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迅速崛起,由此而产生的“海派”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海派”的重要创始人就是任伯年,任伯年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是一位成绩显著但又具有一定争议性的画家,薛永年先生对他的评价较高,他说:“任伯年的出现,在中国画坛是一个奇迹,任伯年的成就是划时代的,他的绘画深重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1]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各方面无一不精,尤以人物画为最。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造型;设色
任伯年(1840—1896),初名润,字次元,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士行者,寿道士等,自幼得到父亲写真术的传授,之后又得到任熊,任熏等人的教导,进而师法陈洪绶,研究华喦,八大山人等艺术大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任伯年的艺术与海派诸家一样,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反映了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一改晚清封建文人画家笔下的文人高致,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而化为多姿多彩。徐悲鸿赞其“举古今真能作写意者,必推任伯年为极至”,“吾故定之为伪十州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殆非过言也”。[2]
艺术风格是作为考量艺术作品成败和艺术作品优劣尺度的标注,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独特个性的表现,他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民化的造型,工写结合,中西方造型手法的结合和设色精美绝伦。
1. 平民化的造型
随着市井需求的增多,民间绘画的发展,清代人物画贴近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任伯年作为一个民间画师,造型能力很强。良好的绘画艺术基础使得任伯年可以将写实手法与意向手法相融合,中国画气息浓郁,任伯年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技法,摆脱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模式,所画人物的生活气息浓郁,造型灵活多变。
任伯年画的大量的人物画大都是他所熟悉的亲友写照,当时他居住在上海,几乎画过了住在这里的所有画家,比如任熏、任淞云、胡公寿等,这其中尤其以画吴昌硕的肖像画为最多,其中的代表作品《蕉荫纳凉图轴》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成熟绘画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图描绘了吴昌硕执扇纳凉的情景,在形的塑造上,作者有意突出吴昌硕那丰肤肥满的身态,吴昌硕袒胸露乳端坐于竹椅上,手执蒲扇,背靠书籍,在胸部与腹部的细节刻画上,作者在动态线上作了主观处理,使其胸部收缩,腹部伸展,突出了吴昌硕浑圆的身态,显得丰硕而博学,用飘逸劲挺的线条来勾勒衣饰,皮肤设色淡雅。在面部的刻画上,作者精简的勾勒便刻画出吴昌硕的形貌一一双目前视,上下眼睑肥厚,眉毛末端向下拉低,使眼神茫然而略显窘态,这一切都增加了造形的趣味性,生活气息浓郁。
2 .工写结合
传统中国画存在着“工”和“写”两种形式,“工”和“写”是中国绘画中的一对对偶范畴,“工”往往以工整,严谨的笔迹描绘对象,讲究形似,用笔工细;所谓“写”往往是纵笔挥洒,一气呵成,较工笔画的描绘更能体现物象的神韵,更能直接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中很多都是兼“工”带“写”的,人物面部大都采用工细的画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面部的精微神貌,而衣饰则采用相对粗放的笔墨画出,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物象,“工”“写”结合,表现手法丰富,例如《葛仲华像》中,任伯年用写实的技法来表现对象,在造型方面,画家注重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人物的面部用细笔勾勒五官刻画对的细腻入微,双目神色黯然,双唇紧收,敷色方面层层渲染,突出面部结构的起伏,增强了头部的体积感,通过工整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此刻的精神状态。在衣饰方面,任伯年则用钉头鼠尾的描法,线条穿插有序,用笔流畅舒展,使得整个画面气氛放松下来,增加了灵动的效果,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衣服的舒展收放自如,相得益彰。这种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绘画,推陈出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是“收’,“写”是“放”,有紧有松,有收有放乃对立的统一,两者运用的好,可以相得益彰。[3]
3. 中西方造型手法的结合
从清朝开始,西洋画开始更广泛的流入中国,任伯年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人物肖像具有明显的明暗写实,例如他1880年画的《佚名肖像》就明显受到了西方解剖结构的影响,在描绘人物眉毛时已不是平涂,而是开始有了明暗的变化,眉弓骨的结构明显表现出来,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眼部,鼻子在鼻翼两侧光影衬托下立体感增强,这种方法对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
任伯年虽然学习和借鉴了西洋绘画艺术,但并没有全盘的接受西方绘画。他依然立足于中国的点,线造型结构,通过线条的表现,比如轻重、虚实、起伏、浓淡等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时而流畅豪放,时而曲折盘回,时而方直挺劲,线条突出了主要的细节,舍弃了细枝末节,能更好的发挥人物的神情气质。任伯年有着西方画家所不具备的形象概括力,他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又融合西方绘画,使得中国画耳目一新,雅俗共赏。
4.设色精美绝伦
清朝末年中國人物画开始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通过淡雅的设色营造活泼轻松的气氛,任伯年善于东西兼容,把西方的色彩冷暖都运用到自己的画中,但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自然地把西方的色彩运用到中国画之中,在宣纸上把色彩表现的生动自然。
任伯年打破了文人画的用色习惯,将中国画的水墨书写性,西方的水彩用色,民间美术色彩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淡雅而不失艳丽的独特设色风格。任伯年常用的设色技法就是没骨法,打破了传统的技法,不是以墨线勾勒形体,而是将西方水彩画设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融为一体,使得画面丰富多彩,栩栩如生。例如其为吴昌硕所画的肖像《酸寒尉像》画面主体突出,造型严谨,运用墨色的表现力,气韵生动的表现了主体,在人物的处理上,面部是以墨线草草勾画五官,然后以淡墨在面部结构处轻轻皴擦,再用色彩晕染一次而成。人物的衣冠服饰则以泼墨法和没骨法表现,完全不用勾勒,通过下笔的轻重来表现衣物的转折结构,那件乌黑马褂,粗笔涂抹,笔墨厚重老道,浓淡相宜。画面抓住吴昌硕拱手拜客的瞬间动作,神情十分拘谨,成功地反映了吴昌硕当时的生活状况。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是任伯年人物画艺术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性。由于他特殊的出身背景和复杂的环境,使得他对的人物画突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境界。任伯年人物画题材源于生活,融合西方造型手法,工写结合,设色巧妙,人物惟妙惟肖,做到了形神兼备。他一直在寻找着开拓中国画新的发展方向道路,传统的艺术以新的艺术方式进行了新的诠释,他的审美观念的追求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伯年不仅仅思近代“海派”绘画在人物画方面的代表,还应该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全面复兴的先驱,其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古代人物画与现代人物画的过渡,艺术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薛永年.海派巨擎任伯年[A].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29
[2]龚产兴.任伯年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0--90
[3]尚可著.艺术与思想—绘画理·法漫仪[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99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造型;设色
任伯年(1840—1896),初名润,字次元,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士行者,寿道士等,自幼得到父亲写真术的传授,之后又得到任熊,任熏等人的教导,进而师法陈洪绶,研究华喦,八大山人等艺术大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任伯年的艺术与海派诸家一样,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反映了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一改晚清封建文人画家笔下的文人高致,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而化为多姿多彩。徐悲鸿赞其“举古今真能作写意者,必推任伯年为极至”,“吾故定之为伪十州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殆非过言也”。[2]
艺术风格是作为考量艺术作品成败和艺术作品优劣尺度的标注,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独特个性的表现,他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民化的造型,工写结合,中西方造型手法的结合和设色精美绝伦。
1. 平民化的造型
随着市井需求的增多,民间绘画的发展,清代人物画贴近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任伯年作为一个民间画师,造型能力很强。良好的绘画艺术基础使得任伯年可以将写实手法与意向手法相融合,中国画气息浓郁,任伯年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技法,摆脱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模式,所画人物的生活气息浓郁,造型灵活多变。
任伯年画的大量的人物画大都是他所熟悉的亲友写照,当时他居住在上海,几乎画过了住在这里的所有画家,比如任熏、任淞云、胡公寿等,这其中尤其以画吴昌硕的肖像画为最多,其中的代表作品《蕉荫纳凉图轴》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成熟绘画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图描绘了吴昌硕执扇纳凉的情景,在形的塑造上,作者有意突出吴昌硕那丰肤肥满的身态,吴昌硕袒胸露乳端坐于竹椅上,手执蒲扇,背靠书籍,在胸部与腹部的细节刻画上,作者在动态线上作了主观处理,使其胸部收缩,腹部伸展,突出了吴昌硕浑圆的身态,显得丰硕而博学,用飘逸劲挺的线条来勾勒衣饰,皮肤设色淡雅。在面部的刻画上,作者精简的勾勒便刻画出吴昌硕的形貌一一双目前视,上下眼睑肥厚,眉毛末端向下拉低,使眼神茫然而略显窘态,这一切都增加了造形的趣味性,生活气息浓郁。
2 .工写结合
传统中国画存在着“工”和“写”两种形式,“工”和“写”是中国绘画中的一对对偶范畴,“工”往往以工整,严谨的笔迹描绘对象,讲究形似,用笔工细;所谓“写”往往是纵笔挥洒,一气呵成,较工笔画的描绘更能体现物象的神韵,更能直接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中很多都是兼“工”带“写”的,人物面部大都采用工细的画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面部的精微神貌,而衣饰则采用相对粗放的笔墨画出,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物象,“工”“写”结合,表现手法丰富,例如《葛仲华像》中,任伯年用写实的技法来表现对象,在造型方面,画家注重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人物的面部用细笔勾勒五官刻画对的细腻入微,双目神色黯然,双唇紧收,敷色方面层层渲染,突出面部结构的起伏,增强了头部的体积感,通过工整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此刻的精神状态。在衣饰方面,任伯年则用钉头鼠尾的描法,线条穿插有序,用笔流畅舒展,使得整个画面气氛放松下来,增加了灵动的效果,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衣服的舒展收放自如,相得益彰。这种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绘画,推陈出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是“收’,“写”是“放”,有紧有松,有收有放乃对立的统一,两者运用的好,可以相得益彰。[3]
3. 中西方造型手法的结合
从清朝开始,西洋画开始更广泛的流入中国,任伯年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人物肖像具有明显的明暗写实,例如他1880年画的《佚名肖像》就明显受到了西方解剖结构的影响,在描绘人物眉毛时已不是平涂,而是开始有了明暗的变化,眉弓骨的结构明显表现出来,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眼部,鼻子在鼻翼两侧光影衬托下立体感增强,这种方法对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
任伯年虽然学习和借鉴了西洋绘画艺术,但并没有全盘的接受西方绘画。他依然立足于中国的点,线造型结构,通过线条的表现,比如轻重、虚实、起伏、浓淡等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时而流畅豪放,时而曲折盘回,时而方直挺劲,线条突出了主要的细节,舍弃了细枝末节,能更好的发挥人物的神情气质。任伯年有着西方画家所不具备的形象概括力,他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又融合西方绘画,使得中国画耳目一新,雅俗共赏。
4.设色精美绝伦
清朝末年中國人物画开始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通过淡雅的设色营造活泼轻松的气氛,任伯年善于东西兼容,把西方的色彩冷暖都运用到自己的画中,但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自然地把西方的色彩运用到中国画之中,在宣纸上把色彩表现的生动自然。
任伯年打破了文人画的用色习惯,将中国画的水墨书写性,西方的水彩用色,民间美术色彩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淡雅而不失艳丽的独特设色风格。任伯年常用的设色技法就是没骨法,打破了传统的技法,不是以墨线勾勒形体,而是将西方水彩画设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融为一体,使得画面丰富多彩,栩栩如生。例如其为吴昌硕所画的肖像《酸寒尉像》画面主体突出,造型严谨,运用墨色的表现力,气韵生动的表现了主体,在人物的处理上,面部是以墨线草草勾画五官,然后以淡墨在面部结构处轻轻皴擦,再用色彩晕染一次而成。人物的衣冠服饰则以泼墨法和没骨法表现,完全不用勾勒,通过下笔的轻重来表现衣物的转折结构,那件乌黑马褂,粗笔涂抹,笔墨厚重老道,浓淡相宜。画面抓住吴昌硕拱手拜客的瞬间动作,神情十分拘谨,成功地反映了吴昌硕当时的生活状况。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是任伯年人物画艺术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性。由于他特殊的出身背景和复杂的环境,使得他对的人物画突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境界。任伯年人物画题材源于生活,融合西方造型手法,工写结合,设色巧妙,人物惟妙惟肖,做到了形神兼备。他一直在寻找着开拓中国画新的发展方向道路,传统的艺术以新的艺术方式进行了新的诠释,他的审美观念的追求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伯年不仅仅思近代“海派”绘画在人物画方面的代表,还应该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全面复兴的先驱,其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古代人物画与现代人物画的过渡,艺术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薛永年.海派巨擎任伯年[A].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29
[2]龚产兴.任伯年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0--90
[3]尚可著.艺术与思想—绘画理·法漫仪[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