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疫情,有了长假,正好可以细细读书。翻开书架上宗璞的书,忽然忆起与宗璞的第一次见面。
大约在1989年四五月间,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张昌华一起出差北京。他说要去北京大学拜访宗璞,我心头一震:“是写《紫藤萝瀑布》的宗璞?”得到他的肯定答复,我马上推掉了其他事,跟他一起前去。
我已记不清怎么去的,只记得好像是下午三四点,进了燕南园,一直在一片片各种树木花草中行走,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宗璞的家。
这是一处非常幽静的所在:松树盘桓,芳草遍地,玉簪花枝青翠。那时宗璞的父亲冯友兰住在医院,宗璞常常在家和医院间来回奔忙。当时,她已六十多岁,身体也不是很好。坐在她家客厅,迎面挂着冯友兰手书的李翱的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一声。”我想,他们父女同喜欢这首诗,应该是因为诗中寄寓的一种淡泊清雅却旷达高远的情志。
我们与宗璞聊的时间不长,宗璞还让我们和她一起合了影,细心的她把一束新鲜的黄花放在茶几上,使照片画面顿时生机盎然。她热情地把我们送出好远。
宗璞的作品中,最早打动我的是几百字的《紫藤萝瀑布》。此后,我一直搜寻宗璞的散文作品。我喜欢宗璞的散文,尽管散文对宗璞来说,就像是在耕作的大田边随心经营的小菜园、小花圃。可在我的心目中,它一点也不逊色于她主要耕作的庄稼。读她的散文,常常会在心中引起共鸣和颤动,并得到许多鲜活的东西。
应该说宗璞的散文创作是从写游记开始的。她最初写的《西湖漫笔》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才气。在这篇游记中,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前几次去杭州西湖,“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然后,一句“奇怪得很”,笔锋一转,开始抓住一个“绿”字,尽情铺写这一次游西湖的独特印象和感受。如“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通篇写绿,没用任何比喻,我们跟着她的描述,不自觉地进入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
宗璞的挽悼类散文《柳信》,读标题和开头,我还以为写的是柳树。等读下去才发现内容是宗璞回忆和悼念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家里一只狮子猫的死,烘托出动人的情节:“……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回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怀念母亲的文章还有《花朝节的纪念》,比较全面地叙写了母亲的一生,用深情的笔触写了母亲对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和生活上全依赖母亲的父亲的倾心照顾,特别是那“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的详细展现,使母亲形象更为生动。一些细节的记述更是动人:母亲在昏迷状态下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餡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哭小弟》也让我读得泪流满面。“至哀无文”,在这篇散文中,没有多少修饰和文采,心中的感情随文字淙淙流出。
宗璞写父亲冯友兰的散文更多,如《心的嘱托》《三松堂断忆》等。这些文字简洁严谨,记述了冯友兰晚年境况,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也是宗璞人生和文艺俱臻成熟的佳作。
而在宗璞所有的散文中,我更是被她写的花草树木类散文所倾倒。比如《紫藤萝瀑布》,它虽短小却意蕴深厚,把心中意和眼前景融合在一起,通过清雅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美的意象和境界,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还有如《丁香结》《秋韵》《好一朵木槿花》等。宗璞爱花草树木,常在宗璞笔下出现的花说不上名贵,有丁香、二月兰、玉簪、藤萝、木槿、海棠等,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
如今宗璞已92岁了,在开始写《东藏记》不久,她就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虽未失明,但左眼视力仅有0.3,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身体也很虚弱。然而,她依然笔耕不辍。长篇小说《北归记》的完结,为她的四卷本系列小说《野葫芦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由想起她说的话:“我觉得我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可能会有朋友奇怪,已然如此了,为什么还对写作不离不弃?其实很简单,只因为有话要说,不然,对不起那个时代,对不起那些人……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正是因为爱,才让宗璞不断地坚持,才给读者在文学园地里留下了这一片片美丽的花姿和经久弥漫的花香。
翻开她的书,想起一首歌,唱出了我此刻的心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如三月……”
宗璞:当代作家,出版了多部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树平: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著有《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等。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大约在1989年四五月间,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张昌华一起出差北京。他说要去北京大学拜访宗璞,我心头一震:“是写《紫藤萝瀑布》的宗璞?”得到他的肯定答复,我马上推掉了其他事,跟他一起前去。
我已记不清怎么去的,只记得好像是下午三四点,进了燕南园,一直在一片片各种树木花草中行走,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宗璞的家。
这是一处非常幽静的所在:松树盘桓,芳草遍地,玉簪花枝青翠。那时宗璞的父亲冯友兰住在医院,宗璞常常在家和医院间来回奔忙。当时,她已六十多岁,身体也不是很好。坐在她家客厅,迎面挂着冯友兰手书的李翱的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一声。”我想,他们父女同喜欢这首诗,应该是因为诗中寄寓的一种淡泊清雅却旷达高远的情志。
我们与宗璞聊的时间不长,宗璞还让我们和她一起合了影,细心的她把一束新鲜的黄花放在茶几上,使照片画面顿时生机盎然。她热情地把我们送出好远。
宗璞的作品中,最早打动我的是几百字的《紫藤萝瀑布》。此后,我一直搜寻宗璞的散文作品。我喜欢宗璞的散文,尽管散文对宗璞来说,就像是在耕作的大田边随心经营的小菜园、小花圃。可在我的心目中,它一点也不逊色于她主要耕作的庄稼。读她的散文,常常会在心中引起共鸣和颤动,并得到许多鲜活的东西。
应该说宗璞的散文创作是从写游记开始的。她最初写的《西湖漫笔》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才气。在这篇游记中,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前几次去杭州西湖,“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然后,一句“奇怪得很”,笔锋一转,开始抓住一个“绿”字,尽情铺写这一次游西湖的独特印象和感受。如“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通篇写绿,没用任何比喻,我们跟着她的描述,不自觉地进入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
宗璞的挽悼类散文《柳信》,读标题和开头,我还以为写的是柳树。等读下去才发现内容是宗璞回忆和悼念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家里一只狮子猫的死,烘托出动人的情节:“……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回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怀念母亲的文章还有《花朝节的纪念》,比较全面地叙写了母亲的一生,用深情的笔触写了母亲对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和生活上全依赖母亲的父亲的倾心照顾,特别是那“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的详细展现,使母亲形象更为生动。一些细节的记述更是动人:母亲在昏迷状态下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餡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哭小弟》也让我读得泪流满面。“至哀无文”,在这篇散文中,没有多少修饰和文采,心中的感情随文字淙淙流出。
宗璞写父亲冯友兰的散文更多,如《心的嘱托》《三松堂断忆》等。这些文字简洁严谨,记述了冯友兰晚年境况,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也是宗璞人生和文艺俱臻成熟的佳作。
而在宗璞所有的散文中,我更是被她写的花草树木类散文所倾倒。比如《紫藤萝瀑布》,它虽短小却意蕴深厚,把心中意和眼前景融合在一起,通过清雅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美的意象和境界,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还有如《丁香结》《秋韵》《好一朵木槿花》等。宗璞爱花草树木,常在宗璞笔下出现的花说不上名贵,有丁香、二月兰、玉簪、藤萝、木槿、海棠等,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
如今宗璞已92岁了,在开始写《东藏记》不久,她就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虽未失明,但左眼视力仅有0.3,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身体也很虚弱。然而,她依然笔耕不辍。长篇小说《北归记》的完结,为她的四卷本系列小说《野葫芦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由想起她说的话:“我觉得我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可能会有朋友奇怪,已然如此了,为什么还对写作不离不弃?其实很简单,只因为有话要说,不然,对不起那个时代,对不起那些人……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正是因为爱,才让宗璞不断地坚持,才给读者在文学园地里留下了这一片片美丽的花姿和经久弥漫的花香。
翻开她的书,想起一首歌,唱出了我此刻的心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如三月……”
宗璞:当代作家,出版了多部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树平: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著有《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等。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