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长。吕叔湘先生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得益于对书籍的大量阅读。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学生如一株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多的要依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采集。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志向和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志趣源,因为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志趣,方才可以得益。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方法、手段,引导他们走向课外阅读的天地。
1.我根据儿童爱看电视中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却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结尾如何,课外书里全部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这样就会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我借机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从而把孩子们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课外书。有时还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介绍给同学们,促进大家多读书,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不是一种作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活动。渐渐地学生和书交上了好朋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把这样的名言作为学生的阅读动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知道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作用。
2.我设计了以个人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周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协调发展,大大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持久性差,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认识到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把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就能逐渐地养成。
二、推荐课外读物,体验“真、善、美”
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这些名著、童话有绘图本,有儿童注音版本,等等,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我让学生读少儿版的《西游记》时,学生在周记中说:“刚开始读时,碰到许多不懂的字,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就喜欢上了,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一个同学看了《拇指姑娘》后,寫道:“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她很坚强,很善良,真想把她的故事告诉伙伴们。”当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当然,除了儿童文学外,孩子还应该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科技成果,扩大知识面;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学习的榜样;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浓厚兴趣;中国古代的诗歌,能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等等。
三、师生共读,促动兴趣
几乎没有孩子会拒绝听故事,不管是文文静静的乖孩子,还是整天爱调皮捣鬼、心猿意马的毛头小子,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立马坐得笔直,双手规规规矩矩地放于桌上,两只小眼直冒光。抓住学生的这一“喜好”,我常时不时地找些适合学生“胃口”的故事,读给他们听。在听故事的时候,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置于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心灵的共鸣。(2)听完故事,想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能用几句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3)谈谈自己对故事的感受,能说几点就几点,抓住故事中的某一个场景、每一句话来谈也行,旨在在交流中,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时,对于故事中的精彩之笔,我也会让学生作摘录,留着反复咀嚼、赏读。
如果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或是整本的书,我则从中挑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读给学生听,有时,读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找来这样的故事,接着往下读,读完了再全班作交流,激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亲近作品,由一个故事走向一部作品,再由一部作品走向与此相关的一类作品。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便成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源泉。
四、开展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我每月用一节课外阅读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并评选出上台讲演得最好的一位为下月“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月活动。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我把黑板报、学习园地当作“活页”的读书园地,开辟专栏,有“知识百花园”、“诗歌小王国”、“创作展示台”、“句段大观园”等,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方法、手段,引导他们走向课外阅读的天地。
1.我根据儿童爱看电视中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却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结尾如何,课外书里全部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这样就会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我借机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从而把孩子们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课外书。有时还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介绍给同学们,促进大家多读书,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不是一种作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活动。渐渐地学生和书交上了好朋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把这样的名言作为学生的阅读动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知道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作用。
2.我设计了以个人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周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协调发展,大大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持久性差,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认识到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把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就能逐渐地养成。
二、推荐课外读物,体验“真、善、美”
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这些名著、童话有绘图本,有儿童注音版本,等等,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我让学生读少儿版的《西游记》时,学生在周记中说:“刚开始读时,碰到许多不懂的字,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就喜欢上了,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一个同学看了《拇指姑娘》后,寫道:“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她很坚强,很善良,真想把她的故事告诉伙伴们。”当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当然,除了儿童文学外,孩子还应该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科技成果,扩大知识面;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学习的榜样;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浓厚兴趣;中国古代的诗歌,能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等等。
三、师生共读,促动兴趣
几乎没有孩子会拒绝听故事,不管是文文静静的乖孩子,还是整天爱调皮捣鬼、心猿意马的毛头小子,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立马坐得笔直,双手规规规矩矩地放于桌上,两只小眼直冒光。抓住学生的这一“喜好”,我常时不时地找些适合学生“胃口”的故事,读给他们听。在听故事的时候,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置于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心灵的共鸣。(2)听完故事,想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能用几句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3)谈谈自己对故事的感受,能说几点就几点,抓住故事中的某一个场景、每一句话来谈也行,旨在在交流中,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时,对于故事中的精彩之笔,我也会让学生作摘录,留着反复咀嚼、赏读。
如果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或是整本的书,我则从中挑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读给学生听,有时,读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找来这样的故事,接着往下读,读完了再全班作交流,激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亲近作品,由一个故事走向一部作品,再由一部作品走向与此相关的一类作品。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便成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源泉。
四、开展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我每月用一节课外阅读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并评选出上台讲演得最好的一位为下月“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月活动。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我把黑板报、学习园地当作“活页”的读书园地,开辟专栏,有“知识百花园”、“诗歌小王国”、“创作展示台”、“句段大观园”等,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