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牧区中小学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教师应充公利用现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天网、地网和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尝试探索,努力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人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用“理论——操作——提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县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繁多,这些模式侧重点不同,都有其优点。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技能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它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专门的教室、以便于教学管理;2)它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的学科;3)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4)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用“理论——操作——提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具体做法是:
一、理论讲解重在“精”
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有关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影响等,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计算机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目标集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明确教学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就无法谈优化。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就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端的浪费时间。
第二, 注意精讲少讲。我每次课只安排3~5个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都以一句话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课前,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3~4分钟自学教材内容,在书上把知识要点勾划出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意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形象具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简明扼要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尽量避免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
第三, 注意复习巩固。现阶段,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是每周一节课。学生上微机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际操作方面,对理论知识往往容易忽略,对所学的内容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遗忘,所以下一次上课前,我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对前一次的学习内容作简略复习。以便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二、上机操作突出“实”
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必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增强使用计算机的信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和重点。
1、学生的座位编排应灵活机动
农牧区中小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不平衡、层次差异较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在计算机入门教育期间,为帮助那些基础差和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尽快赶上全班平均水平:在编排座位时,把基础好的同学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编在一桌,中等同学与基础差的编在一起、这样便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相互取长补短,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基础差的同学。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的实际操作得到巩固和强化,又使基础差的同学操作水平得别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2、讲清操作要领,注意操作细节
每次上课,首先把当堂课的目标任务告诉学生,或在黑板上板书,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我首先把当堂课的操作内容一点一点地给学生示范。在讲解使用同时按两个或三个复合键操作的要领时,我就要求学生先找到相应键的位置,再让他们跟着我一步一步地进行。并把每一步操作的结果告诉他们,让他们对照检查,这样重复2~3次,多数同学便学会了,然后通过他们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全班同学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针对差异,分层教学。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发展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即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又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实施三优先(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我能学好”的自信心。基础练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做,综合练习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尽力做,思考训练题则可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样,通过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和水平和谐发展。
4、巡回指导,耐心细致。
上机操作的演示讲解完后,我就会巡回指导。此时,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做到百问不厌、有问必答。在课堂上制造一种人人动手,人人动脑的氛围。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同时也照顾了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通过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三、巩固提高强调“导”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据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教师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不应该满堂灌,面面俱到。由于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少,间隔时间长,教师应安排2~3分钟时间来巩固强调当堂课的操作要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综上所述,在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操作——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达到创造性地学。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县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繁多,这些模式侧重点不同,都有其优点。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技能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它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专门的教室、以便于教学管理;2)它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的学科;3)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4)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用“理论——操作——提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具体做法是:
一、理论讲解重在“精”
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有关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影响等,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计算机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目标集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明确教学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就无法谈优化。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就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端的浪费时间。
第二, 注意精讲少讲。我每次课只安排3~5个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都以一句话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课前,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3~4分钟自学教材内容,在书上把知识要点勾划出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意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形象具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简明扼要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尽量避免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
第三, 注意复习巩固。现阶段,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是每周一节课。学生上微机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际操作方面,对理论知识往往容易忽略,对所学的内容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遗忘,所以下一次上课前,我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对前一次的学习内容作简略复习。以便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二、上机操作突出“实”
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必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增强使用计算机的信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和重点。
1、学生的座位编排应灵活机动
农牧区中小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不平衡、层次差异较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在计算机入门教育期间,为帮助那些基础差和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尽快赶上全班平均水平:在编排座位时,把基础好的同学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编在一桌,中等同学与基础差的编在一起、这样便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相互取长补短,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基础差的同学。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的实际操作得到巩固和强化,又使基础差的同学操作水平得别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2、讲清操作要领,注意操作细节
每次上课,首先把当堂课的目标任务告诉学生,或在黑板上板书,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我首先把当堂课的操作内容一点一点地给学生示范。在讲解使用同时按两个或三个复合键操作的要领时,我就要求学生先找到相应键的位置,再让他们跟着我一步一步地进行。并把每一步操作的结果告诉他们,让他们对照检查,这样重复2~3次,多数同学便学会了,然后通过他们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全班同学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针对差异,分层教学。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发展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即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又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实施三优先(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我能学好”的自信心。基础练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做,综合练习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尽力做,思考训练题则可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样,通过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和水平和谐发展。
4、巡回指导,耐心细致。
上机操作的演示讲解完后,我就会巡回指导。此时,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做到百问不厌、有问必答。在课堂上制造一种人人动手,人人动脑的氛围。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同时也照顾了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通过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三、巩固提高强调“导”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据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教师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不应该满堂灌,面面俱到。由于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少,间隔时间长,教师应安排2~3分钟时间来巩固强调当堂课的操作要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综上所述,在农牧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操作——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达到创造性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