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组织人员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增设相关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应把课堂教學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3.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4.增强家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区、家庭、学校和政府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跟踪评测, 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更频繁、更广泛,在素质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促进和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组织人员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增设相关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应把课堂教學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3.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4.增强家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区、家庭、学校和政府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跟踪评测, 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更频繁、更广泛,在素质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促进和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