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政治教师角色迁移,探讨在新课标下角色转换的路径,提出构建新型政治课教学平台和形成双向互动师生关系的举措,做新课标的自觉践行者。
三十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篇著名“潘晓”的读者来信,由此引发了一场无数青年学生参与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接着,曲啸、李燕杰的演讲也风靡全国,其轰动效应一点也不亚于于丹、易中天等当下耀眼的学术明星。那个时候,政治教师的台前课后,常常围满了求教、质疑甚至激辩的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政治教师俨然成为真理的化身,成为令他们尊敬信赖的良师益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囿于应试教育模式,使政治课堂发生了异化:政治课听之无味,学之无趣;政治理论听过忘记、考过抛弃。中学政治课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进入新世纪,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国家适时推出了《普通高中思想课程标准》,给处于彷徨、徘徊中的一线教师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新课程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的教学,审视自已的角色。我们应以新课改为契机,与时俱进,乘势而发,尽快实现角色身份的亮丽转换。下面就教师角色转换谈些粗浅看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适应这一变化,首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其次,要敢于和善于对新课程开发和设计,新的政治课本一改以往旧教材满纸理论的现象,增添了富有生活性的“情景设置”、“专家评说”、“相关链接”和“综合探究”等内容,拓宽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我们用好课程甚至创造课程的平台和空间。笔者任教的东莞虎门,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创先之地,更是时下中国“千强镇”之首……,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经过开发和设计,使得课堂教学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将自己对特定学生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凸显出课改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就能开辟政治课堂的新天地。
二、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不把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未必比教师少,我们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真理的权威自居,而应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心灵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年的高三政治复习中,我曾以牵动当地千家万户的“三旧改造”为话题,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与以往不同,我没有先入为主,也没有以裁判者自居,而是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自设辩题,在认真聆听各方观点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自已的分析和見解:一方面,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此举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从政治生活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职能、宗旨。另一方面,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三旧改造”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一堂课下来,尽管争论尚未停止,我的看法学生也未必完全心服口服,但从他们兴奋的目光和会意的表情中不难感受到这堂课的成功。实践证明,努力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平等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要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敢于表现质疑、争论,让学生个性化思维性趣爱好,有张扬的空间,使学生从中获得理解、信任、友好、尊重、鼓励的心理体验。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作答,在教学形式上,可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可通过时事开讲会、课堂辩论会、社会调查、角色模拟、事件重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我们应注重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才能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是中国古代所推崇的教肓的理想境界。当今,思想政治课在我国德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教师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不辱使命、锐意进取,乘新课改东风,努力开创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
三十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篇著名“潘晓”的读者来信,由此引发了一场无数青年学生参与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接着,曲啸、李燕杰的演讲也风靡全国,其轰动效应一点也不亚于于丹、易中天等当下耀眼的学术明星。那个时候,政治教师的台前课后,常常围满了求教、质疑甚至激辩的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政治教师俨然成为真理的化身,成为令他们尊敬信赖的良师益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囿于应试教育模式,使政治课堂发生了异化:政治课听之无味,学之无趣;政治理论听过忘记、考过抛弃。中学政治课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进入新世纪,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国家适时推出了《普通高中思想课程标准》,给处于彷徨、徘徊中的一线教师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新课程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的教学,审视自已的角色。我们应以新课改为契机,与时俱进,乘势而发,尽快实现角色身份的亮丽转换。下面就教师角色转换谈些粗浅看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适应这一变化,首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其次,要敢于和善于对新课程开发和设计,新的政治课本一改以往旧教材满纸理论的现象,增添了富有生活性的“情景设置”、“专家评说”、“相关链接”和“综合探究”等内容,拓宽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我们用好课程甚至创造课程的平台和空间。笔者任教的东莞虎门,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创先之地,更是时下中国“千强镇”之首……,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经过开发和设计,使得课堂教学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将自己对特定学生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凸显出课改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就能开辟政治课堂的新天地。
二、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不把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未必比教师少,我们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真理的权威自居,而应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心灵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年的高三政治复习中,我曾以牵动当地千家万户的“三旧改造”为话题,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与以往不同,我没有先入为主,也没有以裁判者自居,而是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自设辩题,在认真聆听各方观点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自已的分析和見解:一方面,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此举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从政治生活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职能、宗旨。另一方面,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三旧改造”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一堂课下来,尽管争论尚未停止,我的看法学生也未必完全心服口服,但从他们兴奋的目光和会意的表情中不难感受到这堂课的成功。实践证明,努力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平等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要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敢于表现质疑、争论,让学生个性化思维性趣爱好,有张扬的空间,使学生从中获得理解、信任、友好、尊重、鼓励的心理体验。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作答,在教学形式上,可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可通过时事开讲会、课堂辩论会、社会调查、角色模拟、事件重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我们应注重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才能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是中国古代所推崇的教肓的理想境界。当今,思想政治课在我国德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教师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不辱使命、锐意进取,乘新课改东风,努力开创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