验稿)》对“磁场”不做任何要求,而直接要求“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则显得不正常.因为这样既不利于落实三维目标,也不利于教学评价.显然,这是《课标(实验稿)》的一个遗漏.
  2.5删除要求的原因分析
  删除了“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解内能的概念”、“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两个三级主题,其中应该包括“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所以,这一知识点放在高中学段更合适.
  综合上述分析,《课标(2011年版)》降低一些要求,甚至删除,是因为初中学段达不到或没有必要达到那么高的要求;提高要求,甚至增加一些新的要求,则是为了更好的从整体上体现课标的指导性和纲领性;而同时又进一步规范行为动词,则可以增加内容标准的可评价性.
  结束语:大凡课程改革,总要经历“标准编制一教材编写一教学实施”等环节,而且在这些环节之间也总会存在某种“落差”.要减小这种“落差” ,关键在于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质量优劣.研究《课标(2011年版)》的新变化,体会其中的精髓,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减小“落差”的方法.我意识到了,也尝试的在做,但笔者能力实在有限,就是关于“认识”层次的话题,也只是管中窥豹,还有许多课题值得去研究.例如 “认识”层次的知识点的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表述,《课标(2011年版)》中有哪些不含“认识”这个行为动词而又属于“认识”层次的知识点,哪些属于“了解”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升到“认识”层次等等.所以,这篇短文,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在我市各学校已被广泛推广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识,才会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物理课堂也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课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和当前的形势,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1 课堂讨论的作用  通过课
本文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worksheet,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介绍了设计worksheet的原则。
每年中考结束,笔者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物理中考质量分析,收集学生失分大、难度系数高的题目,进行研究,探寻学生失误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是学生存在解题方法和解題规范两方面的问题.下面从三个中考试题,探讨学生所欠缺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策略.1利用逻辑规律,提高选择题正确率
小松鼠和小刺猬是好朋友,小松鼠住在山上,小刺猬住在山下,一条小溪从它们的门前流过。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流淌的小溪是长长的电话线,把小松鼠和小刺猬连接在一起,它们经常打电话互相
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联系:一是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  然而,在现在很多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我们看到教师特别注重了前者,而忽视了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在探
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不用说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也不用说精彩的课堂和美好的课间,单说在学校担任的某种“官职”。就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慨。今天,就敞开心扉写写自己担任班
本文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关注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悦读”语篇的基本特质,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悦读”语篇的建议,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凡事预则立”,有效的课程首先离不开科学地“预设”;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立足“预设”、融入“生成”,才能将各类课堂信息有机整合,使效益更大化.1 化直为曲——知识讲解走新路  梁旭老师强调:教师必须将教科书中浓缩的物理概念充分“稀释还原”.因此教师应注重基本概念规律的构建.  案例1 文科
【文题】下雨时,一把伞,寒冷时,一件衣服,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成功时,一个祝福的眼神,都是亲情的体现。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400字左右。【写作指导】一
一、教学内容rn《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5A Unit 8 A Camping Trip第一课时A部分Read and Say的语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