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习得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立足点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59403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第一”也是国家指导教育政策的核心宗旨。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导向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中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张显个性的同时,面对由于工具理性的发展和扩张而陷入感官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人类社会,内心那些既有的终极意义、最高贵的人生价值逐渐被动摇与遗忘。[1] 虽然国家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但是部分中学生步入社会后表现的“言行不一”使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当前中学德育的实效性产生质疑。中学生在批判传统道德过于压抑人的自由心性的同时,表现出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向往,将自由视为在道德选择上的随心所欲,已经成为一种颇令人担忧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对当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自主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道德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深化,而且也将为中学德育工作者提供实践上的启迪。
  
  二、道德教育中“规范”与“自主”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德”既是一个概念,又是指两个概念。将“道”与“德”分别看,“道”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既指人的自然本性,也包括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德”则指人对道的领会与理解,是指人的德行、品德,是对合理的行为原则的具体体现。[2] 我们单从“道德”词源意义上来看,道德的实在性就是基于一个国家的习俗和传统的有效性。关于道德规范,本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和历史现象,但在崇尚个性的今天,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对“规范”避而不谈,似乎谈规范就等同于教育中将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学手段。美国学者伊恩·罗伯逊在其所著的《 社会学 》里将“规范”定义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条例或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恰如其分的行为。[3] 道德规范是基于社会传统有效的道德意识而存在;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根据学者柯尔伯格“三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4] 这一时期强调对中学生个人责任的教育,培养他们对法律和规范的服从无疑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
  道德存在之意义在于道德主体拥有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选择和认同道德原则、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的权利。只有行为主体在自由意志下选择道德行为并为之担负任何道德责任的后果,道德才真正具有形而上的意义。[5] 但是,许多启蒙思想家将“自主性”等同于个体意志的绝对自由。西方自由主义认为“自由”应当具备这么些东西:思想开放、没有偏见、容忍、温和以及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这些口号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有时还感到很受鼓舞,但是这些口号给那些为所欲为者足够的生存空间,因为“自由”在于大众对他人道德行为没有干涉的权利,最终结果是放任个体遵循自己的欲望行事。这种对个体自由的绝对尊崇,无疑会使中学生道德价值观流于相对主义,因为在这种自由状态下,每个人拥有对道德规范诠释的“自由”,对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似乎任何道德行为没有真正的、固定的价值观来衡量。因此,德育工作者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探索学习,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种道德自主性学习,并不能为中学生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价值观。自由是个人完善自我的必要手段,而不是人之为人的目的。如果一切都可以为所欲为,没有必然性的约束和限制,那么道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强调学生的自主并不是将善与恶的选择权完全赋予学生,道德规范的存在是让中学生自由地选择善,因为恶的后果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即使责任由个人完全承担也无法弥补其过失。
  
  三、对中学生道德教育“自主性”的几点思考
  
  1.道德教育中主体自由的理性原则
  在道德实践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决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然性的力量要限制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6] 道德自由本身也包含着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尊重和不伤害别人,容忍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新事物保持开放态度等。道德自由的理性原则其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对道德平台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团体和文化中选择自我完善的不同可能性。[7] 我们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为中学生提供“向善”的不同道德平台,使得道德价值的实现依赖于道德主体理性与意志的力量,即使其克服和抵御一切非道德价值的欲望。这才真正显示道德价值的纯洁与尊严。
  2.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大学 》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就是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要教育好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新时期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可见国家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地位,表明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教育是不容动摇与削弱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当中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价值观之前,“灌输”是教育正确价值观的唯一方式,学者克伯屈曾说,“不能等到儿童成熟得足以为他自己作出决定的时候才进行教育”。[8] 道德是在自由中被接受的,但绝不是被自由的见解所创造,或者被自身所证明的。但长期以来,中学的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形式呈现,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沦为知识化的风险。与此同时,道德教育存在一种泛政治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但我们不能夸大这一作用而忽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对政治的能动作用。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3.加强学校道德制度建设,提高负层面道德成本
  道德成本,是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正层面含义,即遵守道德的人需要为自己的行动付出代价;二是负层面含义,即违反道德规范的人可能为自己的行动受到的惩罚。[9] 不管什么人,他都必须面对道德成本做出自己的选择。斯宾诺沙在其《 伦理学 》中一再强调人性最本质的力量就是理性,因此,在生活中尽可能完善理智或理性对我们是有益的,当一个无法完善自己的理性并享受理性生活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恶,只有以理性决定的行为和愿望才是善的。当某位中学生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如果行为后果的惩罚大到足以使他或其他同学不敢再做类似事情时,负层面道德成本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对正层面的道德行为予以补偿性的奖励,减少学生为遵守道德所带来的损失,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道德环境。而作为一所学校的道德制度是对广大师生普遍有效的实践法则,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提高负层面道德成本,就是克服学生来自偏向和爱好对道德价值实现的障碍。责任作为道德行动的承担是绝对的,良好制度的力量就是把责任所包含的应该通过实践行动转变为现实的道德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王翠.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哲学给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8).
  [3]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Kohlberg,L.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 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81.
  [5]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孙慧玲.论道德自由的真实含义[J].求是学刊,1997(3).
  [7]T.William Box,Gary M.Quinlivan.Public Morality,Civic Virtue,and the Problem of Modern Liberalism[M].Grand Rapid,Michigan,2000.
  [8] [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高兆明.论道德行为选择中的德行成本分析心理[J].浙江社会科学,1999(5).
其他文献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笔者以为,“实、精、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三大原则。  一、“实”——内容真实、课堂充实、注重实效、立足实际  1.内容真实  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观点正确、科学。将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政治课中有一些概念、理论、观点、探究、难题,一些教师——其中既有年轻教师,也不乏中老年教师,或因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或因
期刊
近年来,校园安全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各级各类政府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如配备了保安、加强警戒、食堂检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校园安全水平,然而在众多的安全教育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防范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如果各级教育部门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引发事故。而校园踩踏事故的发
期刊
单选题,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兼顾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单选题在国内外的各学科、各门类的考试中,均是主要的题型。本文将对单选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其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做详尽阐述(以下哲学思想均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一、单选题的结构特点及其哲学思想  选择题的结构分为两部分:题干和选项。题干与选项均为明确的已知部分,而未知部分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主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以及与相关课程资源展开立体对话的过程。课堂结尾是对话的总结、深化、延展,它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学生的言语发展方向,也是拓展学生言语实践的基点。相对于课堂导入,课堂结尾更富于理性。  目前,不少语文课堂结尾的教学依然趋于单向与肤浅。有的教师习惯在课堂结尾简单地重复主要内容,不关注言语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一言堂”。有的教师把课堂结
期刊
《 媒体连着我和你 》是《 品德与社会 》(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一课,从内容上看,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电视”“认识广告”和“认识网络”三个部分。最近,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执教内容分别为《 媒体连着我和你 》中的“认识电视”和“认识网络”两大主题。现将部分片段摘录如下。  教学片段:认识电视  活动1:交流生活中的电视节目。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介绍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精神文化改造的背景导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从学校精神文化“四维度”,结合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具体的改造情况对“改造的理念”“改造的方法与手段”“改造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其他地区薄弱学校改造提供借鉴乃至于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薄弱学校 精神文化改造 借鉴    一、薄弱学校精神文化改造的背景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
期刊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更要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在学校的生活共同体中接受各种锻炼,不断发展、生长,从学习走向生活。教师在学校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也成为教师的主要生活。教师的发展和生长除了自身学习外,更多的是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实现的,尤其是对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关的班主任工作。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班主任在教育实
期刊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是第一生产力”“有安才有全”……从这些安全口号和安全标语中可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安全”二字已深深地渗入人们头脑和各行各业之中。小学生安全意识低,安全知识少,人数又较多,如何才能搞好小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安全工作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关注细节,培养安全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
期刊
以人为本是实现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实践是实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我校小班化教育正是在这些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以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小班化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小班化教育在我校不仅扎下了根,而且健康地成长。  一、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形成轨迹  (一)在无奈中起步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走进我们学校,是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的结果。长期以来,中国学
期刊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自由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从而对教师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专业发展除了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寻求社会支持系统,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身来提升。就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克服职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