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与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协调的是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相对滞后,无法很好地应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和问题。本文有效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就业心理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以此为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辅导 高校
一、问题提出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2000-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人迅速增加至559万人,年均增长22.96%,我国高等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就业需求不断加大,就业体制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政策、社会需求等外界因素,还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就业心理素质有较大的关系。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误区,各高校如何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更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良好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自我期望值过高,存在“精英情结”。
大学生比较倾向于集中地选择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就业,期望较高的薪水、大型的企业和良好的福利水平,表现出滞后的就业意识和过高的职业期望,理想和现实脱节,职业愿景不够成熟。
(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专业前景较好以及求职门路较广等原因,常表现出很高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对用人单位挑剔、怠慢,往往引起单位的反感,从而不利于顺利就业。
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些学生,将自己与一些名校生、热门专业的学生做比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大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不战而败,在机会面前畏畏缩缩,影响了个人发展。
(三)盲目择业,从众心理普遍。
众多大学生对自身了解不够、定位不准,毕业应聘时不调查、不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又缺乏主见,不加分析接受别人的意见,跟随他人的步伐,盲从于他人的选择,导致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脱轨,结构性失业增加。
(四)依赖性强。
部分学生将就业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或者家长身上,一味相信所谓的“关系、背景、门路”,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不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展示,认识不到个人发展的最终立足点和支撑点依然是自身的学识和修养,白白错失了择业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原因分析
(一)高校就业工作考核体制落后。
长久以来,高校就业工作考核的重心集中与就业率的提升之上,忽视了有效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的考核,导致高校就业工作一切以就业率为中心,而不管学生的就业是否符合自身兴趣、专业素质是否满足岗位需求、职业前景能否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景等一些因素。
(二)就业心理辅导专业性较强,高校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由于其依赖学校大量的资源投入,而其“产出”不符合当前就业工作考核成果的要求,因而未能受到各高校的真正重视,导致学校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就业心理辅导部门缺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
(三)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与战略眼光。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就业后的状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片面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一次定终身”的错误认识较为普遍,导致其将职业稳定绝对化,不利于成功就业和择业。
(四)家长对学生就业施加的负面影响。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方面,父母的期望、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家族成员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心理,部分家长将自己的就业期望强加与学生身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必要的就业负担和心理困扰。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源投入,成立就业心理辅导的专业部门。
政府出台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强制性行政措施,并下拨相应款项,专款专用,在各高校建立就业心理辅导部门,由校级领导兼任主持工作,引进并培养相关心理辅导人才,建立学生就业心理监控和辅导的长效机制,可持续、有发展地开展该项工作。
(二)以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学生对于就业的焦虑。
“无知带来恐惧”,卢梭曾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设计,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完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的学习、择业,从而避免了茫然和焦虑。
(三)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形势的能力,从而使其立足自身优势、突破传统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从“理想工作”走向“现实工作”,将毕业就业看成职业生涯的起步,培养长远的职业发展战略眼光。
(四)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不可否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二代”现象——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安排下“轻松就业”,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困扰,造成其心理低落甚至偏激。作为公立机构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在就业过程中为这些学生提供额外的照顾,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cpc.people.com.cn.
[2]吴玲玲.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74-75.
[3]周详.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6):250-25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辅导 高校
一、问题提出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2000-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人迅速增加至559万人,年均增长22.96%,我国高等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就业需求不断加大,就业体制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政策、社会需求等外界因素,还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就业心理素质有较大的关系。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误区,各高校如何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更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良好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自我期望值过高,存在“精英情结”。
大学生比较倾向于集中地选择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就业,期望较高的薪水、大型的企业和良好的福利水平,表现出滞后的就业意识和过高的职业期望,理想和现实脱节,职业愿景不够成熟。
(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专业前景较好以及求职门路较广等原因,常表现出很高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对用人单位挑剔、怠慢,往往引起单位的反感,从而不利于顺利就业。
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些学生,将自己与一些名校生、热门专业的学生做比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大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不战而败,在机会面前畏畏缩缩,影响了个人发展。
(三)盲目择业,从众心理普遍。
众多大学生对自身了解不够、定位不准,毕业应聘时不调查、不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又缺乏主见,不加分析接受别人的意见,跟随他人的步伐,盲从于他人的选择,导致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脱轨,结构性失业增加。
(四)依赖性强。
部分学生将就业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或者家长身上,一味相信所谓的“关系、背景、门路”,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不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展示,认识不到个人发展的最终立足点和支撑点依然是自身的学识和修养,白白错失了择业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原因分析
(一)高校就业工作考核体制落后。
长久以来,高校就业工作考核的重心集中与就业率的提升之上,忽视了有效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的考核,导致高校就业工作一切以就业率为中心,而不管学生的就业是否符合自身兴趣、专业素质是否满足岗位需求、职业前景能否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景等一些因素。
(二)就业心理辅导专业性较强,高校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由于其依赖学校大量的资源投入,而其“产出”不符合当前就业工作考核成果的要求,因而未能受到各高校的真正重视,导致学校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就业心理辅导部门缺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
(三)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与战略眼光。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就业后的状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片面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一次定终身”的错误认识较为普遍,导致其将职业稳定绝对化,不利于成功就业和择业。
(四)家长对学生就业施加的负面影响。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方面,父母的期望、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家族成员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心理,部分家长将自己的就业期望强加与学生身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必要的就业负担和心理困扰。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源投入,成立就业心理辅导的专业部门。
政府出台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强制性行政措施,并下拨相应款项,专款专用,在各高校建立就业心理辅导部门,由校级领导兼任主持工作,引进并培养相关心理辅导人才,建立学生就业心理监控和辅导的长效机制,可持续、有发展地开展该项工作。
(二)以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学生对于就业的焦虑。
“无知带来恐惧”,卢梭曾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设计,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完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的学习、择业,从而避免了茫然和焦虑。
(三)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形势的能力,从而使其立足自身优势、突破传统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从“理想工作”走向“现实工作”,将毕业就业看成职业生涯的起步,培养长远的职业发展战略眼光。
(四)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不可否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二代”现象——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安排下“轻松就业”,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困扰,造成其心理低落甚至偏激。作为公立机构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在就业过程中为这些学生提供额外的照顾,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cpc.people.com.cn.
[2]吴玲玲.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74-75.
[3]周详.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6):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