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还没有通电,收音机也只有村长家有一部。对我们而言,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電影。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队,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各村轮流放电影。
一听说电影队要来村里放电影,孩子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从村东到村西,欢呼着奔走相告;大人们也把看电影当件大事,早早打发孩子去请亲朋好友,放工后赶紧做晚餐,生怕耽误看电影。
远远地瞧见老黄牛拉着电影队的放映箱向村里迤逦而来,我们便飞快地跑回家告诉大人,然后一窝蜂围着电影队,打听放什么电影,看看挂银幕的杆子栽在哪个地方。
银幕有时挂在村长家后面的大树下,更多的时候是在村后面的打谷场上。
两根高大的木杆栽好,将挂银幕的绳子往两边一拉,在杆子上拴牢。在右手边的杆子上挂一个高音喇叭,牵根电线,一直通到打谷场正中间的一张八仙桌上。八仙桌一条腿上绑根竹竿,挂只灯泡。桌子底下摆着发电机、放映箱,桌上架着放映机。
一切准备妥当,几个放映员就到村长家吃晚饭了。这时,村里各家各户的孩子,早已根据家里的人数,搬好椅子、板凳,抢占最佳位置。为防自家的凳子被别人挪走,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轮流照看。
天色越来越暗,发电机终于“突突突”地响起来。这时忙完家务的大人们也陆续到来,打谷场上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看不见占位的孩子,大人便站在外面大声喊:“二娃,在哪呀?”“黑皮,有地方没?”小孩听闻呼声,就站在板凳上,踮起脚尖,招着小手,扯起嗓子叫:“爸,这儿,这儿!”“妈,过来!”一时间,叫喊声应答声,此起彼伏;谈笑声嗑瓜子声,嘈杂一片。
外村闻讯赶来的,大多已经没有好位置。村里有熟人的,借张凳子在外围坐下,没有熟人的,就在银幕两侧或者后面站着。也有人跑到银幕背面,垫一把稻草在地上,一屁股坐下,也不管银幕上的人影是正是反,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同志们安静下来,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我来讲几句……”村长在高音喇叭里一喊,打谷场上马上安静下来。照例一番感谢,几点要求,电影终于开始了。
那时的电影,多是战争题材,《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这些表现小英雄的电影,我们最喜欢看,电影里的小英雄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经常将自己打扮成小英雄的样子,模仿电影里的情景。
还有《地雷战》《地道战》等抗战题材的电影。看得多了,电影中的情节都熟记于心,心中的英雄情结也油然而生。
那时看电影,更多是享受一种热闹气氛。十里八村的,聚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就这么认识了。在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看电影是最好的消遣。因此,即使一部电影在几个村轮流放,我们也会追着看,哪怕一部电影看了好几遍。有时放电影的村在七八里外,只要知道消息,我们还是会跑去看。
有一年秋天,月牙儿刚挂在树梢上,我们照例在稻场上玩“抓特务”的游戏。不知谁跑过来喊了声“刘家岗有电影”,众人立马停止疯闹,齐刷刷围上去询问消息是否可靠。在得到信誓旦旦的保证后,心情顿时如过年一样喜悦。于是决定各自回家请示,再到村头老皂角树下汇合。
村头老皂角树下,有七八个比我大的孩子。我怕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有些犹豫。他们说不会丢下我,会等我,于是我就跟他们一起上路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不时停下来等我。跑过严家垱,电影里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他们便加快了脚步,边喊边跑,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前面一个山坳,有几座坟头,阴森森的。我害怕极了,不敢往前走,也不敢往回撤。正在犹豫不决,前面似乎有人说话。于是我赶紧往前追,可追了好一会儿,不见人影。
正在这时,坟地里“呼”地蹿出一团黑东西,我的头发根根竖起,吓出一身冷汗。不远处,一只野兔一蹦一跳消失在山坳……
我一边唱着歌壮胆,一边往前跑。忽然感觉有人在背后拉我的衣服,吓得我头皮发麻,两腿打颤。我不敢回头,拼命向前跑,一下子摔倒,嘴啃在地上。
我一骨碌爬起来再跑,可身后好像还有人追。我一刻也不敢停下,直到看见灯光,快到刘家岗了,我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找到同伴,我说了刚才的经历,他们非但不为我担心,还哈哈大笑。他们中的一个拉着我上衣上的一块布:“瞧,鬼把你的衣服扯破了。”我扭头一看,这才发现上衣背后撕开一道口子,口子上残留着草木的绿痕。看来不是鬼在拉我,是树枝挂住了衣服。
有了那次经历,我一个人走夜路也不感觉害怕了……
如今,家里有了电视、电脑,在网上一搜,什么电影都有。儿时的乡村电影已渐渐远去,但那些看电影的记忆,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在岁月里历久弥香。
徐晟: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队,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各村轮流放电影。
一听说电影队要来村里放电影,孩子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从村东到村西,欢呼着奔走相告;大人们也把看电影当件大事,早早打发孩子去请亲朋好友,放工后赶紧做晚餐,生怕耽误看电影。
远远地瞧见老黄牛拉着电影队的放映箱向村里迤逦而来,我们便飞快地跑回家告诉大人,然后一窝蜂围着电影队,打听放什么电影,看看挂银幕的杆子栽在哪个地方。
银幕有时挂在村长家后面的大树下,更多的时候是在村后面的打谷场上。
两根高大的木杆栽好,将挂银幕的绳子往两边一拉,在杆子上拴牢。在右手边的杆子上挂一个高音喇叭,牵根电线,一直通到打谷场正中间的一张八仙桌上。八仙桌一条腿上绑根竹竿,挂只灯泡。桌子底下摆着发电机、放映箱,桌上架着放映机。
一切准备妥当,几个放映员就到村长家吃晚饭了。这时,村里各家各户的孩子,早已根据家里的人数,搬好椅子、板凳,抢占最佳位置。为防自家的凳子被别人挪走,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轮流照看。
天色越来越暗,发电机终于“突突突”地响起来。这时忙完家务的大人们也陆续到来,打谷场上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看不见占位的孩子,大人便站在外面大声喊:“二娃,在哪呀?”“黑皮,有地方没?”小孩听闻呼声,就站在板凳上,踮起脚尖,招着小手,扯起嗓子叫:“爸,这儿,这儿!”“妈,过来!”一时间,叫喊声应答声,此起彼伏;谈笑声嗑瓜子声,嘈杂一片。
外村闻讯赶来的,大多已经没有好位置。村里有熟人的,借张凳子在外围坐下,没有熟人的,就在银幕两侧或者后面站着。也有人跑到银幕背面,垫一把稻草在地上,一屁股坐下,也不管银幕上的人影是正是反,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同志们安静下来,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我来讲几句……”村长在高音喇叭里一喊,打谷场上马上安静下来。照例一番感谢,几点要求,电影终于开始了。
那时的电影,多是战争题材,《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这些表现小英雄的电影,我们最喜欢看,电影里的小英雄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经常将自己打扮成小英雄的样子,模仿电影里的情景。
还有《地雷战》《地道战》等抗战题材的电影。看得多了,电影中的情节都熟记于心,心中的英雄情结也油然而生。
那时看电影,更多是享受一种热闹气氛。十里八村的,聚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就这么认识了。在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看电影是最好的消遣。因此,即使一部电影在几个村轮流放,我们也会追着看,哪怕一部电影看了好几遍。有时放电影的村在七八里外,只要知道消息,我们还是会跑去看。
有一年秋天,月牙儿刚挂在树梢上,我们照例在稻场上玩“抓特务”的游戏。不知谁跑过来喊了声“刘家岗有电影”,众人立马停止疯闹,齐刷刷围上去询问消息是否可靠。在得到信誓旦旦的保证后,心情顿时如过年一样喜悦。于是决定各自回家请示,再到村头老皂角树下汇合。
村头老皂角树下,有七八个比我大的孩子。我怕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有些犹豫。他们说不会丢下我,会等我,于是我就跟他们一起上路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不时停下来等我。跑过严家垱,电影里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他们便加快了脚步,边喊边跑,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前面一个山坳,有几座坟头,阴森森的。我害怕极了,不敢往前走,也不敢往回撤。正在犹豫不决,前面似乎有人说话。于是我赶紧往前追,可追了好一会儿,不见人影。
正在这时,坟地里“呼”地蹿出一团黑东西,我的头发根根竖起,吓出一身冷汗。不远处,一只野兔一蹦一跳消失在山坳……
我一边唱着歌壮胆,一边往前跑。忽然感觉有人在背后拉我的衣服,吓得我头皮发麻,两腿打颤。我不敢回头,拼命向前跑,一下子摔倒,嘴啃在地上。
我一骨碌爬起来再跑,可身后好像还有人追。我一刻也不敢停下,直到看见灯光,快到刘家岗了,我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找到同伴,我说了刚才的经历,他们非但不为我担心,还哈哈大笑。他们中的一个拉着我上衣上的一块布:“瞧,鬼把你的衣服扯破了。”我扭头一看,这才发现上衣背后撕开一道口子,口子上残留着草木的绿痕。看来不是鬼在拉我,是树枝挂住了衣服。
有了那次经历,我一个人走夜路也不感觉害怕了……
如今,家里有了电视、电脑,在网上一搜,什么电影都有。儿时的乡村电影已渐渐远去,但那些看电影的记忆,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在岁月里历久弥香。
徐晟: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