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甲戏作为福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福建戏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大众娱乐多元化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令多数剧种生存境况欠佳,高甲戏的传承发展更受关注。本文通过指出高甲戏的传承价值,分析在类似剧种挤压、人才流失、行当衰微、剧团困境等问题,浅析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下的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高甲戏;传承困境;对策
一、高甲戏的艺术价值
高甲戏是福建本土的戏曲剧种,广泛分布于闽南语普遍流行地区,如厦门、泉州、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作为闽南本土戏曲剧种,高甲戏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1、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从高甲戏的艺术特色来看,丑角最为独特。高甲丑造型特殊,种类繁多,傀儡丑、大肚丑、破衫丑、傻丑、媒婆丑等丑角形象塑造活灵活现、诙谐逗趣。其次,高甲戏的剧本大多从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当中取材与改编,演出剧目多达六百多本,剧本题材的表现多重喜剧化与人伦化,表演中融合了南音、弦管等艺术形式,擅從小人物见大真情。
2、强烈的地域性和民俗性
高甲戏是与闽南民俗联系最为密切的剧种,承载闽南历史文化。它以闽南地方语言为特色,大部分内容是闽南人民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闽南妈祖文化与保生大帝等宗教信仰的影响。在闽南当地一些重要的宗教节庆仪式日,高甲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甲戏的演变与流传反映闽南人民生命形态,传承闽南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
3、传播闽南文化,促进交流沟通
高甲戏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台湾,与北管戏曲结合后,形成本土化的“九甲戏”,因此风格上与大陆有所不同。[1]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高甲戏在闽台等地的发展,减少了地区阻碍,进一步促进两岸沟通。高甲戏剧团携优秀高甲戏剧目走出海外,深入闽南语腹地以及其他语种地区,将高甲戏带给全世界的同时,也传播了闽南文化。
二、高甲戏的生存困境
高甲戏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类似剧种挤压,受众流失
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有数十种,如布袋戏、木偶戏、歌仔戏、梨园戏等,它们各有特色,尤其是歌仔戏与高甲戏特征最为接近。高甲戏曾在台湾发展成为九甲戏,但当歌仔戏兴起之后,许多九甲戏剧团解散,或改演歌仔戏。歌仔戏注重与时俱进,易与观众贯通,是台湾唯一全民性的戏曲。文化部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中,歌仔戏是最为活跃的交流项目,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观众最多,也具多样性。[]此外,闽南农村老年人是高甲戏的一大受众。由于近年来村里人外出务工,娱乐消费审美产生变化,小孩从小学普通话,听不懂家乡闽南语,导致高甲戏受众趋向老年化的同时,所拥有的闽南语特色也变为瓶颈,缩小了高甲戏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2、行当衰微,传承人稀缺
台湾的九甲戏表演艺术已濒临灭绝,高甲戏也因行当衰微和人才稀缺面临困境。高甲戏突出丑行,其他行当却因缺乏保护意识而衰弱。2014年8月召开的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白勇华提出,相较丑行与旦行承传有序,高甲戏净行衰落较为明显,生行传承也较为困难。近年来高甲戏丑行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甲戏因为其他行当的衰微而导致剧种综合能力下降的问题,而丑行自身也已经难以有效传承,不仅诸多特技和即兴科诨能力流失严重,优秀的丑行演员也越来越少。[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有8位国家级传承人和10位省级传承人,18人中有14人是丑行、旦行演员。这些传承人中,如苏燕玉、李龙抛等都已是77与86岁的高龄,其他绝大部分的年龄在45岁以上,亟需培养新一代人才。
3、剧团发展面临困境
国有剧团面临体制化的各种困境。叫好不叫座、经费支持不足、人才断层现象常见。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为例。他们在打造《惠女情》中自投数十万,可叫好不叫座,使得剧团负债累累,陷入困境。而且人员处于庸、懒、散状态,业务水平甚至不敌民间职业剧团。民间人才又难以纳入现有编制内,人才流动被体制所限。[3]民营剧团数量逐年减少,生存境况令人堪忧。2007年,在档案上注册的晋江高甲戏剧团数量有26个,2009年减少到19个剧团,2010年仅剩17个剧团。[4]笔者曾于2012年6月走访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东亭乡的一个家族民营剧团。由于收入低,乡下一个小庙堂就成了剧团演员排练场地,十几个演员住在不足一百平米的小房内吃住,民营剧团的生计限制高甲戏进一步发展。
三、高甲戏的发展对策
高甲戏面临的生存困境说明亟需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不仅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也需要高甲戏传承人员的共同努力。
1、鼓励各界社会主体参与
政府重视并做好引导是关键。一是注重挖掘高甲戏传统精品剧目。将优秀剧目推至国内外,使高甲戏发展品牌化;二是建立高甲戏生态保护与传承实验区,建构非遗数据库,实现高甲戏的数字化保护;三是鼓励国有高甲戏院团一团两制,同时将民营剧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鼓励政策促进社会主体参与高甲戏传承。此外,推动更多民间组织参与高甲戏发展,如由社会各界高甲戏爱好者组成的厦门市天福兴高甲戏传习中心。通过与高甲戏联姻,实现高甲戏的传承延续。
2、着力培养传承人和潜在受众
将福建本地的高甲戏传承培训班、培训学校,以及各种公益的传授活动,拓展至台湾、东南亚等闽南文化流行地区,传习高甲戏艺术,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甲戏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宣传人才等,实现高甲戏“香火延续”;任用年轻人才,创造高甲戏与广大观众接触的机会,如《青春版牡丹亭》启用年轻昆曲演员进行校园巡回演出,培养高甲新秀,扩大潜在受众。同时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走进校园,牵手年轻学子,推动高甲戏寻觅更多的知音。
3、兼收并蓄,传承创新
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鉴歌仔戏灵活变化、密切联系文化生态等特点,转变高甲戏发展思路,融合现代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凸显高甲戏丑角特色,以闽南文脉的传承为本,强化与同语系剧种辨识度。福建高甲戏的发展,是一部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史。守住高甲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传承人,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吸纳各种鲜活元素,创新和丰富高甲戏表现手段,才是高甲戏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最佳路径所在。
注释:
[1]闽台文化网. 台湾九甲戏——承自大陆的“高甲戏”[EB/OL].
http://www.xmnn.cn/mtwh/gjx/201207/t20120719_2409048.htm.
[2]黄小我根据录音整理. 福建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会议纪要[J]. 福建艺术, 2014, (5): 28-36
[3]魏明. 一个草根剧团的江湖攻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走访纪要[J]. 福建艺术, 2011, (5): 62-63
[4]晋江市文化局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资料.
参考文献:
[1]闽台文化网. 台湾九甲戏——承自大陆的“高甲戏”[EB/OL].
http://www.xmnn.cn/mtwh/gjx/201207/t20120719_2409048.htm.
[2]黄小我根据录音整理. 福建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会议纪要[J]. 福建艺术, 2014, (5): 28-36
[3]晋江市文化局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资料.
[4]魏明. 一个草根剧团的江湖攻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走访纪要[J]. 福建艺术, 2011, (5): 62-63
【关键词】:高甲戏;传承困境;对策
一、高甲戏的艺术价值
高甲戏是福建本土的戏曲剧种,广泛分布于闽南语普遍流行地区,如厦门、泉州、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作为闽南本土戏曲剧种,高甲戏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1、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从高甲戏的艺术特色来看,丑角最为独特。高甲丑造型特殊,种类繁多,傀儡丑、大肚丑、破衫丑、傻丑、媒婆丑等丑角形象塑造活灵活现、诙谐逗趣。其次,高甲戏的剧本大多从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当中取材与改编,演出剧目多达六百多本,剧本题材的表现多重喜剧化与人伦化,表演中融合了南音、弦管等艺术形式,擅從小人物见大真情。
2、强烈的地域性和民俗性
高甲戏是与闽南民俗联系最为密切的剧种,承载闽南历史文化。它以闽南地方语言为特色,大部分内容是闽南人民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闽南妈祖文化与保生大帝等宗教信仰的影响。在闽南当地一些重要的宗教节庆仪式日,高甲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甲戏的演变与流传反映闽南人民生命形态,传承闽南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
3、传播闽南文化,促进交流沟通
高甲戏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台湾,与北管戏曲结合后,形成本土化的“九甲戏”,因此风格上与大陆有所不同。[1]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高甲戏在闽台等地的发展,减少了地区阻碍,进一步促进两岸沟通。高甲戏剧团携优秀高甲戏剧目走出海外,深入闽南语腹地以及其他语种地区,将高甲戏带给全世界的同时,也传播了闽南文化。
二、高甲戏的生存困境
高甲戏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类似剧种挤压,受众流失
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有数十种,如布袋戏、木偶戏、歌仔戏、梨园戏等,它们各有特色,尤其是歌仔戏与高甲戏特征最为接近。高甲戏曾在台湾发展成为九甲戏,但当歌仔戏兴起之后,许多九甲戏剧团解散,或改演歌仔戏。歌仔戏注重与时俱进,易与观众贯通,是台湾唯一全民性的戏曲。文化部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中,歌仔戏是最为活跃的交流项目,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观众最多,也具多样性。[]此外,闽南农村老年人是高甲戏的一大受众。由于近年来村里人外出务工,娱乐消费审美产生变化,小孩从小学普通话,听不懂家乡闽南语,导致高甲戏受众趋向老年化的同时,所拥有的闽南语特色也变为瓶颈,缩小了高甲戏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2、行当衰微,传承人稀缺
台湾的九甲戏表演艺术已濒临灭绝,高甲戏也因行当衰微和人才稀缺面临困境。高甲戏突出丑行,其他行当却因缺乏保护意识而衰弱。2014年8月召开的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白勇华提出,相较丑行与旦行承传有序,高甲戏净行衰落较为明显,生行传承也较为困难。近年来高甲戏丑行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甲戏因为其他行当的衰微而导致剧种综合能力下降的问题,而丑行自身也已经难以有效传承,不仅诸多特技和即兴科诨能力流失严重,优秀的丑行演员也越来越少。[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有8位国家级传承人和10位省级传承人,18人中有14人是丑行、旦行演员。这些传承人中,如苏燕玉、李龙抛等都已是77与86岁的高龄,其他绝大部分的年龄在45岁以上,亟需培养新一代人才。
3、剧团发展面临困境
国有剧团面临体制化的各种困境。叫好不叫座、经费支持不足、人才断层现象常见。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为例。他们在打造《惠女情》中自投数十万,可叫好不叫座,使得剧团负债累累,陷入困境。而且人员处于庸、懒、散状态,业务水平甚至不敌民间职业剧团。民间人才又难以纳入现有编制内,人才流动被体制所限。[3]民营剧团数量逐年减少,生存境况令人堪忧。2007年,在档案上注册的晋江高甲戏剧团数量有26个,2009年减少到19个剧团,2010年仅剩17个剧团。[4]笔者曾于2012年6月走访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东亭乡的一个家族民营剧团。由于收入低,乡下一个小庙堂就成了剧团演员排练场地,十几个演员住在不足一百平米的小房内吃住,民营剧团的生计限制高甲戏进一步发展。
三、高甲戏的发展对策
高甲戏面临的生存困境说明亟需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不仅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也需要高甲戏传承人员的共同努力。
1、鼓励各界社会主体参与
政府重视并做好引导是关键。一是注重挖掘高甲戏传统精品剧目。将优秀剧目推至国内外,使高甲戏发展品牌化;二是建立高甲戏生态保护与传承实验区,建构非遗数据库,实现高甲戏的数字化保护;三是鼓励国有高甲戏院团一团两制,同时将民营剧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鼓励政策促进社会主体参与高甲戏传承。此外,推动更多民间组织参与高甲戏发展,如由社会各界高甲戏爱好者组成的厦门市天福兴高甲戏传习中心。通过与高甲戏联姻,实现高甲戏的传承延续。
2、着力培养传承人和潜在受众
将福建本地的高甲戏传承培训班、培训学校,以及各种公益的传授活动,拓展至台湾、东南亚等闽南文化流行地区,传习高甲戏艺术,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甲戏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宣传人才等,实现高甲戏“香火延续”;任用年轻人才,创造高甲戏与广大观众接触的机会,如《青春版牡丹亭》启用年轻昆曲演员进行校园巡回演出,培养高甲新秀,扩大潜在受众。同时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走进校园,牵手年轻学子,推动高甲戏寻觅更多的知音。
3、兼收并蓄,传承创新
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鉴歌仔戏灵活变化、密切联系文化生态等特点,转变高甲戏发展思路,融合现代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凸显高甲戏丑角特色,以闽南文脉的传承为本,强化与同语系剧种辨识度。福建高甲戏的发展,是一部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史。守住高甲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传承人,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吸纳各种鲜活元素,创新和丰富高甲戏表现手段,才是高甲戏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最佳路径所在。
注释:
[1]闽台文化网. 台湾九甲戏——承自大陆的“高甲戏”[EB/OL].
http://www.xmnn.cn/mtwh/gjx/201207/t20120719_2409048.htm.
[2]黄小我根据录音整理. 福建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会议纪要[J]. 福建艺术, 2014, (5): 28-36
[3]魏明. 一个草根剧团的江湖攻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走访纪要[J]. 福建艺术, 2011, (5): 62-63
[4]晋江市文化局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资料.
参考文献:
[1]闽台文化网. 台湾九甲戏——承自大陆的“高甲戏”[EB/OL].
http://www.xmnn.cn/mtwh/gjx/201207/t20120719_2409048.htm.
[2]黄小我根据录音整理. 福建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讨会会议纪要[J]. 福建艺术, 2014, (5): 28-36
[3]晋江市文化局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资料.
[4]魏明. 一个草根剧团的江湖攻略——惠安县高甲戏剧团走访纪要[J]. 福建艺术, 2011, (5):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