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是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梳理不同时期的伦理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伦理思想发展,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西方伦理思想;基本脉络;发展变迁
西方伦理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欧思想家们对道德生活的认识、发展和演变,是各个历史时代主要阶级的道德观和伦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经历了三种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分为三个不同时期:(1)古希腊罗马奴隶时代的伦理思想;(2)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3)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研究的主导线索来看,它是围绕着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概括地说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一、古希腊罗马奴隶时代的伦理思想
(一)古希腊伦理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的诞生地,各种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古希腊的许多神话和英雄传说,可以说是氏族部落群体或祖先的光荣业绩的记录,也是古代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式。古希腊神话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以敬主神为核心的宗神道德意识,以智慧、勇敢、力量、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意识和以个人服从城邦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意识。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是古希腊民族不断完善自我、升华品格、寻求人类和谐幸福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向度,是希腊民族伦理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萌芽。它反映着古代希腊人对自然秩序、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品质的认识。
(二)古希腊由于海外贸易及海外殖民活动,它的经济带有开放性质。政治上实行自由民民主制的城邦制度,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公民,而非家庭成员。这些经济、政治等历史条件,决定了其伦理思想是以调节个人和城邦的关系为核心,个人作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体。虽然城邦高于个人,但城邦又以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时的道德强调个体对城邦、社会的责任、义务,同时又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把个人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智慧、公正、勇敢和节制成为古希腊的四主德(规范),从不同方面调节个人和城邦、个人的欲望和理智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包括赫拉克里特、伊壁鸠鲁、早期斯多葛学派和智者派的一部分,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奴隶主民主派的立场出发,试图从物质利益上来解释道德现象。在维护奴隶主阶级整体利益的同时,重视满足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层的个人利益,肯定人们对现实生活幸福的要求。他们反对把幸福、快乐同道德对立起来,认为人生的真正目的或至善,就是实现有节制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宁静所体现的幸福。
2、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后期斯多葛派和怀疑主义者、新柏拉图主义者等,他们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否认道德同现实生活的联系,用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说教,掩盖其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很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尤其是所谓正义、财富、勇气、德性、知识和至善这些概念,构成了他们伦理思想的内容。
3、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幸福论伦理学体系。他反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伦理观,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品行研究,强调个人的幸福和城邦整体幸福的统一。他的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具有严格论证的理论体系,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
随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此后近千年,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神学伦理思想大行其道。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在宗教神学的形式下,围绕着个人对上帝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宗教和伦理合一,是中世纪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王权和教权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基督教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道德是社会的统治道德。信仰、仁爱和希望是基督教三主德。它特别重视宗教道德规范、诫律的作用,通过教会颁发各种训诫,指导各种圣事,借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马丁一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开辟了基督教现代转型之路,把道德从信赖外在的神移植到内心之中。新教伦理主张信徒都是负有道德责任的自由的个体,个人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因信称义”。主张把获得财富作为履行职业的义务,是响应神召的神圣天职。为上帝而赚钱,这是新教伦理的核心,它为个人的求金欲和致富制造了道德依据,而且蒙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道德经过宗教改革运动,把现世生活的权利和道德义务虚化为上帝的旨意,使社会的道德生活和个人的道德义务、责任纳入到一种以宗教为特征的信仰系统之中,作为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中世纪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都把信仰上帝看作是善,把对上帝的态度、感情看作是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二)欧洲中世纪后期,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批判封建教会思想体系、摧毁神学独裁统治的斗争中,思想家们继承了古希腊的伦理思想,吸取了中世纪“异端”思想的进步思想因素,创立和发展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原则及其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品德方面的表现,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倾向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资本主义伦理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个阶段伦理思想的成果,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道德思想发展的原动力。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日益自觉到新时代伦理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调解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并确立相应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他们强调理性、经验和人性,注重功利和现实幸福,提倡自由、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才能,把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统治的旗帜。但他们的头脑中仍然潜流着中世纪封建神学伦理思想,不仅沿用着旧的概念、命题,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上,也都带有旧时代的烙印。作为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和道德理想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
(一)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他把经验当做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关键;他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力图用人性论来解决道德的根源和标准问题,伦理学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的思想具 有反对封建禁欲主义,鼓舞新兴资产阶级为现实利益而斗争的意义,但也具有妥协性。
(二)直接反映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道德理论是功利主义。它产生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发达的英国,逐渐形成经典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建立在人性利己的基础之上,把苦乐效用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它认为人作为自然产物,本性都是自爱自保、趋利避苦,在社会上则表现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因而,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懂得只有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利益,这才是合理且符合道德的。在社会生活中,不管动机如何,能够合理合法地获取个人利益就是德行,个人利益的增加应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二者并不矛盾。功利主义反映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为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受到利益驱动从事经济活动,个人利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个人只有通过市场的协调,才能实现个人利益,这正是功利主义强调社会利益的经济根源。
(三)17世纪欧洲兴起了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哲学思潮,后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理性主义伦理思潮。它主张人是社会存在物,理性是人的本性,并对道德内容和道德评价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受理性支配和控制的欲求才是符合道德的,而且理性控制情欲,反而能够保证人的欲望的顺利实现,有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理性主义伦理思潮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在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之中,每个人都应当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驱使的工具。人是目的的现实含义,就在于每个人享有财产权,有权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财产。
西方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的鉴借意义。其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与我们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亚里士多德中庸的道德处事原则对处理当前社会转型期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中世纪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奠定了现代西方宗教伦理的基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西方的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观,正确地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西方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观中的注重实践和对正义的追求,对我国建设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培养现代人的积极主动、自信成功的伦理人格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当下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西方伦理思想;基本脉络;发展变迁
西方伦理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欧思想家们对道德生活的认识、发展和演变,是各个历史时代主要阶级的道德观和伦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经历了三种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分为三个不同时期:(1)古希腊罗马奴隶时代的伦理思想;(2)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3)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研究的主导线索来看,它是围绕着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概括地说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一、古希腊罗马奴隶时代的伦理思想
(一)古希腊伦理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的诞生地,各种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古希腊的许多神话和英雄传说,可以说是氏族部落群体或祖先的光荣业绩的记录,也是古代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式。古希腊神话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以敬主神为核心的宗神道德意识,以智慧、勇敢、力量、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意识和以个人服从城邦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意识。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是古希腊民族不断完善自我、升华品格、寻求人类和谐幸福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向度,是希腊民族伦理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萌芽。它反映着古代希腊人对自然秩序、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品质的认识。
(二)古希腊由于海外贸易及海外殖民活动,它的经济带有开放性质。政治上实行自由民民主制的城邦制度,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公民,而非家庭成员。这些经济、政治等历史条件,决定了其伦理思想是以调节个人和城邦的关系为核心,个人作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体。虽然城邦高于个人,但城邦又以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时的道德强调个体对城邦、社会的责任、义务,同时又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把个人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智慧、公正、勇敢和节制成为古希腊的四主德(规范),从不同方面调节个人和城邦、个人的欲望和理智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包括赫拉克里特、伊壁鸠鲁、早期斯多葛学派和智者派的一部分,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奴隶主民主派的立场出发,试图从物质利益上来解释道德现象。在维护奴隶主阶级整体利益的同时,重视满足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层的个人利益,肯定人们对现实生活幸福的要求。他们反对把幸福、快乐同道德对立起来,认为人生的真正目的或至善,就是实现有节制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宁静所体现的幸福。
2、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后期斯多葛派和怀疑主义者、新柏拉图主义者等,他们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否认道德同现实生活的联系,用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说教,掩盖其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很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尤其是所谓正义、财富、勇气、德性、知识和至善这些概念,构成了他们伦理思想的内容。
3、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幸福论伦理学体系。他反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伦理观,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品行研究,强调个人的幸福和城邦整体幸福的统一。他的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具有严格论证的理论体系,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
随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此后近千年,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神学伦理思想大行其道。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在宗教神学的形式下,围绕着个人对上帝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宗教和伦理合一,是中世纪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王权和教权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基督教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道德是社会的统治道德。信仰、仁爱和希望是基督教三主德。它特别重视宗教道德规范、诫律的作用,通过教会颁发各种训诫,指导各种圣事,借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马丁一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开辟了基督教现代转型之路,把道德从信赖外在的神移植到内心之中。新教伦理主张信徒都是负有道德责任的自由的个体,个人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因信称义”。主张把获得财富作为履行职业的义务,是响应神召的神圣天职。为上帝而赚钱,这是新教伦理的核心,它为个人的求金欲和致富制造了道德依据,而且蒙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基督教道德经过宗教改革运动,把现世生活的权利和道德义务虚化为上帝的旨意,使社会的道德生活和个人的道德义务、责任纳入到一种以宗教为特征的信仰系统之中,作为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中世纪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都把信仰上帝看作是善,把对上帝的态度、感情看作是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二)欧洲中世纪后期,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批判封建教会思想体系、摧毁神学独裁统治的斗争中,思想家们继承了古希腊的伦理思想,吸取了中世纪“异端”思想的进步思想因素,创立和发展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原则及其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品德方面的表现,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倾向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资本主义伦理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个阶段伦理思想的成果,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道德思想发展的原动力。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日益自觉到新时代伦理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调解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并确立相应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他们强调理性、经验和人性,注重功利和现实幸福,提倡自由、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才能,把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统治的旗帜。但他们的头脑中仍然潜流着中世纪封建神学伦理思想,不仅沿用着旧的概念、命题,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上,也都带有旧时代的烙印。作为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和道德理想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
(一)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他把经验当做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关键;他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力图用人性论来解决道德的根源和标准问题,伦理学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的思想具 有反对封建禁欲主义,鼓舞新兴资产阶级为现实利益而斗争的意义,但也具有妥协性。
(二)直接反映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道德理论是功利主义。它产生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发达的英国,逐渐形成经典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建立在人性利己的基础之上,把苦乐效用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它认为人作为自然产物,本性都是自爱自保、趋利避苦,在社会上则表现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因而,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懂得只有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利益,这才是合理且符合道德的。在社会生活中,不管动机如何,能够合理合法地获取个人利益就是德行,个人利益的增加应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二者并不矛盾。功利主义反映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为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受到利益驱动从事经济活动,个人利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个人只有通过市场的协调,才能实现个人利益,这正是功利主义强调社会利益的经济根源。
(三)17世纪欧洲兴起了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哲学思潮,后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理性主义伦理思潮。它主张人是社会存在物,理性是人的本性,并对道德内容和道德评价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受理性支配和控制的欲求才是符合道德的,而且理性控制情欲,反而能够保证人的欲望的顺利实现,有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理性主义伦理思潮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在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之中,每个人都应当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驱使的工具。人是目的的现实含义,就在于每个人享有财产权,有权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财产。
西方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的鉴借意义。其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与我们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亚里士多德中庸的道德处事原则对处理当前社会转型期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中世纪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奠定了现代西方宗教伦理的基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西方的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观,正确地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西方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观中的注重实践和对正义的追求,对我国建设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培养现代人的积极主动、自信成功的伦理人格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当下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