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为机械制造业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法提供指南。预防不合格的发生,改善企业管理,让其更有效地运行,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效率和服务的共同提升;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促进客户对企业的信心,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避免重复的认证审核,提供一套机械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系统。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
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有效性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通常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求满足的程度
1.2 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3 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1.4 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因此,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满足有效性判断标准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2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质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参与
目前,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质量专业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技术、检验、理化、计量以及其他生产经营工作岗位转岗而来,也有少量非质量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他们多半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未经专门培训而直接上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水平还停留在对质量工作的一般认识和初级经验阶段。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缺乏,生产操作人员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质量”的概念,因此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就缺乏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就导致了产品出现不合格,也就谈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
2.2 技术不成熟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太成熟。
2.3 生产管理水平较弱
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而且正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小而散,大多数企业未能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系统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数企业中存在着重视生产技术、轻视管理技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重视信息化,轻视集成化管理等等问题。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我国多数企业管理粗放,专业化管理水平低。现阶段机械工业的专业化水平仅为15%-30%,而美国、西欧诸国、日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75%-95%。
2.4 缺乏时代信息感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技术发展周期变短,很多信息更新也很快,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在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握质量管理新信息,抓好质量关,但是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信息掌握不足或者说忽略信息的变化,对产品技术更新较慢,最重要的是不重视质量工作,不增加研发投入工作,只利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忽视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这样导致制造业企业的形式主义很严重,只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壳,却没有达到质量管理标准的实质。
3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3.1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特征分析
制造企业向用户提供的主要是实物产品,其提供的服务属于附加在特定实物产品上的服务过程,保证和改善实物产品质量为中心,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对具有特定含义的产品质量的正确而全面的物理实现,包括用于质量管理的设备、人员、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和人的抽象活动。机械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是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对应的与质量相关的各项工作的机理。
3.2 改进策略
①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9000的标准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适宜、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②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加强质量文化的教育和建设,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③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公司的生产要求和资源现状要合理配置,提高企业高精加工设备和工装辅助设施的配置,加强检测设备。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体系,通过三个方面对质量管理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组织的方针和目标,产品的目标,用户的满意度;产品的质量稳定并有提高;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改进,并通过评价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及时调整。
4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4.1 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第二阶段是统计质量阶段,把数理统计和质量管理相结合,休哈特的控制图理论教会人们发现有废品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标志着质量管理的第三阶段有诞生。
4.2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要素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而且前期过快的资本、资源投入加剧了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成本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大。制造业必须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质量。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的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我们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叠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也将愈发直接和激烈,贸易摩擦将成为常态。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能依靠我们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为我国打开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会窗口。
4.3 信息化技术的加深
电子技术、微电脑、传感器、电液伺服与控制系统集成化改造了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管理装备了工程机械制造业,IT网络技术也装备了工程机械的销售与信息传递系统,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工程机械行业。新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工作效率、作业质量、环境保护、操作性能及自动化程度诸方面都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并且在向着进一步的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方向迈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向纵深发展。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人性化的“两化”融合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产品技术要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市场需求。
5 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参考文献
[1]任丽娜.电力建设企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研究.科技信息.2012(3)
作者简介:刘浩彬;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221988****1034。
刘兴娜;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341989****1324。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
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有效性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通常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求满足的程度
1.2 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3 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1.4 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因此,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满足有效性判断标准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2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质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参与
目前,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质量专业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技术、检验、理化、计量以及其他生产经营工作岗位转岗而来,也有少量非质量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他们多半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未经专门培训而直接上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水平还停留在对质量工作的一般认识和初级经验阶段。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缺乏,生产操作人员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质量”的概念,因此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就缺乏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就导致了产品出现不合格,也就谈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
2.2 技术不成熟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太成熟。
2.3 生产管理水平较弱
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而且正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小而散,大多数企业未能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系统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数企业中存在着重视生产技术、轻视管理技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重视信息化,轻视集成化管理等等问题。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我国多数企业管理粗放,专业化管理水平低。现阶段机械工业的专业化水平仅为15%-30%,而美国、西欧诸国、日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75%-95%。
2.4 缺乏时代信息感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技术发展周期变短,很多信息更新也很快,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在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握质量管理新信息,抓好质量关,但是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信息掌握不足或者说忽略信息的变化,对产品技术更新较慢,最重要的是不重视质量工作,不增加研发投入工作,只利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忽视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这样导致制造业企业的形式主义很严重,只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壳,却没有达到质量管理标准的实质。
3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3.1 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特征分析
制造企业向用户提供的主要是实物产品,其提供的服务属于附加在特定实物产品上的服务过程,保证和改善实物产品质量为中心,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对具有特定含义的产品质量的正确而全面的物理实现,包括用于质量管理的设备、人员、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和人的抽象活动。机械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是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对应的与质量相关的各项工作的机理。
3.2 改进策略
①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9000的标准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适宜、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②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加强质量文化的教育和建设,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③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公司的生产要求和资源现状要合理配置,提高企业高精加工设备和工装辅助设施的配置,加强检测设备。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体系,通过三个方面对质量管理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组织的方针和目标,产品的目标,用户的满意度;产品的质量稳定并有提高;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持续改进,并通过评价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及时调整。
4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4.1 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第二阶段是统计质量阶段,把数理统计和质量管理相结合,休哈特的控制图理论教会人们发现有废品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标志着质量管理的第三阶段有诞生。
4.2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要素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而且前期过快的资本、资源投入加剧了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成本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大。制造业必须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质量。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的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我们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叠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也将愈发直接和激烈,贸易摩擦将成为常态。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能依靠我们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为我国打开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会窗口。
4.3 信息化技术的加深
电子技术、微电脑、传感器、电液伺服与控制系统集成化改造了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管理装备了工程机械制造业,IT网络技术也装备了工程机械的销售与信息传递系统,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工程机械行业。新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工作效率、作业质量、环境保护、操作性能及自动化程度诸方面都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并且在向着进一步的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方向迈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向纵深发展。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人性化的“两化”融合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产品技术要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市场需求。
5 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参考文献
[1]任丽娜.电力建设企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研究.科技信息.2012(3)
作者简介:刘浩彬;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221988****1034。
刘兴娜;河北,保定,身份证号:130634198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