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今年的全国“两会”,可以发现公众“网络问政”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对话,更引起一阵“网络问政”的热潮。对此,很多人都欢欣鼓舞。
面对“网络问政”的热闹场面,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于“网络问政”存在的明显缺陷不能无视。
目前我国网民近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25.5%,但不要忘记,我国总人口为13亿多,网民也不过是总人口的一个零头罢了。也就是说,中国还有10亿人口不是网民,还有约四分之三的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
从以上数字统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是不能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的诉求的,而这一部分人恐怕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的问题恐怕更多,更需要解决。而在“网络问政”的一片喧嚣之中,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不重视他们的诉求,代表委员提出的提案、议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出现很多脱离群众的“雷人”、“雷语”,损害人民群众对代表委员的信任,也不利于对国家政策调整,国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
要避免“网络问政”的缺陷,代表委员们就必须注意,要尽最大可能随时随地接触包括非网民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需求。特别是要注意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了解社情,体察民意。
在这一点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代表委员们做出了榜样。例如,胡锦涛、温家宝等同志每年都到各地去视察。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在福建、温家宝在广西与各族群众共度春节。温家宝自担任总理以来已连续8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做出表率,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上上网、织“围脖”,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主,“网络问政”为辅,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写出符合国情民意的提案议案,才能履行好代表、委员的职责。
期待“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 王如林
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的在线互动交流,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有舆论指出,这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网络问政”这一执政新风。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意,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是投身公共事件讨论,表达自身权利诉求的有效方式。这种双向性,正是推动我们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
过去的一年里,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事件,再到“钓鱼执法”事件,网民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产生的积极效果,令人回味无穷。网络所蕴藏的巨大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也决定了“网络问政”已成大势所趋。
既然“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那么政府与网民之间能否实现充分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有网友所言,如果只是一方大声疾呼,另一方却充耳不闻,那就如拳头打在棉花上,效果一定不理想。
但从整体来看,“网络问政”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对43个包括省会城市和较大市在内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有半数以上的政府网站不合格。一些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面对网民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以及“咨询、投诉和建议必须限制在100个字符以内”这样的“雷语雷事”也不时出现。
显然,要解决众多困扰百姓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使“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只有与网民保持长期、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有效地吸取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才能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连接官民的桥梁。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有不少代表和委员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载体征求民意,并形成议案提案,这无疑是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的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而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创造一个透明的环境,这是“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的前提所在。另一方面,要把网络民意切实纳入到决策中,并以相关的制度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更加重视网络力量,以创新的方式加快制度建设,“网络问政”一定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面对“网络问政”的热闹场面,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于“网络问政”存在的明显缺陷不能无视。
目前我国网民近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25.5%,但不要忘记,我国总人口为13亿多,网民也不过是总人口的一个零头罢了。也就是说,中国还有10亿人口不是网民,还有约四分之三的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
从以上数字统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是不能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的诉求的,而这一部分人恐怕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的问题恐怕更多,更需要解决。而在“网络问政”的一片喧嚣之中,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不重视他们的诉求,代表委员提出的提案、议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出现很多脱离群众的“雷人”、“雷语”,损害人民群众对代表委员的信任,也不利于对国家政策调整,国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
要避免“网络问政”的缺陷,代表委员们就必须注意,要尽最大可能随时随地接触包括非网民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需求。特别是要注意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了解社情,体察民意。
在这一点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代表委员们做出了榜样。例如,胡锦涛、温家宝等同志每年都到各地去视察。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在福建、温家宝在广西与各族群众共度春节。温家宝自担任总理以来已连续8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做出表率,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上上网、织“围脖”,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主,“网络问政”为辅,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写出符合国情民意的提案议案,才能履行好代表、委员的职责。
期待“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 王如林
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的在线互动交流,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有舆论指出,这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网络问政”这一执政新风。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意,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是投身公共事件讨论,表达自身权利诉求的有效方式。这种双向性,正是推动我们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
过去的一年里,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事件,再到“钓鱼执法”事件,网民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产生的积极效果,令人回味无穷。网络所蕴藏的巨大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也决定了“网络问政”已成大势所趋。
既然“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那么政府与网民之间能否实现充分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有网友所言,如果只是一方大声疾呼,另一方却充耳不闻,那就如拳头打在棉花上,效果一定不理想。
但从整体来看,“网络问政”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对43个包括省会城市和较大市在内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有半数以上的政府网站不合格。一些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面对网民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以及“咨询、投诉和建议必须限制在100个字符以内”这样的“雷语雷事”也不时出现。
显然,要解决众多困扰百姓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使“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只有与网民保持长期、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有效地吸取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才能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连接官民的桥梁。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有不少代表和委员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载体征求民意,并形成议案提案,这无疑是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的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而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创造一个透明的环境,这是“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的前提所在。另一方面,要把网络民意切实纳入到决策中,并以相关的制度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更加重视网络力量,以创新的方式加快制度建设,“网络问政”一定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