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知音的旅程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多么美妙又颇具感伤。仅仅两个字,就让岁月被故事填满,让芳华在酸甜苦辣中浸沾一通。它让奔腾的黄河裹挟着匆匆过客的离合悲欢,又让四季日夜更迭,永不停歇。渺小的我也想试着阅读时光,去理解、欣赏它惊艳灼人的美。
  我试着阅读我的时光。每天在临睡前,在朋友圈里记录只言片语,聊聊一天的收获感悟,为的是留下我微不足道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好在某年某月的某天,当我经历了生活的水煮油炸后,回过头去阅读时光时,或默默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或感叹那所谓的颠沛流离,不过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阅读我自己的时光,我把我已被碎片化冲破的生活重又在脑海里用心串起,串成一条精美雅致的水晶项链,不知不觉明媚了少年的翩翩韵华。
  翻开唐诗宋词,我尝试解读历史时光。本是千百年前的岁月,如今阅读起来,仍有感触万千。读上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作者张继苦涩的面容便霎时浮现。我读着他的酸楚:那张榜单那么大,那么长,单单容不下“张继”二字。他苦笑着在千里之外的姑苏城,将自己放逐。耳边那一声声古钟之音,一下下撞在他的心坎上,撞出生命的痛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简简单单的14个字,让李白破空而来,时光记住了他潇洒侠客的无名乡愁,酒入愁肠,化作无奈与孤独的眼泪。当我举头望见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苏子悄然与我泛舟湖上。他也在叹时光,恨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他质问明月如何羽化登仙,明月无言。他请求飞仙为他指路,仙人不见。于是,他在赤壁下寬慰自己,在自我独白中,与时光、与自己和解。
  桌旁的我,阅读着历史时光,惊异于古人竟与此时的我发出了相同的感慨。我方才明白,阅读时光,原是寻访知音的旅程。
  我学着阅读四季的时光,那是苇岸教我的。读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我明白他是一位阅读四季时光的行动者。我看见他在家门外田地上的一个角落,用小小的相机拍出时光的流转。一年时间,他站在同一个位置拍摄,拍出惊蛰的万物复苏,夏至的生机勃勃,秋分的满实富足,大寒的疏离萧索。他告诉我,如若要读四季之美,便要用行动来握住山河的壮丽,听懂土地的密语。于是,我也到油菜花田里去体会风吹花海;也在草地旁观察大蚁筑巢——别说,蚂蚁搭的小屋还真像大地上开出的黑色的花朵。我在小满那日,早早起床,趴在窗口眺望,看大地上沉睡的颜色如何被朝阳唤醒,学着欣赏时光低眉垂睫的美。当盛夏的阳光像一只花鹿踩在我的额上,当那些野花快要把我烧伤,我终于读出了四季时光的礼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尽管时光无情流逝,我想,我仍会耽溺于阅读时光,读出恣意而开的青春,读出惺惺相惜的知己,读出星河流转的趣味,读出属于我的感动……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解禁、复工的通知,可以走出家门拥抱春天了。  曾几何时,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春节假期太短了,若能延长到正月十五就好了。每年的春运,都被称作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那么多人费劲劳神、千里奔波,无论走多远的路,坐多久的车,经受多“囧”的旅程,都要赶回家团圆。可相聚的日子匆匆又匆匆,亲情还没来得及畅叙,乡愁还没来得及回味,又要像候鸟一样往回赶。  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延长
期刊
教育家的事业,是那样的艰辛和厚重,甚至是那样的寂寞和枯燥,一般的感动和多情也不由自主要在最后收藏起来,害怕那赞美都是太轻的东西。  林玉体先生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中,讲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家维多利诺的故事。“宫廷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位侯爵,他延请维氏去主持学校,维氏答应之后补充说:“我接受此种职位,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才同意,即:你不能要求我去做任何对你我二人皆不值得做的事情;并且,当你个人
期刊
“好妈妈”走进宿城蔡集中心小学“好妈妈”公益课堂  今年以来,宿迁市妇联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发现,全市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定位有待提高、认识差异较大、缺乏教育方法技巧等问题,加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成为广大家长最迫切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广大家庭的家教需求,同时解决社区的家长学校“没家长听”,学校的家长学校“没专业老师教”的问题,宿迁市妇联联合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实施“好妈妈公益
期刊
正月初三,去乡下看望老舅。远远地,我看到了三舅的老屋,老屋侧边有一株树,依然站立。  那是一株棕树。  少年时的每一次回乡,我总喜欢擎一柄棕叶,在手中乱舞,摹仿《西游记》牛魔王的宝器——芭蕉扇。棕叶是制扇的原材。乡间农人就地取材,把棕叶砍下,剪成圆形,用土布包上边,一把简单的蒲扇就成了。用久了,青翠不再,成了枯黄色,树的清香却犹在。  曾经,蒲扇是村民们最为密切的器物之一。一到夏天,酷热难耐,有一
期刊
成都三天两雨。今天去草堂朝圣,天气预报说无雨,却还是淅淅沥沥。  天上浓浓淡淡,都是灰灰湿湿的云,仿佛古旧墙体满布着的斑驳霉迹。那细雨便是从这霉迹处渗出,成点成线,绵绵不绝。仿佛有意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意境,以契合诗圣苦雨凄风的人生。  通往杜甫草堂纪念馆的路上有一座牌楼,离纪念馆正门约500米。设计很特别,与其他地方所见的大小牌楼都不同,看一眼便能记住。牌楼下通道的每块石板上都镌刻着诗歌,相当
期刊
随性之至  小小说《杭州路10号》是作家于德北颇有代表性的作品,通篇看似随性,但内在的意蕴让人动容,归纳起来是八个字:随性之至,匠心独具。  先说随性。首先是体现在语言上。当代东北作家中,阿成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平民化的幽默能让人笑出泪来。或许,这也是东北这块黑土地上,人们天性的幽默使然。于德北同样具有这种让人在不经意的随性中笑出泪来的能力。这篇作品开头就充分发挥了东北人敞亮和随性的阔达感。  
期刊
一批批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前仆后继至重灾区,抗战在防疫第一线。这感人的一幕幕总让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现实和电影里的画面一帧帧重合:沈光耀,出自三代五将名门之后,家境优渥,战乱让他投笔从戎,毅然奔赴国难,慷慨赴死,其报国之志薪火相传,兼爱绵延。这样的精神鼓舞着无数优秀且坚定的后继者加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队伍里去。  山河破碎,上一代沐风栉雨,在血与火中救亡图存,为了下一代不必再筑
期刊
人和花,都是旧时温和的样子  园林路的黄昏,斜阳从法国梧桐的浓萌里漏下来,闪闪烁烁如挂在枝头的小星星。光线到底暗淡了。从狮子林出来的游人正在一拨拨地散去,他们如退潮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卖水果、小纪念品的流动小贩倒格外活跃,在为一天的营业额作收官的努力。  忽有暗香飘过。我心中一动,果然看到擦肩而过的阿婆,臂弯里挎着一只不大不小的竹篮。  白兰花。我收住脚步,还没喊出声,她已经转身,撩开篮子上的盖布,
期刊
在南京的第一晚,住的是中山陵青年国际旅社。旅社门口有一小片茶田,茶树开出了小巧洁白的花,绽开时看得到娇黄的花蕊。  翌日清晨,只听得外面一阵阵清脆急促的响动,犹如老式打字机按键的声音,几乎让人怀疑隔壁住的是海明威,一大早就开工写作。然而又断无此可能,即便走廊里有办公室,也不会有人用这种古董机器。后来发觉是喜鹊的叫声。旅社的院子里有几棵巨大的法国梧桐,长尾喜鹊正在枝丫上聒噪。法国梧桐松脆的落叶落得满
期刊
阅读是吸收,就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这是叶圣陶对阅读和写作两者关系的解读。我深以为然。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好比人的双手,阅读在左,写作在右,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读了这么久的书,我曾常常有这样的疑惑: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赵越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