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感觉如三月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疫情,有了长假,正好可以细细读书。翻开书架上宗璞的书,忽然忆起与宗璞的第一次见面。
  大约在1989年四五月间,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张昌华一起出差北京。他说要去北京大学拜访宗璞,我心头一震:“是写《紫藤萝瀑布》的宗璞?”得到他的肯定答复,我马上推掉了其他事,跟他一起前去。
  我已记不清怎么去的,只记得好像是下午三四点,进了燕南园,一直在一片片各种树木花草中行走,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宗璞的家。
  这是一处非常幽静的所在:松树盘桓,芳草遍地,玉簪花枝青翠。那时宗璞的父亲冯友兰住在医院,宗璞常常在家和医院间来回奔忙。当时,她已六十多岁,身体也不是很好。坐在她家客厅,迎面挂着冯友兰手书的李翱的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一声。”我想,他们父女同喜欢这首诗,应该是因为诗中寄寓的一种淡泊清雅却旷达高远的情志。
  我们与宗璞聊的时间不长,宗璞还让我们和她一起合了影,细心的她把一束新鲜的黄花放在茶几上,使照片画面顿时生机盎然。她热情地把我们送出好远。
  宗璞的作品中,最早打动我的是几百字的《紫藤萝瀑布》。此后,我一直搜寻宗璞的散文作品。我喜欢宗璞的散文,尽管散文对宗璞来说,就像是在耕作的大田边随心经营的小菜园、小花圃。可在我的心目中,它一点也不逊色于她主要耕作的庄稼。读她的散文,常常会在心中引起共鸣和颤动,并得到许多鲜活的东西。
  应该说宗璞的散文创作是从写游记开始的。她最初写的《西湖漫笔》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才气。在这篇游记中,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前几次去杭州西湖,“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然后,一句“奇怪得很”,笔锋一转,开始抓住一个“绿”字,尽情铺写这一次游西湖的独特印象和感受。如“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通篇写绿,没用任何比喻,我们跟着她的描述,不自觉地进入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
  宗璞的挽悼类散文《柳信》,读标题和开头,我还以为写的是柳树。等读下去才发现内容是宗璞回忆和悼念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家里一只狮子猫的死,烘托出动人的情节:“……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回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怀念母亲的文章还有《花朝节的纪念》,比较全面地叙写了母亲的一生,用深情的笔触写了母亲对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和生活上全依赖母亲的父亲的倾心照顾,特别是那“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的详细展现,使母亲形象更为生动。一些细节的记述更是动人:母亲在昏迷状态下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餡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哭小弟》也让我读得泪流满面。“至哀无文”,在这篇散文中,没有多少修饰和文采,心中的感情随文字淙淙流出。
  宗璞写父亲冯友兰的散文更多,如《心的嘱托》《三松堂断忆》等。这些文字简洁严谨,记述了冯友兰晚年境况,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也是宗璞人生和文艺俱臻成熟的佳作。
  而在宗璞所有的散文中,我更是被她写的花草树木类散文所倾倒。比如《紫藤萝瀑布》,它虽短小却意蕴深厚,把心中意和眼前景融合在一起,通过清雅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美的意象和境界,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还有如《丁香结》《秋韵》《好一朵木槿花》等。宗璞爱花草树木,常在宗璞笔下出现的花说不上名贵,有丁香、二月兰、玉簪、藤萝、木槿、海棠等,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
  如今宗璞已92岁了,在开始写《东藏记》不久,她就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虽未失明,但左眼视力仅有0.3,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身体也很虚弱。然而,她依然笔耕不辍。长篇小说《北归记》的完结,为她的四卷本系列小说《野葫芦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由想起她说的话:“我觉得我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可能会有朋友奇怪,已然如此了,为什么还对写作不离不弃?其实很简单,只因为有话要说,不然,对不起那个时代,对不起那些人……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正是因为爱,才让宗璞不断地坚持,才给读者在文学园地里留下了这一片片美丽的花姿和经久弥漫的花香。
  翻开她的书,想起一首歌,唱出了我此刻的心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如三月……”
  宗璞:当代作家,出版了多部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树平: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著有《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等。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随性之至  小小说《杭州路10号》是作家于德北颇有代表性的作品,通篇看似随性,但内在的意蕴让人动容,归纳起来是八个字:随性之至,匠心独具。  先说随性。首先是体现在语言上。当代东北作家中,阿成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平民化的幽默能让人笑出泪来。或许,这也是东北这块黑土地上,人们天性的幽默使然。于德北同样具有这种让人在不经意的随性中笑出泪来的能力。这篇作品开头就充分发挥了东北人敞亮和随性的阔达感。  
期刊
一批批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前仆后继至重灾区,抗战在防疫第一线。这感人的一幕幕总让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现实和电影里的画面一帧帧重合:沈光耀,出自三代五将名门之后,家境优渥,战乱让他投笔从戎,毅然奔赴国难,慷慨赴死,其报国之志薪火相传,兼爱绵延。这样的精神鼓舞着无数优秀且坚定的后继者加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队伍里去。  山河破碎,上一代沐风栉雨,在血与火中救亡图存,为了下一代不必再筑
期刊
人和花,都是旧时温和的样子  园林路的黄昏,斜阳从法国梧桐的浓萌里漏下来,闪闪烁烁如挂在枝头的小星星。光线到底暗淡了。从狮子林出来的游人正在一拨拨地散去,他们如退潮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卖水果、小纪念品的流动小贩倒格外活跃,在为一天的营业额作收官的努力。  忽有暗香飘过。我心中一动,果然看到擦肩而过的阿婆,臂弯里挎着一只不大不小的竹篮。  白兰花。我收住脚步,还没喊出声,她已经转身,撩开篮子上的盖布,
期刊
在南京的第一晚,住的是中山陵青年国际旅社。旅社门口有一小片茶田,茶树开出了小巧洁白的花,绽开时看得到娇黄的花蕊。  翌日清晨,只听得外面一阵阵清脆急促的响动,犹如老式打字机按键的声音,几乎让人怀疑隔壁住的是海明威,一大早就开工写作。然而又断无此可能,即便走廊里有办公室,也不会有人用这种古董机器。后来发觉是喜鹊的叫声。旅社的院子里有几棵巨大的法国梧桐,长尾喜鹊正在枝丫上聒噪。法国梧桐松脆的落叶落得满
期刊
阅读是吸收,就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这是叶圣陶对阅读和写作两者关系的解读。我深以为然。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好比人的双手,阅读在左,写作在右,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读了这么久的书,我曾常常有这样的疑惑: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赵越胜
期刊
时光,多么美妙又颇具感伤。仅仅两个字,就让岁月被故事填满,让芳华在酸甜苦辣中浸沾一通。它让奔腾的黄河裹挟着匆匆过客的离合悲欢,又让四季日夜更迭,永不停歇。渺小的我也想试着阅读时光,去理解、欣赏它惊艳灼人的美。  我试着阅读我的时光。每天在临睡前,在朋友圈里记录只言片语,聊聊一天的收获感悟,为的是留下我微不足道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好在某年某月的某天,当我经历了生活的水煮油炸后,回过头去阅读时光时,或
期刊
雨水滋润了大地,惊蛰的雷声惊醒了蛰伏的万物,庭院的海棠、梨花、木兰次第开放,羞羞答答的春姑娘真正来到了我们面前。  春姑娘不再若隐若现,她身披绿色的素衣,带来了暖风,苏醒的大地焕发出生机。  春分是春季的分界线,春天的行程到了“分”的时刻,春天也过去了一半。所以,“分“也是“中”,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中”才是最为旺盛的阶段,自然的变化也非常明显,春才像真正的春了。  田野里,小草开始发芽,花儿也结
期刊
我生在北方的小城。  小城是老的,岁月的灼痕让她在高楼林立中,仍保持如之前一样低而矮的形象。她一直不紧不慢,风来的时候自由伸展,北方的杨树小声地随着风唱,歌声在远方分外悠长。放眼望时,青苔沾满的老石砖也有自己的故事——雨里的歌留给花来唱,合欢开在夏天,雨也留在夏天来下,风雨来得烈时,便也就知觉,夏天确实来了。  她就是这样一座城,即使你不会唱歌,也想为她歌唱。  我的房间为小城留一扇窗,而写作的桌
期刊
从南京去太原采访作家赵瑜,所有的对话都是开门见山,问:马俊仁和马家军,为何都对你推心置腹?  他笑:老马多聪明,能研究出中华鳖精,能一次次拿冠军,那就不止是勤奋,不止是刻苦,这样的人,是能哄、瞒、骗得过的?  我肯定了他的话。把单位新配的采访机掏出来,问:你不介意录音吧?  老赵笑笑,录吧。  停顿片刻,他说:我们习惯单方面地去审判一个人,《马家军调查》出来后,基本是全民损我,其实我就是写了一个真
期刊
2020年的寒假,因为疫情,不同寻常。我们举办了“以文聚力 执笔问安”征文活动,收到全国众多读者的热烈响应,稿件纷至沓来。其中,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二月文学社的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用手中的笔,表达着他们的思考、责任与家国情怀。  本期刊发的就是东营市第一中学二月文学社推荐的作品。十六年来,二月文学社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小树,枝叶繁茂,长势喜人。  破旧的教室,芬芳的文字  2004年初春,一批热爱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